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身影 / 苏州昆剧院·中国昆曲剧院落成开台

标签:
作家身影苏州青春版《牡丹亭》十周年系列活动 |
分类: 白先勇 |
青春版《牡丹亭》十周年庆演
2014/12/10-12/12 /
中国昆曲剧院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沈丰英 春香/沈国芳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春香/沈国芳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回生》柳梦梅/俞玖林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如杭》柳梦梅/俞玖林 杜丽娘/沈丰英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遇母》杜母/陈玲玲 杜丽娘/沈丰英春香/沈国芳 摄影/许培鸿
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成果展演
《跃鲤记·芦林》、《吟风阁·罢宴》、《西厢记·佳期》、《千里送京娘》
2014/12/12 / 苏州昆剧院厅堂〈满庭芳〉
《吟风阁·罢宴》刘婆/陈玲玲寇准/屈斌斌
寇夫人/陈晓蓉 摄影/许培鸿
《西厢记·佳期》红娘/吕佳 摄影/许培鸿
《千里送京娘》赵匡胤/唐荣 赵京娘/沈国芳
专家学者、嘉宾、工作人员合影
苏州昆曲讲堂首讲 /
白先勇:《我的昆曲十年之旅》
2014/12/10
/ 中国昆曲剧院
《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新书签售会
2014/12/10
/ 苏州昆剧院体验空间展厅(东区二楼展厅)
青春版《牡丹亭》十周年及昆曲的发扬与传承座谈会
2014/12/11 / 苏州昆剧院多功能厅
出席学者、专家
白先勇
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林萃青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 吴新雷
南京大学教授
江巨荣
复旦大学教授 叶长海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赵山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周 秦
苏州大学教授
陈为蓬 清华大学教授 陈学凯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傅 谨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邹元江
武汉大学教授
刘 俊 南京大学教授 华 玮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洪惟助 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姹紫嫣红开遍·许培鸿青春版《牡丹亭》摄影展
开放时间:2014/12/9-2015/1/19(每周四至周日)12:30-17:30
地点:苏州昆剧院体验空间展厅(东区二楼展厅) 洽询:0512-67535255
摄影/许培鸿白先勇老师、华玮老师参观姹紫嫣红开遍·许培鸿青春版《牡丹亭》摄影展
苏州昆剧院 /
中国昆曲剧院落成开台
魏良辅座像揭幕仪式
2014/12/9 / 中国昆曲剧院B1楼大厅
“源远流长、盛世流芳”
2014/12/9
/苏州昆剧院·中国昆曲剧院落成开台首演
《千里送京娘》、《连环记•小宴》、新版《玉簪记·偷诗》、《长生殿•小宴》
大师清唱:《长生殿·哭像》蔡正仁、《玉簪记·琴挑》梁谷音、《玉簪记·琴挑》汪世瑜
“继”“承”“弘”“扬”“振”五代演员合唱
俞玖林工作室揭牌仪式
2014/12/13 /
昆山巴城老街
俞玖林工作室揭牌暨昆曲老街发展恳谈会
2014/12/13 /
昆山巴城老街醐途楼
白先勇追忆“牡丹”情缘细数悲欢离合(图)
【中国新闻网
2014-12-11】王思哲 杨露
依旧是一袭唐装,一贯委婉的微笑。10日,白先勇从后台缓缓走上苏州昆剧院新院的舞台时,台下观众即刻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温和地向观众问好,并深深地鞠躬,感谢因为昆曲、因为《牡丹亭》而来的观众。
白先勇现场与观众分享了他和《牡丹亭》走过的路程,细数这些年来的悲欢离合。白先勇直言,自己与昆曲《牡丹亭》的结缘是命中注定,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和昆曲的缘由,源远流长,很早很早。”白先勇说自己10岁左右,在上海,看到了战后梅兰芳和俞振飞演的昆曲。那晚他们恰好演的是《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折。“《牡丹亭》,就这样,冥冥之中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想,之所以现在变成昆曲义工,可能是上天的安排。”
2000年,白先勇生了一场病,突发性心脏病。紧急开刀,做了手术,活了下来。他感慨,上天要他再活下来,可能是要他再做一些事情。他最关注、最忧心的就是昆曲,自己是不是可以替昆曲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些机缘巧合,才有了后来的青春版《牡丹亭》。
“每个时代的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个时代观众的共鸣,一定是它合乎当时的审美观。”白先勇认为,昆曲有一套表演呈现方式,不好随便改动。汤显祖的词句不好去改。那就只有在现代舞台呈现上下功夫。“我们有个原则,就是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灯光、舞台等等,都是一点点地在修。”
