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2015-04-10 09:25:01)
标签:

北京大学

昆曲传承计划2015

昆曲新美学

白先勇

示范演出报导

分类: 昆曲传承北京大学

昆曲新美学: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以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为例
白先勇老师主讲
沈丰英 沈国芳 俞玖林示范表演
3月19日(四)18:40 / 北京大学政管楼(廖凯原楼)437教室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白老师讲述“昆曲新美学: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四百人的教室大爆满

 

“如何把传统和现代连接起来,这是我们文化最大的挑战,昆曲也是如此。”3月19日,著名作家白先勇在北京大学为《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授课,以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为例讲述“昆曲新美学: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沈丰英、沈国芳带妆示范青春版《牡丹亭》片段,俞玖林、沈丰英带妆示范新版《玉簪记》片段,选课学生现场感受昆曲之美。400个座位的教室大爆满,课前三个小时座位已经被占三分之一,临近上课更是挤进五、六百人,教室后方、过道、门口坐满、站满了同学。课后还有许多同学留下,排队请白老师签名、合照,与白老师交流,久久不肯离去。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后台花絮:从沈丰英到杜丽娘、从沈国芳到春香、从俞玖林到潘必正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现场示范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春香/沈国芳杜丽娘/沈丰英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现场示范新版《玉簪记·秋江》潘必正/俞玖林陈妙常/沈丰英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白老师与学生互动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课后同学们排队请白老师签名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白老师为学生签名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2015《经典昆曲欣赏—昆曲之美》课程示范演出
《艳云亭·痴诉点香》《昊天塔·五台会兄》《玉簪记·问病》《连环记·小宴》
3月20日(五)19:00 /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白老师 / 简述与北大的昆曲情缘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老师 / 导赏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艳云亭·痴诉点香》萧惜芬/吕佳诸葛暗/柳春林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昊天塔·五台会兄》杨五郎/唐荣杨六郎/屈斌斌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新版《玉簪记·问病》进安/柳春林潘必正/俞玖林姑母/陈玲玲陈妙常/沈丰英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连环记·小宴》王允/闻益貂蝉/朱璎媛吕布/周雪峰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演出后,观众请白老师签名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白老师与观众合影留念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2015《经典昆曲欣赏—昆曲之美》课程示范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寻梦><写真><拾画><幽媾>
 3月21日(六)19:00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旧体育馆)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演出开始前一小时,排队等待入场的观众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邹红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白老师回忆2005年首次到北师大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的盛况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老师 / 导赏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沈丰英春香/沈国芳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柳梦梅/俞玖林杜丽娘/沈丰英梦神/柳春林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青春版《牡丹亭·寻梦》杜丽娘/沈丰英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青春版《牡丹亭·写真》春香/沈国芳杜丽娘/沈丰英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青春版《牡丹亭·拾画》柳梦梅/俞玖林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青春版《牡丹亭·幽媾》杜丽娘/沈丰英柳梦梅/俞玖林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演出后观众与白老师合影留念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白老师与北大京昆社前任社长杜雪(左一)交谈,得知曲社成员有300人左右,非常开心。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2015《经典昆曲欣赏—昆曲之美》课程示范演出
《风筝误·惊丑》《疗妒羹·题曲》《琵琶记·扫松》《红梨记·花婆》《烂柯山·痴梦》
3月22日(日)19:00 /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旧体育馆)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邹红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白老师介绍今晚剧目,多是青年演员们从昆曲名家那里新传承下来的。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老师 / 导赏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风筝误·惊丑》詹爱娟/柳春林韩琦仲/周雪峰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疗妒羹·题曲》乔小青/沈国芳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琵琶记·扫松》李旺/柳春林张广才/屈斌斌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红梨记·花婆》花婆/陈玲玲赵汝州/周雪峰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烂柯山·痴梦》崔氏/沈丰英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谢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观众请白老师签名并表达对演出的喜爱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白老师与嘉賓合影

 

姹紫嫣红 芳华开遍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示范演出带来折子戏专场
【北京大学讲堂新闻 2015-03-23】记者:刘丽文 摄影:孟宪鸣 编辑:张珏

 

