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先勇牡丹亭
白先勇牡丹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0,732
  • 关注人气:62,9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2017-04-21 15:57:47)
标签:

許培鴻攝影展

牡丹亭的後花

白先勇

青春版牡丹亭

臺中歌劇院

分类: 青春版牡丹亭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白先勇:許培鴻了解戲了解演員,所以能夠在剎那間捕捉住戲劇最精華的鏡頭,演員最優美的表情。 

日期:2017/03/26~2017/05/14  地點:台中歌劇院1樓忘我廳

「牡丹亭的後花園攝影展」開幕式
4月9日下午 / 臺中歌劇院 忘我廳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4月9日下午在臺中歌劇院大劇院舉辦了「大師講座—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運動」,場面盛大,吸引了上千名文學青少年、中青輩前來聽講。白先勇老師還特地到歌劇院忘我廳為「牡丹亭的後花園攝影展」介紹攝影師許培鴻和作品導覽。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自2004年在蘇州第一次彩排起,許培鴻的快門下形塑出青春版《牡丹亭》給觀眾的第一印象。一路走來十三年,累積二十多萬張的照片,記錄下白先勇不辭辛勞,四處奔走,不信崑曲青春喚不回的堅定身影;一群年輕青澀的「小蘭花班」演員們精雕淬鍊愈臻成熟大氣的台風。透過他的鏡頭中,映射出青春版《牡丹亭》感動無數觀眾,使崑曲重獲年輕生命的力量。
  本次攝影展搭配忘我廳曲牆與落地玻璃空間分成四個系列:〈園林,春色如許〉、〈奼紫嫣紅開遍〉、〈百計思量,俊得江山助〉、〈再現,亂煞年光遍〉,前面三個系列均是未曾曝光的珍藏之作,首度於歌劇院展出。

園林,春色如許
演員於恭王府舊戲台、藝圃、網師園等蘇州各園林實景拍攝紀錄。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驚夢》杜麗娘/沈豐英 柳夢梅/俞玖林 2004/11/17 蘇州藝圃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驚夢》杜麗娘/沈豐英 春香/沈國芳 2004/11/17 蘇州藝圃

奼紫嫣紅開遍
由白先勇親選的九位小蘭花班演員,經過十多年的浸淫洗禮,
皆已獨當一面,於舞台上大放異彩。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硬拷》杜寶/屈斌斌 2005/3/9 澳門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憶女》杜母/陳玲玲 2007/5/12 北京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折寇》楊婆/呂佳 2005/11/8 佛山

百計思量,俊得江山助
青春版《牡丹亭》背後的無數推手,點點滴滴的製作過程,
以及其所創下的崑曲里程碑。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1987年白先勇重遊南京,欣賞了一場精彩崑曲演出,由江蘇省崑劇院長張繼青的拿手戲「三夢」-《驚夢》、《尋夢》、《痴夢》。看完之後白先勇心中感佩張繼青的藝術了得。後來張繼青也成為青春版《牡丹亭》的藝術指導。2004/03/30 蘇州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前,於蘇州崑劇院進行學戲與排練已經磨練一年多時光。這一天所有的製作團隊成員與演員都齊聚一起要驗收成果,進行了第一場的正式排練,在寒凍的蘇州二月天每個人都忘卻了低溫的侵襲。製作人白先勇在一旁關注著女主角沈豐英的化妝與頭飾、服裝的進行過程。2004/03/30 蘇州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2006年9月青春版《牡丹亭》受邀到美國西岸城市演出,第一站於舊金山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演出相當成功Zellerbach Hall劇院有兩千座位,三天六千張票全數賣出,全本演完隨後大家慶功宴。2006/09/18 舊金山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聖芭芭拉市長Marty Blun(中)與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拉校區校長楊祖佑(右三)頒獎予白先勇,宣布本週該市為「牡丹亭週」。2006/10/04 加州聖芭芭拉市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2007年10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並舉辦國際研討會,總製作人白先勇致詞。2007/10/08 北京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倫敦觀眾好戲看多了眼光也挑剔,英國大報的劇評標準更是嚴厲苛刻。2008年青春版《牡丹亭》赴歐洲巡演先在英國倫敦薩德勒斯韋爾斯劇院演出兩輪六場,然後到希臘雅典演出一輪。在英國的演出大受好評,白先勇開心的在劇院宣傳海報旁留影。2008/06/06 倫敦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身為一位科技人曾繁城為台積電基金會董事長非常支持表演藝術,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順利成功得力於曾先生的支持,讓演出完美順利在台北演出。2005/10/05 台北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崑曲進校園是白先勇推廣崑曲藝術心中最大的願望,讓年輕人認識崑曲,也讓欣賞崑曲表演的觀眾年輕化,2010年4月29日蘇州大學白先勇崑曲傳承計劃啟動。趙廷箴文教基金會還支持了這項計畫讓崑曲藝術課程進入了台灣大學、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2010/04/29 蘇州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第兩百場慶演的記者會於北京國家大劇院,這場演出寫下了崑曲表演史上精彩的一頁。隨同在白先勇身旁的是台達電董事長在這一次的演出與攝影展投入龐大的硬體與人力製作的支持。2011/11/11 北京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第兩百場落於北京國家大劇院,並舉辦了一場規模龐大的影像展,於整個東展廳四百多坪的場地展出傳統媒材與科技投影來呈現許培鴻攝影師紀錄《牡丹亭》作品的古典與新視覺呈現。一路支持白先勇的崑曲藝術的余志明夫婦特地遠從香港前來欣賞。2011/12/08 北京                  