让白先勇颇感欣慰的是,张继青老师和汪世瑜老师的加入。“我看过张继青老师怎么磨沈丰英的,一个水袖动作30多次,不行,再来,不美,再来。磨得沈丰英两眼含泪。俞玖林给汪世瑜老师操练得要跪了,戏服血迹斑斑。他留作纪念了,膝盖都出血了。我们这戏真的是血、泪、汗,磨了一年才磨出来。”
2003年开始,《牡丹亭》制作团队和苏昆“小兰花”磨了一年,从早到晚,朝九晚五。白先勇也陪着他们磨。看着这些“小兰花”的进步,让白先勇对昆曲增加了十二分的敬意。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大获成功。时隔十年,再回忆首演的盛况,白先勇用“美不胜收”来表达《牡丹亭》的美。
忆2009年,《牡丹亭》第三次进北京大学。“那个晚上零下九摄氏度,冷得不得了。演完学生不肯走,几百个人把我围住,也不放我走。我发现学生脸上都是发光的。他们非常急切地告诉我,白老师,谢谢你,把这么美的东西带给我们。”
“我要听的就是这句话。这也是我们排练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我希望,年轻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真正接触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重新认识它,从此以后亲切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也是我们文化的根”。
“美国、英国、希腊我们都去表演过了,去过了三十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谈起这些年青春版《牡丹亭》的历程,白先勇很是感慨。
青春版《牡丹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除了在国内演出,还远赴重洋,获得国外观众的认可。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伦敦,在希腊,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每一场演出都受到外国观众的追捧。
“美的艺术具有普世的价值。美的东西应该全世界分享。”白先勇透露,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台北首演以来,十年间已上演200多场,演出足迹遍及大陆近30个城市及港、澳、台三地,献演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舞台。
现场还播放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全球各地巡演的盛况图片和短片,白先勇一张张地与观众分享每张剧照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整个演讲过程中,77岁高龄的白先勇都是站着讲述《牡丹亭》,未喝一口水。他谦逊地说,“坐下来就不会说话了”。或许讲到昆曲、讲到《牡丹亭》,白先勇先生就会心生敬畏吧。(完)
苏州昆曲讲堂昨开首讲
【姑苏晚报
2014-12-11】记者:李婷 责任编辑:千里草
昨天下午,苏州昆剧院“苏州昆曲讲堂”举办了开堂首讲,苏州市荣誉市民、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讲述了他与青春版《牡丹亭》的十年之旅。从昨晚开始,全本青春版《牡丹亭》也在中国昆曲剧院内拉开了连演三场的帷幕。
白先勇在讲座中回忆了自己从小与戏曲,特别是昆曲的奇妙缘分。从9岁时第一次看到梅兰芳先生演出的昆曲,到39年后在上海再见昆曲,他觉得自己此生与昆曲的结缘是命运的推动。与苏州昆剧院、与“小兰花”演员们的合作,使得白先勇从文学创作转入了戏剧舞台艺术的实践,也使他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有了难忘的经历与感受。一边讲解着现场播放的图片和短片,一边滔滔不绝地回忆自己和青春版《牡丹亭》十年之路的点滴心得,白先勇对昆曲的挚爱与热诚,深深地打动了全场听众。
据悉,昨晚开演的全本青春版《牡丹亭》是新落成的中国昆曲剧院首部连台大戏。
“昆曲义工”白先勇苏州昆曲讲堂开讲
“像对待文物般呵护昆曲”
【苏州日报
2014-12-11】记者:梅蕾
昨晚,青春版《牡丹亭》上本在中国昆曲剧院的舞台上绽放光华。在接下来的两天中,青春版《牡丹亭》的中本和下本也将如期演出。
全本青春版《牡丹亭》距离当年首演已有十年之久,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昆曲,而此次全本青春版《牡丹亭》的三场演出票全部售罄,更是展示了人们对昆曲的热爱。
昨天,苏报记者专访了亮相中国昆曲剧院苏州昆曲讲堂的“昆曲义工”白先勇。
梅兰芳版《牡丹亭》一张票价等于一根金条
昨天亮相中国昆曲剧院苏州昆曲讲堂的“昆曲义工”白先勇颇多感慨,“第一次看昆曲,还是我年少时。第二次看昆曲是1987年在上海,我也以为自己只是昆曲的观众。没有想到后来我和昆曲结下深厚的情缘,如今我和青春版《牡丹亭》已相携走过了十年。”
白先勇在苏州昆曲讲堂的演讲题目是《我的昆曲十年之旅》,而这也是苏州昆曲讲堂的第一场演讲。白先勇娓娓道来,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和昆曲、和青春版《牡丹亭》的故事。白先勇说,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昆曲是梅兰芳的《牡丹亭》,当时一张演出票竟然被炒到了一根金条的价格。得了票的白先勇初次和昆曲相逢,就对其一见倾心,觉得昆曲“大美”。1987年,白先勇在上海的一所大学担当客座教授,花3个小时看了蔡正仁的《长生殿》。“结束的时候,我基本上是跳起来拍手的,这么多年过去昆曲依然光彩依旧,在我看来这实在太神奇了。”也就是那个时候,白先勇感觉,像昆曲这种艺术是绝对不应该衰落下去的。昨天,在演讲时,白先勇笑言,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会那么努力地为昆曲“吆喝”、“卖命”。“青春版《牡丹亭》不是一个晚上想想就出炉的,我们花了很久酝酿,又花了很久制作才让它面世。”白先勇说。