  作为北京大学最火爆的通选课程的配套活动,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发起的《经典昆曲欣赏——昆曲之美》课程示范演出已经在北大开展了五个年头。在这五年中,越来越多的同学走近昆曲,成为这门美的艺术的爱好者和传播者。3月20日晚,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再次走进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为观众带来“2015经典昆曲折子戏专场”。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白先勇现场讲解

 

  不同于昆曲中常见的风花雪月、才子佳人,《艳云亭•痴诉点香》是一出疯子与瞎子的对手戏。讲孤女惜芬白天佯装疯癫,欲向诸葛暗探问又不能详说,晚上到诸葛庙诉说身世遭遇的故事。惜芬由六旦应功,时而嬉笑装疯卖傻,时又愁苦悲啼。悲喜交集,庄谐皆俱。一套《小沙门》的曲子,连珠般的句子将她过去身世讲得婉婉转转,可谓词曲俱佳。饰演惜芬的吕佳嗓音清脆甜润,身段活泼灵巧,表演收放自如。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把握得十分到位。头一折戏便赢得了满堂彩。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艳云亭•痴诉点香》

 

  《昊天塔•五台会兄》属于昆曲中著名的“七红八黑三和尚”之一,是一出保存了元杂剧风格的净行骨子老戏。讲宋国杨六郎到辽国昊天塔盗父遗骨,在归途中经过五台山,与落发为僧的杨五郎悲喜相认的故事。在这出唱念俱重的剧目中,扮演杨五郎的青年演员唐荣向观众展现出了他扎实的基本功。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昊天塔•五台会兄》

 

  《玉簪记•问病》是一出最为观众所熟悉的剧目,也是白先勇新版《玉簪记》里核心的片段之一。潘必正痴心一往,陈妙常情愫暗通,老夫人蒙在鼓里,进安聪明顽皮。四个人在台上相映成趣。作为青春版的主要演员,俞玖林和沈丰英的配合默契,观众席中不断响起阵阵会意的笑声。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玉簪记•问病》

 

  最后大轴折子《连环计•小宴》的最大看点是小生的翎子功,将少年将领的春风得意,见到美人的惊喜若狂表现得淋漓尽致。王允欲擒故纵的微妙神色变化,貂蝉的舞蹈也为这出戏增色不少。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连环计•小宴》

 

  演出结束后,多功能厅中响起阵阵掌声。很多第一次走进昆曲剧场的观众都觉得意犹未尽。在这个早春三月,我们再一次体会到昆曲的姹紫嫣红,芳华开遍,余韵悠长。

 

白先勇做客《中华之光•讲堂》与叶朗对话昆曲艺术
【北京大学新闻网 2015-03-25】记者:陈圆圆 摄影:姜南 编辑:舍予

 

  3月23日,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与北京大学联合制作的系列节目《中华之光•讲堂》现场,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白先勇讲述他本人的十年昆曲推广历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应邀担任辅讲嘉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端端主持了本场艺术对话。
  白先勇首先讲述了自己与昆曲结缘的过程。他9岁时曾在上海首次接触昆曲,恰巧欣赏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出演的《牡丹亭》中《游园》一折,其中《皂罗袍》那段婉丽妩媚的曲调,“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诗一般的语言,演员美轮美奂的身段舞蹈,深深地感染了他,“就这样冥冥之中结下了缘分。”他的作品《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谪仙记》也陆续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电影。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观众欢迎,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代表了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唤起了人们内心的乡愁,唤起了人们对昆曲的热爱。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对话现场

 