再現,亂煞年光遍
重溫留存在你我心中最經典的青春版《牡丹亭》舞台片刻。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幽媾》杜麗娘/沈豐英 柳夢梅/俞玖林 2004/02/07 蘇州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冥判》判官/唐榮 杜麗娘/沈豐英 2004/03/30 蘇州

攝影暨策展人/許培鴻
攝影家許培鴻長期與文學大師白先勇合作,為他製作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記》、《白羅衫》及《孽子》舞台劇、《一把青》電視劇掌鏡。
  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內外巡演數百場,許培鴻也跟著《牡丹亭》旅行,他不只在記錄這齣戲,其實也在看戲,所以也入戲。二十萬張珍貴照片記錄了2004年至今,精準捕捉了《牡丹亭》最美的情與愛,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故事。
  龐大的影像紀錄不僅開戲曲之先例,他更以古典與創新的思維,結合傳統媒材與科技藝術,於北京大劇院東展覽廳,蘇州同里鎮達觀園,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臺灣大學圖書館、香港城市大學、華山文創展覽館、敦南誠品等地多次策劃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展。

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真金不怕火煉
歌劇院攝影展許培鴻用鏡頭說白老師與他們的故事
【中央網路報 2017-04-10】陳惠玲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臺中國家歌劇院舉辦「大師講座—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運動」,大劇院講座現場開放問答,文學大師白先勇、戲劇學者王安祈在台上接受觀眾提問。                  (圖/陳惠玲攝)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現代文學大師白先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圖/陳惠玲攝)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歌劇院忘我廳舉辦許培鴻作品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展覽區域懸掛著四種類型的攝影作品,吸引觀眾欣賞和拍照的畫面。                                    (圖/陳惠玲攝)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歌劇院忘我廳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由文學大師白先勇、攝影師許培鴻親自解說導覽情形。(圖/陳惠玲攝)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歌劇院忘我廳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由文學大師白先勇、攝影師許培鴻親自解說導覽情形。(圖/陳惠玲攝)
許培鴻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
來自彰化精誠中學的師生,參加歌劇院舉辦大師講座後,隨即在忘我廳攝影展等候現場解說導覽,會後與文學大師白先勇、攝影師許培鴻合影。                      (圖/臺中國家歌劇院孫云姿提供)