青春版《牡丹亭》尊重昆曲歌颂青春
对于为什么要叫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则表示这都是有寓意的。在他看来,青春版正暗合了整部戏都启用了年轻演员挑大梁,此外《牡丹亭》原本就是歌颂青春和生命的,叫青春版更是寓意要唤回昆曲的青春活力。
白先勇认为,青春版《牡丹亭》是正统、正宗的昆曲,尽可能地保留了文词优美的段落和观众熟悉的经典折子,如“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我们对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创新更多是在制作模式上。”白先勇说。他在演讲时还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便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更加符合21世纪观众的审美,但都是在原汁原味的传承精神的指引下,“昆曲要是为了迎合观众,越来越往通俗的方向走,就失去了其原本的美学价值。”
白先勇认为,昆曲如同文物,不可以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衡量它的价值。“我们要像对待文物那般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尊重昆曲。”白先勇表示,他希望今后和昆曲相关的活动越来越多,让更多人关注这一中华文化瑰宝。
“昆曲义工”白先勇“这是一个收获的十年”
谈及自己和昆曲的十年情缘,白先勇还在演讲现场展示了一张照片。今年秋天,他和青春版《牡丹亭》的两位主演沈丰英、俞玖林重游沧浪亭,两位主演即兴来了一段《游园惊梦》,而这个美妙的瞬间被定格了下来。白先勇说,十年前,两位主演青春年少还是璞玉,为了让他们寻找到演绎《游园》时的感觉,自己特意带着他们游览了沧浪亭。
“十年已过,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唱响,两位主演的演技日益精湛,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院落成,中国昆曲剧院更是拔地而起,这是一个收获的十年。”白先勇表示。
“昆曲义工”白先勇:
“年轻人不了解古典文化,是因为你没有让他看到”
【中国青年报 2014-12-22】记者:吴晓东
人物档案:
对话背景:
中青报:从1980年代起,你就为推广昆剧做起了“义工”,在海内外推崇“昆曲之美”。昆曲最
让你痴迷的地方是什么?
白先勇:昆曲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是一种综合的精致的优雅艺术,难度很
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在19
个项目里,昆曲被排为第一项,它已经是全人类的文化成就了。一种表演艺术超越文化
和语言的总则,变成全人类的,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讲,昆曲的意义,跟青铜器、秦
俑、宋瓷的意义一样。所以每次演出不是演戏,而是一种文化的展示。
中青报:于是10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就成了你推广昆曲的一个着力点?
白先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活态传承,不能只在博物馆里展示。昆曲本来就
是立体生动的艺术,如果不努力进行活态传承,那就太可惜了。把昆曲这个历史悠久的
剧种传承下去,一定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让它在21世纪的舞台上重现古典美的光芒。
制作昆曲《牡丹亭》,主要是想借一两部经典大戏来训练一批青年演员。昆曲最大的危
机就是演员的断层,这中间当然有“文革”的关系,老一代演员都上年纪要退休了,而
昆曲最讲究的就是口传心授,一旦断层就接不上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将年轻人推上一
线。
中青报:我们知道你对昆剧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良,把传统跟现代结合方面遇到了哪些挑战?
白先勇:每个时代的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个时代观众的共鸣,一定是它合乎当时的审美
观。昆曲有一套成熟的美学,一套严格的表演呈现方式,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唱腔、
身段,这些基本东西是不能改的,改了就不是昆曲了。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
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一切现代元素都是为表演服务。在编
剧、排演方面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灯光、舞台等,都是一点点地在修。要跟随时代的
审美,但不能将文化遗产完全交给市场。昆曲要是为了迎合观众,越来越往通俗的方向
走,就可能丢掉传统文化的特质,我们看过无数失败的例子。
中青报:当年取名青春版《牡丹亭》,除了暗合整部戏都起用年轻演员挑大梁外,还寓意要唤回
昆曲的青春活力,让观众年轻化。目的达到了吗?