  白先勇谈到,他从事昆曲工作的初衷,源于认识到昆曲一线演员与观众老龄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表演艺术缺乏年轻观众是很危险的,如何把年轻观众吸引过来,发掘传统文化美之所在?”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词曲皆美、表现爱情的《牡丹亭》作为抢救昆曲的突破点。怀揣着培养年轻演员、吸引年轻观众、唤起昆曲四百年艺术之魂魄的美好愿望,白先勇赋予他的昆曲创作一个别具一格的头衔:青春版。
  “我的创作原则是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按照这一原则,白先勇在戏剧的身段、舞台、服装、灯光、表现方式等方面作了调整,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叶朗教授表示,“属于我们”正是青春版《牡丹亭》广受青年观众好评的关键。“情”是汤显祖《牡丹亭》的核心与灵魂,“美”把古典美学与现代趣味融合在一起,青春版《牡丹亭》用这两个字征服了全世界。
  在被问及“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时,白先勇提到了三件事——青春版《牡丹亭》的台北首演、海外首演与北大首演。“演出开始后,我在后台紧张得吃不下饭,隔空给演员们加油。”白先勇笑着回忆十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时的紧张与激动。随后,他带着青春版《牡丹亭》到全球各地巡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开设了昆曲课。白先勇说,对他而言,一次演出的意义不亚于一次艺术品展览。这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是无价的,背后的成本亦是巨大的。为了推广昆曲艺术,他照顾学生的经济能力尽量压低票价,安排了许多公益演出,甚至不惜一度中止自己的写作,并多次倒贴稿费,总投入超过三千万人民币。
  叶朗教授补充说,在2005年《牡丹亭》北大首演之前,他就有心“抢救”昆曲。2003年全国政协组织了一次昆曲调研,他去各地昆曲院团考察后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说明昆曲剧目与人才大量流失的现状,并提议希望能够动用国家力量抢救和振兴昆曲,加强昆曲与大学的联系。“2005年3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首演是百周年纪念讲堂自建成后演出最热烈的一天,2000个座位、3天演出全部爆满,甚至演出结束后学生们还不肯回去。”叶朗教授兴奋地回忆说:“我感到大学与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这条长河不会断掉。”
  在现场,主持人称白先勇为“昆曲义工”,他却打趣地说自己应该是昆曲义工大队的大队长。2009年北大昆曲传承计划启动,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每次上课时200人的大教室连过道都挤满了学生。随后,台北和香港也相继开设了大学昆曲课堂,白先勇希望昆曲扎根大学生,在学术界也有应有的地位,让更多的大学将昆曲作为一门课程。他表示,青春版《牡丹亭》阶段性的任务已经完成,新版《玉簪记》已经排出,《西厢记》已经排出南西厢,眼下当务之急是人才培养,鼓励一批青年演员演好各种折子戏,希望他们不只做演员,还要做文化传承人,延续艺术生命。
  此外,白先勇和叶朗也与现场观众就改编戏曲的原则、流行元素融入传统戏剧、利用新媒体传播发展昆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北大京昆社的社员现场演唱了《牡丹亭•拾画》中的一句“则见风月暗消磨”,赢得满堂彩。有学生提问当代大学生能够为昆曲传承做些什么,白先勇则感慨地表示:“只要有人对我说一句‘谢谢你把这么美的艺术带来’,我就感激不尽,感动不已了。”他寄语当代大学生,传统是一种财富、资源、尊严,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要阅读经典,尤其推荐《红楼梦》,用古典美学培育高尚的理想、高雅的艺术、高贵的气质。
  在同日举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人物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叶朗在白先勇的推荐理由中引用冯友兰的一段话概括白先勇在昆曲传承与推广中的奉献:“人类的文明就好似一笼真火,几千年不灭地在燃烧,其之所以不灭,是因为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都呕出心肝,用心血作为燃料添加进去。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欲罢不能。”

 

昆曲如何进校园——从“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说起
【中国作家网 2015-04-13】陈 均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 <wbr>2015《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三)及示范演出报导

