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又五年—北大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新气象

标签: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2014新五年计划白先勇昆曲折子戏演出 |
分类: 昆曲传承北京大学 |
随着白先勇老师来京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带来经典昆曲折子戏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连演三天,台上台下,热烈非凡,场面火爆更是一票难求。这是北大昆曲传承新五年计划成效的有力说明。
白先勇老师2014/3/6在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课堂上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沈丰英 春香/沈国芳
2014/3/6《经典昆曲欣赏》课堂示范表演
新版《玉簪记·秋江》陈妙常/沈丰英 潘必正/俞玖林
2014/3/6《经典昆曲欣赏》课堂示范表演
折子戏演出开始前半小时,同学们排队等待入场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沈丰英 春 香/沈国芳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沈丰英 柳梦梅/俞玖林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寻梦》杜丽娘/沈丰英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写真》杜丽娘/沈丰英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拾画》柳梦梅/俞玖林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7 摄影:许培鸿
青春版《牡丹亭·幽媾》杜丽娘/沈丰英
《浣纱记·寄子》闻 益/鲍 牧 伍 子/吕 佳 伍子胥/屈斌斌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8 摄影:许培鸿
《跃鲤记·芦林》姜 诗/柳春林 庞 氏/沈国芳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4.03.08 摄影:许培鸿
《白罗衫·井遇》奶 公/闻 益 张 氏/陈玲玲
《义侠记·挑帘裁衣》王 婆/陈玲玲 潘金莲/吕 佳
《八义记·闹朝扑犬》屠岸贾/唐 荣
《疗妒羹·浇墓》乔小青/沈国芳 / 北京大学 /
2014.03.09 摄影:许培鸿
《狮吼记·跪池》柳 氏/沈丰英 陈季常/俞玖林 / 北京大学 / 2014.03.09 摄影:许培鸿
今年的演出除了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中的五折外,还有一些新传承的折子《跃鲤记·芦林》、《浣纱记·寄子》、《义侠记·挑帘裁衣》、《狮吼记·跪池》、《太白醉写》以及现在昆曲舞台不常演的折子《白罗衫·井遇》等,年轻演员大胆尝试自己没涉足的人物、行当,挖掘自己本工的行当,几年来,都有很大进步。有的同学看完演出在微博中这样写道,“走过十年,青春牡丹,靓丽依旧;大雅昆曲,和者日众。”
演员传承折子戏是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每年的重要任务,他们遍访全国各院团的老一辈艺术家求学传统折子戏,以图改变传统折子戏传承每代减半的现状。学生观演折子戏,也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特色,北大《经典昆曲欣赏》课作为通选课,每节课都邀请各地名师讲演的同时,还免费送选课学生折子戏戏票,让学生们都有机会欣赏昆曲。不仅如此,对外售卖的戏票也坚持10块到30块的低票价,将昆曲观众培养做到实处,让想看的学生都看得起。经过几年培养,观众的认识逐步从“《牡丹亭》很美”,开始转变为“昆曲很美”,从“我想看《牡丹亭》”,开始变成“我想看昆曲”。
著名华人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制作人白先勇先生在2013年的北大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计划启动仪式上曾提到,“我想,现在的年轻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的血液里有心理学家荣格讲的那种‘集体意识’,大家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种认同和渴求。他们没有排斥我们的古典文化,这些大学生是未来我们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力量,希望大学生们至少看一次昆曲表演,感受它的美。我相信,种子撒下去,慢慢会发芽。”
2014年2月,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课如期在北京大学理教107召开,为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开启了新的篇章,也标志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进入新五年的征程(2014-2018),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的成立也预示着昆曲的传承还要在北大继续大放异彩。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即2009年启动以来成功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四期《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并由全校本科生公选课升级为通选课;昆曲表演工作坊的开设更是让同学进一步的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已完美收官。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新五年计划将在现有五年计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将《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精品化;继续深入推进校园昆曲传习工作坊,将昆曲表演带入校园,让同学们亲身参与进来;针对各高校戏剧戏曲专业优秀学生学业和青年昆曲演员深造计划,培养青年昆曲人才;同时,数字昆曲与北大图书馆共同建设了数字昆曲网站,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现有素材和北大图书馆资源为基础,汇聚国内外同仁的宝贵资源,将重要资料数字化,并重昆曲研究的实用性和国际化,与无法亲临现场的全球昆曲爱好者分享课程实况,一睹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风采,共享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数字资源,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人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来了解昆曲之美,感受昆曲之魅。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老师曾谈到,“新的时代引导我们回归传统文化,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物质生活占据统治地位,而忽视文化的、精神的追求,造出很多‘单面人’。中华文化重视人的精神需求,中国艺术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我们要回归传统文化的经典。”