白先勇:我们第一次到北大演出是2005年3月,那次演出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去之前,有人就跟我
说,北大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表演得不好,他们站起来就走。北大百年讲堂2200个
座位,票一下子都卖光了,到后来还要加座位。那时候天还很冷,演完都晚上11点多
了,学生们不走,我在台上都感觉到他们冲上台来的那股热浪。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
他们好像经过了一场文化的洗礼。我觉得“昆曲进校园”这条路走对了,要继续走下
去。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古典文化,是因为你没有让他看到,没有引导他,没有给他设
立课程,没有做出一些适合他的审美观的戏来。现在的大学生跟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血脉
是相通的,年轻人身上有传统文化的基因,这个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中青报:《牡丹亭》演了10年,你认为昆曲传承今后应该怎样继续下去?
白先勇:10年前,我想得很单纯,这么美的东西,我想带给更多的人看看。从挑演员,到创意,
到编排,到磨合,到世界各地巡演238场的不断成熟,青春版《牡丹亭》一晃走了10年。
找一批这样敬业又合适的演员是很难的,可遇不可求。10年中间有很多人帮忙,我非常
感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常常有人出来扶一把,又走过去了。我觉得我尽力而为了,
阶段性的使命已经完成,可以告一段落了。在北大演出以后,我觉得一定要在校园里边
开课,这样才能生根。
中青报:小时候的一次偶然接触,昆曲成了你半生的追求,可见青少年时期的艺术教育非常重
要。你怎么看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
白先勇: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再教自己的音乐、戏曲、戏剧,毛笔不用了,山水画没人
学了,都去画石膏像,笙萧管笛没人吹了,都去弹钢琴,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把自己的
东西丢掉,根就没有了。如果让法国的中学生、小学生画中国山水,让德国孩子吹中国
笛子,他们一定觉得非常不能理解,可我们就这样做了多少年,而不去思考偏废传统文
化课程给整个民族文化造成的后遗症。在美国我所任教的大学,不管学什么专业,有一
门课大家都要念,就是西方文明史。为什么要丢掉自己最好的而去学习他人的文化呢?
没有中国文化的底子,就看不到西方文化里的好东西。
中青报:有一种说法,把昆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方式,就不用“抢救”了。你觉得让昆
曲自己养活自己现实吗?
白先勇:现在什么都爱讲市场,可是昆曲这种东西没法市场化,昆曲并不是拿来赚钱的。每一次
昆曲演出,我的心情都像是在展示青铜器这样珍贵的文物,不可以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
衡量它的价值,它是无价的。在西方也是如此,歌剧、芭蕾舞这样的高雅艺术都是靠政
府或者民间基金资助的。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国内的30多所高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
的年轻观众,这是我10年间的最大收获。
中青报:为了传承昆曲,身为作家你每年都要亲自募资。有什么感受?
白先勇:我不仅仅自己做“昆曲义工”,还组织“义工大队”。我出来做这个事情,有一个优
势,我在文化界很多年了,有一大批文化界的朋友,有作家、艺术家、书法家、音乐
家,还有搞设计的。开始筹备昆曲演出的时候,我说:“你们一定要来帮忙。”10年
里,已经募集到了3000多万元,我现在的人情支票开得精光。我始终抱着抢救文化、保
存文物的心情来做昆剧,赞助商们也一样。很多企业是自己来找我的,既不为打广告,
也不为盈利。这件事,触动了大家的文化使命感。
中青报:你期待昆曲以什么样的状态活在当下?