  今年二月,文學大師白先勇(1937年出生於廣西省桂林)到臺中國家歌劇院為《牡丹亭》四月份表演宣傳,這部大戲是歌劇院力推為台灣國際藝術節表演團隊之一,也是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列為台積心築藝術季節目,顯見白先勇獨具匠心的傑作是極為耐人尋味。 
  為了讓觀眾更親近認識崑曲《牡丹亭》,歌劇院於4/9日下午在大劇院舉辦了「大師講座—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運動」,場面盛大,吸引了上千名文學青少年、中青輩前來聽講。
  白先勇以老驥伏櫪之心推廣崑曲《牡丹亭》,神采奕奕地站在台上長達二小時演說,尾聲時受到文青群眾熱情的支持和鼓勵。 
  白先勇還特地到歌劇院忘我廳為「牡丹亭的後花園攝影展」介紹攝影師許培鴻和作品導覽。現場圍坐了許多來自彰化精誠中學師生,以及觀賞的人群,讓粉絲們高興不已的是,近距離與這位大師級作家互動。講座前,記者與白先生訪談約四十分鐘。 
  談到如何讓更多人或文學同好認識白先生搶救崑曲所做的事。他面帶微笑聲音輕柔說:這道題在講座中會談到的。 
  談及白先生寫過〈我的崑曲之旅〉敘述於1987年到上海、南京觀賞過崑曲的感動,希望聽聽他寫作該文動機與看法。他說:這道提問,若要說,內容實在太長了,詳情都寫在時報出版的《牡丹情緣:白先勇的崑曲之旅》。 
  談及崑曲戲劇在白先生的生命中佔有一席之地,他點頭表示,的確。那崑曲如何帶給您在文學創作的啟發或人生困頓時得以紓解呢? 
  話題讓另一位訪談者提問小說創作和劇場創作一事,白先生說:寫小說、寫劇本、製作人,這三個不同身分所做的事,他都做。寫小說是他的專業,因為喜愛看中國傳統戲劇而寫崑曲劇本,他認為創作,光寫文學寫文本還不夠,寫了劇本則考慮加上影像也要製作;小說創作他認為先塑造人物為第一,還要敘事加上戲劇性的對話才會生動。 
  話鋒一轉,他回到青春版《牡丹亭》這次表演,認為要使藝術成就越高,票房越好,宣傳非常重要!他說:崑曲《牡丹亭》13年來連續演出長達300多場,四月底在歌劇院表演的6000多張票已經全賣光了!證明傳統戲還有人看,是真金不怕火煉啊! 
  談到《牡丹亭》演出水準,白先生認為藝術作品永遠得不到100分,因為從300多場演出經驗當中,每一場都有進步空間! 
  他指出,在前200場演出他幾乎是跟前跟後啊,後來累了!不跟了,讓汪世瑜、張繼青兩位崑曲老師跟前盯著,過程可嚴格地指示,且常常檢討的。 
  「張繼青常對演員們說熟戲當新戲來演!對觀眾永遠都是第一場表演。」白先生指出,這一齣戲就演了13年,劇團沒散的原因是,於2003年整整苦練了一年時間,只為了演一齣戲。於2004年4/29日在台北國家大劇院首演,當時心情深怕漏詞啊!國家級的國際性演出,壓力大!結果上台後才見真章!共演出二輪9000張票大賣精光!一輪連演三天的套票要價7000多元,那次很轟動!那時的心情真是興奮不已! 
  談到四月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首演的心境,白先生形容是看戲的心情! 
  崑曲在他生命中佔有一席之地,他說,論真講,這件事根本輪不到他來做,因為他也不是崑曲界的,做此事說好聽是文化使命感,只是看崑曲本來就衰落很久了,於1949年以後有一陣子政治力量起來了,但文革時又禁了十年,90年代台灣新象樊曼儂等曾大力推動,大陸六大崑班都來台演出過。他認為這麼了不得的藝術不振興起來,危險! 
  四十分鐘短暫與白先生訪談後,距離講座時間約莫三十分鐘,趁機會訪談到攝影師許培鴻,爾後隨即前往大劇院廳白先生演說,看著一樓區域觀眾幾乎滿座,多是年輕與中壯年等讀書人參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的魅力展現在眼前! 
  在講座現場,主持人王安祈教授是戲劇學專家,精通台灣各種戲曲表演的學問,令人讚嘆!王安祈談到白先生如何大膽用「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運動」,小說家如何結緣崑曲,都是大家想聽的故事!她指出,白先生能夠如此青春是來自崑曲夢!而且整整有72歲。 