当然,北大昆曲传承计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昆曲传承、传播,无论是范围还是程度都还要不断提高。正如新五年的支持者,美国FCCH基金会主席辜怀箴女士所说,“我们希望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能够四处开花,北大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点燃昆曲传承的火把,期待这一个平台能够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投入,一起来关怀。”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整合了强大的师资力量,让学生在切身实践中体会昆曲之美,使广大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艺术教育,为北京市高校、甚至全国高校提供了艺术教育成功的典范,承担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提高了高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水平,提高当代大学生整体艺术修养和人生品味;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剧目整理、档案建设、剧目制作等角度开展对于中华文化尤其是昆曲的传承与推广,在保护的前提下,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磨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新焕发出光芒,并通过展演、交流、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年轻学子中呈现和传播,有望唤起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为昆曲培养传承人,培养观众,从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为中华文化复兴。
北大昆曲传承计划进入新五年(2014-2018)
十年,青春版《牡丹亭》四个人的舞台,三小时的戏
【中国艺术报
2014-03-14】汪卷
北京大学2014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日前由著名华人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制作人白先勇带来。正值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十周年之际,白先勇在课上讲述了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历程,并请来了剧中两位主演现场示范表演。课后,有同学在微博中感慨道,“十年,青春版《牡丹亭》,四个人的舞台,三小时的戏,白老师、演员、观众,我们都老了,唯有昆曲永远青春!
”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自2009年启动以来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四期《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并由全校本科生公选课升级为通选课;昆曲表演工作坊的开设更是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已收官。昆曲传承计划的新五年计划将在现有五年计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将《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精品化;继续推进校园昆曲传习工作坊,将昆曲表演带入校园,让同学们参与进来;针对各高校戏剧戏曲专业优秀学生学业和青年昆曲演员深造计划,培养青年昆曲人才;同时,数字昆曲与北大图书馆共同建设了数字昆曲网站,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现有素材和北大图书馆资源为基础,汇聚国内外同仁的宝贵资源,将重要资料数字化,与无法亲临现场的全球昆曲爱好者分享课程实况,共享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数字资源,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人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来了解昆曲之美。
今年的演出除了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中的五折外,还有一些新传承的折子《跃鲤记·芦林》《浣纱记·寄子》《义侠记·挑帘裁衣》《狮吼记·跪池》《太白醉写》,以及现在昆曲舞台不常演的折子《白罗衫·井遇》等,年轻演员大胆尝试自己没涉足的人物、行当,挖掘自己本工的行当,几年来,都有很大进步。演员传承折子戏是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每年的重要任务,他们遍访全国各院团的老一辈艺术家求学传统折子戏,以图改变传统折子戏传承每代减半的现状。学生观演折子戏,也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特色,北大《经典昆曲欣赏》课作为通选课,每节课都邀请各地名师讲演的同时,还免费送选课学生折子戏戏票,让学生们都有机会欣赏昆曲。不仅如此,对外售卖的戏票也坚持10元到30元的低票价,将昆曲观众培养做到实处,让想看的学生都看得起。经过几年培养,观众的认识逐步从“
《牡丹亭》很美” ,开始转变为“昆曲很美” ,从“我想看《牡丹亭》 ” ,开始变成“我想看昆曲” 。
据了解,2014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还将邀请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华文漪与蔡正仁、岳美缇一起以经典昆曲剧目为例讲述昆曲的表演艺术。
昆曲:“美的瞬间”和“遗传密码”
【中国科学报
2014-03-14】记者:王俊宁