白先勇:我希望昆曲能以一种高雅的姿态回到观众面前。从明朝发展至今,有大量的文人、音乐
家、表演艺术家投入昆曲创作,昆曲的音乐、表演方式等各方面已达到高度的精美、精
致。无论是实景版昆曲,还是厅堂版昆曲,我觉得,很多都是旅游伴宴性质的演出,更
偏重于休闲娱乐。我还是想将昆曲还原为高雅艺术,将昆曲本来的艺术面貌呈现给当代
观众。
青春版《牡丹亭》10年上演逾200場
【新华网
2014-12-14】记者:刘巍巍
作家白先勇近日在苏州介绍说,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台北首演以来,10年间已累计上演200余场,演出足迹遍及大陆近30个城市及港、澳、台等地,并登上了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
“我与昆曲的缘由,源远流长。”白先勇回忆,10岁时自己在上海看到了战后梅兰芳和俞振飞演出的昆曲,那晚他们恰好演得是《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折。“《牡丹亭》,就这样,冥冥中与我结下不解之缘。我想,之所以现在变成‘昆曲义工’,可能是上天的安排。”
“每个时代的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一定是它合乎当时的审美观。”白先勇认为,昆曲自有一套表演呈现方式,不宜随便改动,只有在现代舞台呈现上下功夫。“我们有个原则,就是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大获成功。时隔10年,追忆首演盛况,白先勇用“美不胜收”来形容《牡丹亭》的美。白先勇如是解释青春版《牡丹亭》的寓意。在他看来,青春版暗合了整部戏都启用了年轻演员挑大梁,此外《牡丹亭》原本就是歌颂青春和生命的,青春版更是暗示着要唤回昆曲的青春活力。
“昆曲义工”白先勇
【工人日报
2014-12-22】吴晓东
“对我来讲,昆曲的意义,跟青铜器、秦俑、宋瓷的意义一样。所以每次演出不是演戏,而是一次文化的展示。”
2012年10月28日,武汉,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剧院精彩上演。孙新明/东方IC
站在刚刚落成的苏州中国昆剧院的舞台上,自称“昆曲义工”的白先勇感慨很多:“10年已过,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唱响,两位主演的演技日益精湛。作为全国唯一的昆曲当代完备体验空间,苏州昆剧院新院投入使用,也是一件可贺的事情。”
10年里,白先勇亲自上门去请最专业的昆曲老师手把手教授青年演员;他放下“名作家”身段,“支光所有人情支票”去筹款,10年来共筹到3000万元;他将绝美精彩的演出带到各大高校,带到年轻人中间。
我和《牡丹亭》冥冥中有缘
“第一次看昆曲,还是我年少时。第二次看昆曲是1987年在上海,我也以为自己只是昆曲的观众。没有想到后来我和昆曲结下深厚的情缘,如今我和青春版《牡丹亭》已相携走过了10年。”如同白先勇小说里的那些因缘宿命,谈到他与昆曲,白先勇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缘”。
1946年,9岁的白先勇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看到了梅兰芳和俞振飞两位大师出演的昆曲《牡丹亭》选段《游园惊梦》。当时并不懂戏,只是深深被昆曲的美打动了,戏中《皂罗袍》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深深地印在记忆中。而真正“动心起念”去传承昆曲艺术,却是在39年之后。1987年,白先勇阔别多年后回到大陆,正赶上上海昆曲团上演《长生殿》。同年在南京又看了江苏昆剧团张继青演的“惊梦”和“寻梦”之后,“我激动地跳起来鼓掌,其他观众都走了,我还愣愣地站在那里。震撼,不只为当天的演出,更是感慨这一有着500年以上的历史、从晚明到乾嘉独霸中国剧坛200多年的‘国剧’,虽经历种种磨难还能浴火重生的生命力。”白先勇说,除了两次在大陆和昆曲的偶遇,28岁那年,他在台湾还曾以昆曲为背景写下了意识流小说《游园惊梦》,讲述了一代昆曲名伶的故事。但是这故事“当时完全是无意写的,完全没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昆曲戏痴、传教士,不顾一切地为昆曲奔波卖命”。
2000年,白先勇突发心脏病,手术后他感慨,上天让自己活下来,可能是要他再做一些事情。
说起昆曲,白先勇招牌式的动作就是双手合十,眉飞色舞:“昆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给昆曲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它是把我们的抒情诗的传统,用歌和舞具体地呈现在舞台上,这是它最美的部分。”
而对于《牡丹亭》,白先勇更是情有独钟。“《牡丹亭》的词很美,语言优美,无出其右。故事也动人,我觉得除了《红楼梦》,中国的戏曲和文学作品中对情的诠释,没有哪个能像《牡丹亭》有如此丰富、深刻的层次,包括梦境与现实、阴阳两界、门第观念、对情的考验、最后爱情胜利后对爱情的礼赞。”
2003年,白先勇有了改编《牡丹亭》的想法。那年,他在香港大学做昆曲艺术演讲时,刚好是苏州昆剧院的演员去做示范,由此他认识了苏昆的青年演员俞玖林和沈丰英。当时他就想,《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都有了,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运作了。
年轻人不喜欢就没有持续性