 
  三月下旬,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昆剧院的青年演员演出了3场新学的昆曲折子戏,观众踊跃、一票难求。与平常的昆曲演出略不相同的是,此次演出过程颇为新鲜:在台上,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师主持和导读折子戏,“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主持人白先勇介绍演出情况及与观众交流,再进行正式演出;在台下,观众近千人,除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外,还有北京的曲家曲友来欣赏演出。这一情形,在北京乃至全国都非常少见,也可说是校园昆曲中的一道奇特风景。
  昆曲在校园的传承与传播,对于昆曲的发展,至为重要。近10年来,人们观察到昆曲观众的状况大为改观,由以前的“台下的观众比台上的演员还少”、“座中皆白发”等悲情叙述一变为如今屡现的“一票难求”、“座中皆黑发”的“热闹”。这一观众群的变化,即是出身于校园的昆曲爱好者群体的大量加入,并渐渐取代传统观众,成为昆曲观演与接受活动的主体。其中,当然少不了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大陆各高校的巡演之功,也有“昆曲热”、“非遗热”等时代氛围的浸染,并将深刻影响到昆曲未来的面貌。
  然而,昆曲应当如何进校园呢?其实,昆曲在中国大陆尤其是京沪等地高校的传承,由来已久。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日刊》上就记载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昆曲组的活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昆曲组可能是见诸史料的中国大学里最早的校园昆曲社团,不仅有固定的拍曲日期,还由学校出资聘请专门的导师,如吴梅、赵子敬等曲家,在彼时举行的游艺会上也常有演出。更重要的是,由于北京大学师生对于昆曲的提倡,与昆弋班进京、皮黄名伶学演昆曲合流,形成了近代以来昆曲“久衰”后的第一次复兴。这一次昆曲复兴,不仅奠定了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高位置,而且由其影响,昆曲虽处境艰难,但仍能得以继续存续,直至1956年的《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几十年间,北京、上海各高校多有校园昆曲社团。民国曲界有“北俞南赵”之说,北京的俞平伯、上海的赵景深,都是在大学任教、热心于昆曲传承与传播的曲家、学者。这些校园昆曲社团,不仅传承昆曲的“清曲”传统,而且聘请昆曲艺人教授身段,支持和参与昆曲班社的演出与活动,实是彼时昆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校园里,由爱好昆曲的师生开展昆曲传习活动,是一种常见的昆曲传承与传播模式。其优点在于传承不绝如缕,因“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学生一代代毕业,此后有新生继续加入,从而构成了一种滚动式的昆曲传习模式。其缺点在于,其状态极不稳定,其发展往往受时代环境以及昆曲社团的主事者、参与者等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传播范围极其有限,往往只是小圈子内部的自娱自乐。这一模式,是近代以来的校园昆曲传承最常规的样态。
  长期以来,昆曲处在文化体制的边缘,如其他的戏曲门类一样,多为冷门与被忽视的状态,遑论校园之昆曲。以北京大学京昆社为例,作为有着20余年历史的校园昆曲社团,曾有网谚云:到北京,在北大京昆社学昆曲。但京昆社的发展亦是很不稳定,影响范围多限于爱好者。与经常代表学校演出、比赛且获奖的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相比,所得到的支持与资源就少之又少了。
  除校园昆曲社团的传习模式外,在政府对昆曲艺术的扶持中,有一项政策与校园昆曲相关,即教育部推行的“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和推动了昆曲院团在校园里的演出。但问题亦在于此。目前,各种昆曲演出虽日见其繁,但在昆曲院团的考量中,校园只是一个受欢迎的演出场所,而并不被当作一个昆曲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因而少有作为,与校园的昆曲传习活动缺乏互动与交流,大多仅限于简单的观演关系。
  在此情形之下,“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则提供了另一种校园昆曲传承与传播的模式。譬如,在北京大学开设本科生通选课《经典昆曲欣赏》。这门号称北大“最火公选课”的昆曲课程,包括十余次昆曲名家讲座、表演工作坊、折子戏文本细读、昆曲大师清唱会,以及三场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的折子戏示范演出。凡是选修《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的学生都可以免费获得其中一场示范演出的门票,并可选择以写观剧随笔、戏评等形式来当作课程作业。由著名昆曲艺术家的亲自讲解,到昆曲学者对于昆曲历史、美学、文化与文本的介绍与解读,再到表演工作坊的体验与学习,以及观赏青年昆曲演员的演出与交流,这一全新的课程形式,不仅使场上与案头相结合,向学生近距离、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昆曲之美”,以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昆曲、感受昆曲进而爱好昆曲。而且,这一计划与昆曲院团自身的昆曲传承计划相对接,因而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系统的昆曲文化工程。
  目前,这门课程在北京大学已连续开设6年。近年来,选课人数超过200余人,再加上旁听者,最多时听课人数达到600余人,辐射范围由北大至北京至全国再至海外。在“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实践与示范下,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昆曲课程,并采用这一昆曲传承与传播模式,现在已逐渐形成一个横跨中国内地与香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校园昆曲传播网络。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实践或许证明,昆曲进校园,在传统与常规的模式之外,尚存在着很大的空间与可能。而将这两者结合,将会使昆曲的传播效应最大化,并进而影响昆曲的未来。而这一点,一方面值得昆曲院团重新考量其传播方案,并将校园昆曲纳入其发展远景;另一方面,可供传统艺术进校园之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