3月7日-9日,由苏州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带来的折子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连演三天。作为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的课程示范演出,一票难求、场场爆满的热闹程度是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第一期成效的最好说明。
不仅有《牡丹亭》
再次站在舞台上唱昆曲的沈丰英、俞玖林,角色却由最为观众熟知的,青春版《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变成了“河东狮”柳氏和“妻管严”陈季常。
3月9日,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的课程示范演出中,沈丰英、俞玖林压轴出场的《狮吼记·跪池》是当晚的大戏,也是整场演出的高潮。
对于《狮吼记》的故事,许多观众已从电影、小说中了解颇多,但是此次演出通过昆曲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增添了一番新的趣味。
“对于部分接触戏曲较少的观众来说,传统的昆曲作品往往很有距离,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易理解,而《狮吼记·跪池》折子戏则很‘亲民’。”
课程示范演出交流嘉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告诉记者,“怕老婆的陈季常一紧张便下跪,跪在池边还与‘蛙哥’对话,充满了一种可爱的窝囊气;柳氏虽然声色俱厉,但言之有理,逻辑清晰,尤其是与苏东坡争论的几段,让人忍不住拍手称快。”
整出折子戏节奏有张有弛,唱词与念白衔接得恰到好处,两位主演在舞台上的默契演出,更让此本折子戏收获了许多笑声和掌声。
如今提到昆曲,便不得不提作家白先勇。
2004年,由他主持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大获成功,也让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而后,褪去青春版《牡丹亭》光彩的昆曲将何去何从,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青春版《牡丹亭》开始,白先勇就一直致力于传承昆曲文化,让昆曲在现代的中国‘活’起来。”陈均告诉记者,“‘活起来’是指把现代生活融入到昆曲的唱词与对白中,拉近昆曲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不再有距离感。”
陈均介绍说,此次课程示范演出中许多折子戏都是在北京的首演。“让昆曲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在这几出较新的折子戏中也多有表现。比如将‘老公’等词汇自然地穿插到念白之中,以及让演员大胆地唱出‘夫妻应当相敬如宾,丈夫未循夫纲,妻子就有权力惩罚他’这样的观点。”
“精雕细琢的唱词、念白,生动传神的肢体表达都是经典昆曲最基本的支撑,同时也是昆曲最大的魅力所在。”陈均表示,“然而注入了‘新鲜血液’的昆曲自然更加活泼有趣,更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不可能一帆风顺
为了让更多年轻一代感受昆曲的魅力,2013年6月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中国大陆高校成立的第二所专门的昆曲学术研究机构。同时,数字昆曲与北大图书馆共同建设的数字昆曲网站,不久也会正式上线发布。
作为一个专门的昆曲推广网站,数字昆曲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现有素材和北大图书馆资源为基础,汇聚国内外同仁的宝贵资源,将重要资料数字化,并重昆曲研究的实用性和国际化,与无法亲临现场的全球昆曲爱好者分享课程实况,一睹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风采,共享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数字资源,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人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来感受昆曲之美。
看到了昆曲传承的成绩也要意识到不足。
“虽然昆曲传承工作也有段时日,然而如今仍然时常要面临是否需要昆曲,或昆曲传承的意义何在等疑问。”陈均说,“另外,在青年昆曲人才的培养上也面临着一些‘数源稀少’的问题。”
目前,专业的昆曲演员还未能普及,绝大多数昆曲爱好者,都以曲唱为主,有兴趣和能力在舞台上彩串表演的并不多。
此外,在剧目的策划和创作上,也要面临擅长舞台表演的人才有限的障碍。“在昆曲的演出节目策划上,选择合适的剧目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昆曲的人来说,只能选择《牡丹亭》《玉簪记》等经典剧目。观众对新的昆曲剧目接受还有一定难度。”陈均说。
不止是“礼失而求诸野”
目前,“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早已开启。此次课程示范演出除了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中的五折外,还有一些新传承的折子:《跃鲤记·芦林》《浣纱记·寄子》《义侠记·挑帘裁衣》《狮吼记·跪池》《太白醉写》以及现在昆曲舞台不常演的折子《白罗衫·井遇》《八义记·闹朝扑犬》《疗妒羹·浇墓》等。
因为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受益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如今传承折子戏也成了他们每年的必修任务。
在白先勇和众多昆曲爱好者的努力之下,昆曲这种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各种艺术于一身,与中国文化抽象、写意、抒情、诗化的基本美学十分契合的古典艺术,也能在现代生活散发它的魅力。
“从小的方面来说,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昆曲既可成为日常生活的某种寄托,也可成为‘美的瞬间’,也能发挥‘兴观群怨’的功能。”陈均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昆曲不仅展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一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在‘礼失’之今日社会,除了‘求诸野’,也要求之于昆曲等久衰而未绝的传统文化之形式,如此或许能接上中华文化的气脉,而再造中华文化之新形象。”
“而若要论其最重要的作用应是‘回向’。”陈均总结说,“也就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通过昆曲这一形式(亦可以是其他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地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个原点,而因之使其加入我们的生活,丰富并重塑我们的生活面貌。”