为什么要制作青春版《牡丹亭》?这是白先勇10多年来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昆曲之前的状态是‘三老’——演员老、观众老、演的戏也都是老戏码。而我要做的就是‘三新’的工作,就是用新演员,演出耳目一新的剧目,来争取新的观众。”白先勇说。
与任何一项抢救文化的工程一样,要推广昆曲,白先勇首先面对的是昆曲的危机。昆曲本身以及演员、表演方式、观众都在老化,因为节奏太慢,年轻人把昆曲叫成“困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成了白先勇及其身后团队面临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白先勇还想借制作《牡丹亭》来训练一批青年演员。“昆曲最大的危机就是演员的断层,老一代演员都上年纪要退休了,而昆曲最讲究的就是口传心授,一旦断层就接不上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将年轻人推上一线,也以这些青春焕发的演员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白先勇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昆曲名列其中。非遗保护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活态传承,不能只在博物馆里展示。昆曲本来就是立体生动的艺术,如果不努力进行活态传承,那就太可惜了。”在白先勇看来,一定要赋予昆曲新的生命力。
白先勇认为,昆曲的表演是最重要的,舞台、道具都是辅助性的,不能喧宾夺主。“我们有个原则,就是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
于是青春版《牡丹亭》尽可能地保留了文辞优美的段落和观众熟悉的经典折子,如“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我们对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创新更多是在制作模式上。”白先勇说,即便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更加符合21世纪观众的审美,但都是在原汁原味的传承精神的指引下。
经过一年时间的打磨,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4月29日在台北首演成功,之后一路蔓烧到香港、苏州、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昆曲热潮。
昆曲是追求写意、抽象、抒情、诗意的舞台艺术。与传统昆曲相比,青春版《牡丹亭》更把美发挥到了极致,连戏服都是特殊定制的淡雅苏绣,没有了以前大红大绿的热闹,“选料是很考究的,丝质轻不得,也厚不得。轻了,太过浮;重了,又甩不起来。”白先勇说。
“可能刚开始来看戏的很多人是我的读者,抱着好奇、捧场的心态来的,但是我们这是3天的大戏,观众要坐9个小时。这么持续性的、不分地域、不分时间演到现在,可见还是戏本身好看。”白先勇说。
白先勇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北京大学演出是2005年3月,那次演出给了他很大的鼓励。“我还没来之前,有人就跟我说,北大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表演得不好,他们站起来就走。”白先勇回忆说,北大百年讲堂2200个座位,票一下子都卖光了,到后来还要加座位。那时候天还很冷,演完都晚上11点多了,学生们不走,站在台上都感觉到他们冲上台来的那股热浪。他们非常急切地告诉我,白老师,谢谢你,把这么美的东西带给我们。
“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是因为你没有让他看到,没有做出一些适合他的审美观的戏来。”白先勇说,从那以后就认定“昆曲进校园”这条路走对了,要继续走下去,“昆曲没有年轻人喜欢就没有持续性了”。
每次演出都是一次文化的展示
青春版《牡丹亭》最神奇的地方,就是除了在国内红火,还远赴重洋让国外观众着迷。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伦敦,在希腊,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每一场演出都受到外国观众的追捧,有些外国人看着也掉泪。
白先勇记得在美国演出时,有一个律师在旧金山看完后追到洛杉矶又看3场。在伦敦演时,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个教电影研究的教授,每天坐两个钟头火车来,一连看6场,看了两轮,最后一天又带了学生来看,让他们受启发。
10年前,白先勇想得很单纯,“这么美的东西,我想带给更多的人看看”。从选演员到创意,到编排,到磨合,到世界各地巡演200多场的不断成熟,青春版《牡丹亭》一晃走了10年。“再找一批这样敬业又合适的演员是很难的,可遇不可求。我觉得我尽力而为了,我阶段性的使命已经完成了。”白先勇说。
作为“昆曲义工”,近年来白先勇的关注重点已从昆曲演出转向昆曲教育,已经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台北大学开设了昆曲课,想让昆曲这门传统艺术在校园里生根,让一直被西洋文化滋养着的大学生学会亲近自己的文化。
