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2012《崑曲之美》系列媒體報導(四)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學昆曲之美 |
分类: 昆曲传承 |
中大「崑曲研究推廣計劃」啟動儀式
余志明伉儷慷慨捐助 全港唯一項目
研究文化遺產、整編崑曲精品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稿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報導原文鏈接
近年,崑曲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在兩岸三地大學的人文教育中愈來愈受重視。香港
中文大學(中大)蒙宜高科技創業集團主席余志明先生及夫人余陳麗娥女士慷慨捐助,啟
動「崑曲研究推廣計劃」,致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答謝余氏伉儷,中大今天(3月20
日)舉行「崑曲研究推廣計劃啟動儀式暨捐款鳴謝典禮」,由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親臨主
持。
宜高科技創業集團主席余志明先生及夫人余陳麗娥女士捐助「崑曲研究推廣計劃」,
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右)接受捐款。
典禮上,中大偉倫人文學科講座教授兼「崑曲研究推廣計劃」榮譽主任白先勇教授表
達對計劃與崑曲前景的期盼,並由青春版《牡丹亭》主演者俞玖林和沈丰英現場示範《牡
丹亭·驚夢》。
余氏伉儷慷慨捐出港幣二百三十萬元贊助「崑曲研究推廣計劃」及《崑曲之美》課程
的教學演出。沈祖堯校長特別鳴謝余志明先生及夫人余陳麗娥女士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
支持,讓這珍貴的藝術種子得以撒落在中大這片土壤上,既促進崑曲學術研究與傳承之保
育,更滋潤了學生的心靈、開闊審美視野,並提升個人質素。沈校長認為大學除了傳授知
識技能,更須用心傳承人文精神,以培育未來社會棟樑的心靈品格。
余先生是中大校友,夫婦二人受白先勇教授啟蒙而愛上崑曲。他表示:「在這春暖杜
鵑開的美好時節把崑曲帶進我的母校,不僅為傳統藝術出一分力,也是秉承先師艾詩伯教
授(Prof. John L. Espy)叮囑自己回饋母校的心志。中大大力推動計劃,讓莘莘學子可
以欣賞到崑曲的精美雅致,從而尋找民族文化的認同,讓中華文化的輝煌傳統重新大放光
芒。」余氏伉儷對保存中國傳統藝術不遺餘力,曾多次支持香港學界的崑曲推廣工作,包
括2010年「崑劇《琵琶記》大學校園演出」,將此經典劇目送至中大、香港大學、香港城
巿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的校園中。
「崑曲研究推廣計劃」由中大人文學科研究所明清研究中心主任華瑋教授主持,以整
理、研究、出版崑曲文化遺產為主要目的,為本港大專學界唯一相關的項目。崑曲為中國
百戲之母,近年乘聯合國「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勢,並在白先勇教授等
文化界人士的大力推動下,呈現欣欣向榮之態;然而許多精華劇目,卻仍然失落於歷史長
河,觀眾無緣接觸。此計劃將集合崑劇表演藝術家及戲曲學者專家之力,挖掘崑曲傳統,
將折子戲與原本戲曲文本整理貫串,編成一批有藝術價值的戲曲精品,供崑劇團演出,並
讓一般讀者閱讀,藉此激活傳統。
同時,計劃的另一項主要目標為建立世界性的崑曲研究基地,促進香港與國際間的戲
曲學術交流、對話及合作。日後將陸續舉辦研討會及工作坊,並邀請演員及學者專家到訪
交流。
白先勇教授出任「崑曲研究推廣計劃」的榮譽主任,更應中大的邀請,開辦《崑曲之
美》課程。課程於本年一月推出,同學反應熱烈。白教授更於課程中親授三課,分別為「
崑曲復興與其文化意義──從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記》講起」、「崑曲詩的意
境──從平面到立體」及「崑曲美學──傳統與現代」。《崑曲之美》為中大首度開辦的
崑曲通識教育課程,以崑曲的音樂、表演、文學、美學為核心主題,旨在增進青年學子對
崑曲這種珍貴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認識,加深對中國人文精粹的感知,進一步完善學生的
全人教育。另外,課程更特別安排江蘇省蘇州崑劇院蒞校示範演出,不僅為校園增添欣賞
崑曲的氛圍,更為日後校園的崑曲推廣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中大偉倫人文學科講座教授兼「崑曲研究推廣計劃」榮譽主任白先勇教授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