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的启示
【中国文化报
2014-04-03】石
2014年3月6日,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赴北京大学,为“昆曲传承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堂《经典昆曲欣赏》课做主讲人。白先勇亲临课堂,吸引了大批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前来旁听,可容纳200人的大教室前后站满了人。在课堂上,白先勇请出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演,来自苏州昆剧院的沈丰英、俞玖林做示范演出,完全按演出装扮的两人在教室前轻歌慢唱,如戏中人穿越时空,在场的学生置身于大雅至美的昆曲营造的梦幻中,演出结束后,学生们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向传统经典致敬。3月7日至9日后续三天,苏州昆剧院又派出以优秀青年演员为主的精良演出队伍,在北大、北师大连续演出昆曲经典折子戏,其中包括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华彩部分,也有《跃鲤记·芦林》、《浣纱记·寄子》等新排演的折子戏,白先勇在每场演出前做开场主讲介绍,苏昆则将近年来传承的昆曲经典片断逐一呈现,对这种“名家+名剧+名团”昆曲艺术传播方式,青年人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曲终而人不散,观演后,很多人将白先勇和主演围住。对于昆曲的名剧改编、对于传统艺术的形式创新的各种话题一一展开……“走过十年,青春牡丹,靓丽依旧;大雅昆曲,和者日众。”有学生在微博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2003年,一直对昆曲和《牡丹亭》怀有深刻情感的白先勇动意策划、汇集两岸三地的艺术精英古兆申、樊曼侬、汪世瑜、张继青等联合苏州昆剧院组建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创排工作。在编剧方面,白先勇提出忠实于汤显祖《牡丹亭》原始文本,本着只删不改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原作的精粹性;在舞台呈现中,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剧场的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将传统昆曲的典雅风格与现代舞台美术装置、灯光音效以及数码背景等手段有机融合,实现了传统戏剧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白先勇将与苏州昆剧院的这次合作颇具创意地定义为“青春版”,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深度挖掘《牡丹亭》文本中的青春爱情主题,大胆起用苏昆“小兰花班”的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另一方面是将主体观众定位在高校学生为主的青年观众,此外,舞台着力呈现出“清丽淡雅”,凸显青春活力。
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传播”之路走到今天,既有传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文化自觉,也有匠心独运的传播意识和策略。
一、“进校园”传播策略
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国台北首演大获成功,有人力主出资让这部戏进行全球商业巡演,面对巨大的市场诱惑,白先勇最终决定从大陆高校开始启动青春版《牡丹亭》推广计划,因为他深知在一个人的审美启蒙阶段,与传统文化的一次邂逅就可能是唤醒青年人沉睡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契机。白先勇把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看做是核心传播策略,这一策略也得到苏州昆剧院的高度认可与配合。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是昆曲传承计划中的重点,白先勇不仅亲自到课堂上为高校学生讲述昆曲的基本知识及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与传播历程,还邀请该剧编剧华玮、摄影师许培鸿、导演汪世瑜、主演沈丰英、俞玖林及更多昆曲专家来授课,这些主讲人生活在美国和我国台湾、北京、苏州等地,但4年来都出于传承保护昆曲的使命感坚持授课。该课程在北大获得成功后,白先勇在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类似课程。
二、“进校园”传播效果
笔者2012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进行了200余份问卷调查;2013年,结合青春版《牡丹亭》在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专场演出进行了近400份调查问卷,两次调研跨度一年。实际调研印证了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传播产生的良好效果。
总之,青春版《牡丹亭》成功传播,受益于白先勇及其组建的有着丰富海外文创实践背景的专业团队所具备的国际文化视野和营销传播理念。“进校园”之初,白先勇团队在新浪博客开通名为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博客,发布最新消息并与粉丝互动,吸引超过4万人关注;在校园交通枢纽地带张贴海报,以专业肖像摄影师许培鸿拍摄的精美剧照吸引高校师生注意,使看过海报的青年观众产生“惊艳”观感;白先勇以“文化精英”“昆曲义工”身份亲自主讲推介演出,发挥在青年学生群体当中的“意见领袖”号召力;后续通过校园演出、学术座谈、经典昆曲欣赏选修课、昆曲传习工作坊等一系列艺术传播活动,使学生对“活化”昆曲、保护昆曲的认知不断深入,并逐渐产生从态度到行为的转化和改变。笔者采访调查的很多大学生是从青春版《牡丹亭》首次接触昆曲,由喜爱一台戏到成为昆曲的忠实“粉丝”,此后不断参加更多的昆曲传播活动,甚至加入到志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中来。十年里,由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带来如此深入而持续的传播影响力的案例并不多见,因此,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播实践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