既然有电影欣赏、交响乐欣赏,为什么不能有昆曲欣赏呢?让白先勇感慨的是,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演出后,第二年伯克利大学就开了昆曲课。对此,白先勇的心情很复杂:为什么出去演出一次,他们就知道昆曲是美的,立刻主动开课去研究?而在昆曲自己的国度,我却要一遍一遍去演讲去介绍,反复告诉你它是美的呢?他一直觉得,昆曲应该变成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大学教育不只是职业培训,也应该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早在上个世纪初,吴梅和俞平伯教授就曾在北大开设过昆曲课,这本来就有传统的。把这个传统连续起来很重要,昆曲是美学、美育的一部分”。
“对我来讲,昆曲的意义,跟青铜器、秦俑、宋瓷的意义一样。所以每次演出不是演戏,而是一次文化的展示。”白先勇说。
身为作家的白先勇,以前总是尽量避开公众的视线,他说只要用作品与读者交流就好了。自从成为“昆曲义工”,这个处于半隐居状态的作家不得不从书房中走出来,四处游说募捐。
“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张口。记得第一次和几个朋友吃饭,我鼓起勇气很多次还是说不出来。最后我的助理实在忍不住了,说白老师就是想让您掏钱!哈哈,以后很多次都是这样。”身边这些同样有着文化使命感的实业家,他们每一次的慷慨都让白先勇离他的昆曲梦又近了一步。
今天,77岁的白先勇谈起昆曲依然手舞足蹈,一脸光彩。
不过白先勇有时候也会“抱怨”:“做昆曲把我的时间扯太多了,我写作也受到了影响。我恨不得有接班人马上接班。”对于接班人,白先勇的要求是要有热忱、有能力、有眼光,关系也要广,也要有资历,到了这个资历还要看愿不愿意做昆曲。“当然也要年轻一点,我这么大年纪,都跑不动了。现在我做的事情比年轻人还多。实际上,比我能力高的人很多,比我懂昆曲的人更多了。”
苏州昆剧院新剧院落成让传统昆曲薪火相传
【中新江苏新闻网
2014-12-10】周建琳 杨露编辑:钟升
9日晚,苏州桃花坞,曲笛悠扬,水袖柔婉,一场风雅的昆曲盛会如期举行。位于平门校场桥路9号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院正式落成,并举行了开台首演。
苏州昆剧院新院位于桃花坞的深巷之中,整个建筑分东、西两部分。东区主体是一座有300多个座位的专业昆曲演出剧院—中国昆曲剧院,用于剧院排练、剧场演出、传承保护、教育培训、公益推广。西区以苏州昆曲传习所为核心,开展昆曲厅堂演出、实景演出,同时以展览陈列的方式展现昆曲传习所的历史,进行当代昆曲活态传承展示。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前身为成立于1951年的上海民锋苏剧团,1953年落户苏州,1956年10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2001年11月更名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苏州昆剧院是昆曲发源地的职业院团,如今第六代振字辈演员正在茁壮成长。其中,王芳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殊荣、优秀青年演员沈丰英、俞玖林双双获得“梅花奖”……昨天晚上,由这些优秀演员领衔,众昆曲名家让戏迷们过足了瘾。
“昆曲是中国表演艺术中美学成就最高的一种艺术。”站在台上的“昆曲义工”白先勇坦言,走到这个剧院来,有一种梦幻的感觉。自己一直希望在苏州,昆曲的发源地,有一个剧院,专门演昆曲的,而且是多功能的。今天终于圆梦。
据悉,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剧院落成系列活动从2014年12月9日一直持续到2015年1月12日,活动包括苏昆六十年院史回顾展、苏州美术书画印章展、青春版《牡丹亭》曲谱首发式、昆曲讲堂、经典剧目展演等。(完)
白先勇为俞玖林工作室揭牌
【新民晚报
2014-12-14】记者:朱光
著名作家、“昆曲义工”白先勇,昨天在昆山巴城为著名昆曲小生俞玖林工作室揭牌。昆山正是昆曲的发源地,俞玖林的成名作青春版昆剧《牡丹亭》10周年系列庆贺活动也正在北京、苏州等地如火如荼地举行。
白先勇在2002年发掘了俞玖林,认为“他就是我心目中的柳梦梅。”2004年白先勇一手策划、制作、推广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俞玖林扮演男主角柳梦梅就此红遍两岸三地。如今36岁的他在得到巴城镇政府赠与他的一幢二层院落时表式,将在厅堂里上演“厅堂版”昆曲;在后花园里上演“庭院版”昆曲——让更多走过路过的普通人,也有机会免费欣赏到昆曲的雅致与唯美。白先勇也鼓励他继续做好昆曲传承,有意建立一所昆曲学校,继续把中国第一个进入联合国非遗名单且位列榜首的项目,更加发扬光大。
“昆曲王子”俞玖林
在昆曲故乡巴城创办工作室
明年“十一”开放,将打造实景版《牡丹亭》
【现代快报
2014-12-15】王玲玲
前天下午,著名作家、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在昆山巴城老街为“爱将”俞玖林的工作室揭牌。十年前,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一炮而红,而俞玖林饰演的柳梦梅一角也俘获无数“昆虫”,获封“昆曲王子”。现在的俞玖林已经成长为昆剧界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目前他最想做的便是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和欣赏昆曲。
打造实景版《牡丹亭》
俞玖林工作室选址巴城老街中段,古老的建筑保留着清末民初的风格。据俞玖林介绍,他计划在工作室的后花园打造实景版的《牡丹亭》,届时只设少量座席,让观众近距离地欣赏昆曲,感受雅致的慢生活。