  接著白先生便侃侃而談這一生如何與崑曲結緣。崑曲起源於崑山,明朝時地方戲曲….,晚明至清朝是當時國劇,傳片從南至北整整有200年歷史,也是崑曲重要流行時期。 
  白先生透過攝影師許培鴻所記錄的影像和多媒體說明,這十三年為青春版崑曲《牡丹亭》所做的事,如何於2003年在蘇州開始,如何訓練培養演員,然後從台灣台北的首場開始出發,隨即到中國北京大學等等校園進行演出推廣,在座觀眾們安靜地聽著白先生說,在精彩之處觀眾則默契地一致給予掌聲。 
  長達二小時聽與看著白老師走過的崑曲足跡,多數人為他追逐的夢想,實踐推行崑曲表演藝術的努力,用掌聲來讚嘆他! 
  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跨越了兩岸合作演出,由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演出全本戲碼,13年來重複演一部戲上、中、下全本,且原班人馬表演,從青澀的年少到成熟青壯年的表演歷程,白先生不僅培養讀書人觀眾,更培養年輕表演藝術專業人才,甚至培養了許培鴻的攝影藝術創作。 
  歌劇院忘我廳於3/26日起展覽許培鴻創作〈牡丹亭的後花園〉攝影展,時間至5/14日止。許培鴻用鏡頭說白老師與他們的故事,為崑曲《牡丹亭》延伸了豐富的歷史紀錄。 
  歌劇院製作了小張簡介,標題旁一段內文寫:「許培鴻了解戲,了解演員,所以能夠在剎那間捕捉住戲劇最精華的鏡頭,演員最優美的表情。-白先勇」 
  觀賞許培鴻的攝影作品,正如白先生所言,讓人感受到攝影者的用心與謙卑態度,有劇照有紀錄也有藝術手法表現。 
  在工作休息區與許培鴻訪談,手裡握著一張〈牡丹亭的後花園〉宣傳卡片,聽他分享從攝影角度工作、紀錄、創作牡丹亭的後花園。 
  許培鴻說:在攝影展〈牡丹亭的後花園〉,他扮演了三種角色,從一位攝影工作者,進入到觀察者,也從觀察者過程中找到創作靈感,將作品分四類呈現。 
  他說:「在還沒有接白老師的工作之前,他拍過很多表演藝術團體的劇照,但也只是為了工作的戲而拍,劇團多半沒有持續性的需求拍照,於2003年白老師找他到蘇州拍劇照,為了2004年台北演出劇照,卻要求一個字「美」,才感受到第一張劇照很難拍!白老師在製作過程對每個專業者都是尊重對方,只講大方向就是牡丹亭的精神,背景元素要自己衡量,那時感到壓力大,卻很有挑戰性。」 
  許培鴻說:對攝影師而言,多是喜新厭舊的,會因為熟悉沒有挑戰性而失去拍攝的興趣與動力,但對他來說,白老師的作為影響了他,也讓他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三種角色且同時交替,產生的信念不是為了出書或攝影展而拍,而是開放性的讓自己沒有設限的拍攝,不只在舞台,也在製作群的流程等等過程中記錄珍貴的畫面進而創作。 
  他指出,在《牡丹亭》的13年那點點滴滴的紀錄影像累計約幾十萬張的畫面,都是全面性的態度拍攝的,雖然每次演出都很辛苦,就為了製造下一場的轟動,但沒人知道下一場會是在何時! 
  於2011年北京國家大劇院,那一次是第200場演出,白老師原本要封箱,同時在劇院辦了牡丹亭攝影作品大展,當時北京媒體得知訊息都來了!問為什麼?結果媒體看見的牡丹亭是許培鴻作品。許培鴻指出,400坪大的展場用了八個主題區呈現多媒體動態與靜態展覽,當時以新美學幾何色塊呈現牡丹亭團隊在舞台上所記錄的完美一面;拍攝的不只是男女主角而已,內容角度相當廣泛。 
許培鴻說:這13年來他很感謝白老師授權,讓他在工作上能夠完全用觀察者角度來記錄牡丹亭的一切!一路走來感到樂此不疲! 
這一日,從正中午的艷陽天到黃昏日落,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紀錄文學大師白先勇、攝影師許培鴻、王安祈教授以及喜愛文學的群眾,看著藝術總監王文儀親自介紹講座、攝影展導覽,看著她率領的青年團隊盡責地分工合作為人群服務,朝氣活力讓人感受到青春與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