另外,他还会根据居民需求,积极开展昆曲培训、惠民表演等活动,欢迎昆曲老街居民全民学习昆曲;并定期举办昆曲雅集、昆曲沙龙等,为当地人及游客提供一个感知昆曲、学习昆曲、欣赏昆曲的专业去处。据了解,俞玖林的工作室有望于明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正式开放。
因使命感创办工作室
俞玖林,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南京大学艺术硕士(MFA)、第二十三届戏剧梅花奖得主。俞玖林师从汪世瑜、岳美缇、石小梅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有青春版《牡丹亭》、《玉簪记》、中日版《牡丹亭》、《南西厢》等。
说起这些成就,俞玖林谦虚地表示,自己是运气好。“最早被选中饰演柳梦梅时,白老师告诉我,我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起初并不懂,随着见到的事物越来越多,这句话的分量之重我终于体会到了。”正是这股使命感,促使俞玖林着手准备自己的工作室。
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巴城更是昆曲的源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巴城人,俞玖林认为,在家乡成立自己的昆曲工作室,十分有意义。
建议建一所昆曲学校
揭牌仪式上,从北京应邀赶来的青年诗人周清印即兴赋诗三首,评价俞玖林回家乡巴城创办工作室的意义,其中一首绝句写道:“复兴文脉看今朝,玉笛吹寒过石桥。古镇来年春色满,家家争唱皂罗袍。”
“这是件令人喜悦的事,因为昆曲的根在这里,我们要把根深深地扎进去。”白先勇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俞玖林是一名优秀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希望他能够发挥个人特长,把昆曲的保护、传承之路一直走下去。“另外我建议在这里建一所昆曲学校,这里的师资、语言环境、文化底蕴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昆曲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的重要保证。”白先勇也殷切地期待着,昆山能够扛起人才培养的重任。
白先勇为昆曲小生俞玖林工作室揭牌
【东方早报
2014-12-16】记者:潘妤 录入编辑:张珺
上周末,作家白先勇特地赶到昆山,为青春版《牡丹亭》里扮演柳梦梅的昆曲小生俞玖林的工作室揭牌。恰逢苏州昆剧院新落成了大剧院,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昆剧剧场,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作为开幕大戏上演,10周年系列活动又在北京苏州展开。
白先勇忙碌之余显得颇为高兴:“当年做青春版《牡丹亭》就是想要培养年轻观众,10年过去了,没想到影响很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看昆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昆剧。俞玖林的这个工作室,也可以说是我们这10年的一个小小成果。”
工作室坐落在昆山巴城的老街上,一座古朴的院落充满水乡韵味。站在冬日阳光下,白先勇回忆说,自己2002年第一次在香港遇见俞玖林,正巧他为自己的讲座做示范演出,当时就觉得“他就是我心目中的柳梦梅”。此后,白先勇和苏州昆剧院一起制作了青春版昆剧《牡丹亭》,柳梦梅的扮演者就选定了当时籍籍无名的俞玖林。10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在全世界演出了200多场,尤其在国内培养了众多年轻观众,使得昆剧艺术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大众认知。
今年36岁的俞玖林为此也感慨自己的“幸运”,在收获包括梅花奖在内的众多荣誉之后,作为土生土长巴城人的他又在家乡的老街拥有了一个可以自己耕耘的小天地:“白先勇老师十几年前就一直和我说,你要对昆曲有历史责任感。当时我其实不懂这句话,现在年纪大了慢慢明白了白老师的意思。昆曲给了我很多,所以现在我也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回报昆曲。”
据俞玖林介绍,未来他会在工作室开展昆曲培训、曲社活动、公益性演出等活动,并且会策划厅堂版的演出以及小型的昆曲雅集和沙龙形式的演出。让更多人能够在这里感知、学习和欣赏昆曲。
对于俞玖林工作室的揭牌以及苏昆大剧院的落成,做了十几年“昆曲义工”的白先勇备感欣慰和高兴,他把这些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觉醒”。但对于未来的昆剧推广和普及,白先勇依然有很多建议:“我一直觉得昆剧是对年轻人进行传统文化启蒙的最好教材,因为它是古典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和绘画的集大成者。应该让昆剧走进中小学,成为美育和传统文化教学的组成部分。”
他同时觉得,昆山作为昆剧艺术的发源地,将来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昆剧团,更应该成立一所昆剧学校,培养更多的昆剧演员,“现在年轻演员还是有断层的危机,趁着我们昆剧老艺术家都还在,应该赶紧把他们身上的宝贝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