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两百场—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场庆演感言
(2011-12-28 16:12:55)
标签:
青春版牡丹亭200场文化 |
分类: 白先勇 |
姹紫嫣红两百场
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场庆演感言
二零零四年四月底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以来,迄今将近八年,
十二月八、九、十日三天即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厅举行第二百场庆演。
这朵艳冠群芳的牡丹,花中之后,一路绽放盛开,八年间吸引了三十多万观
众,遍游两岸三地、大江南北、美国欧洲。在这程漫长的昆曲之旅中,我们
也曾经历狂风暴雨,险境环生之时,但最终幸赖天意垂成,总有善心人士出
现,扶持一把,渡过难关。天助人助,青春版《牡丹亭》所传布的昆曲佳音,
才能绵绵不绝,响彻华人世界,远播重洋异国。
八年,两百场,青春版阶段性的使命可以说大致已经完成:青春版《牡
丹亭》把成千上万广大的青年观众召唤回剧院,观赏昆曲艺术,重新亲近我
们的传统文化。培养一代年轻观众,是我们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首要宗
旨,表演艺术,尤其像昆曲这种高雅艺术,没有知识青年的参与,不会有青
春生命,没有发展前景。因此,走进校园,是我们出发的第一步。这些年,
我们跋涉千里,在两岸三地、美国西岸二十九所重点高校巡回演出。北至兰
州大学,南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这些都是昆曲不曾出现过的地
方。我们曾经三进北大、两进南开、二进北师大。最令人感动的故事大都发
生在这些校园巡演期间。十多万的大学生观众,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从未看
过昆曲,观赏过青春版《牡丹亭》以后,许多学生发觉原来我们传统文化中
竟有如此高雅精美的表演艺术,因此而改变了他们对传统戏曲的一些偏见。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一个天寒地冻的冬夜,零下九度,北大百年纪念堂刚演
完青春版《牡丹亭》下本大团圆,两千多学生情绪沸腾到极点,深夜十一点
多钟还有数百人依依不舍离去,排长龙等着要跟我说这样一句话:“白老师,
谢谢你把这样美的东西带给我们!”我深为这些青年学子的由衷之言所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所有的华裔青年,一生中至少有一次蓦然发觉我们传统文化之
美,因而受到启发,摒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与冷漠,重新认识我们辉煌
的过去。对自己的过去没正确认识,如何能计划将来?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上演时,人民日报的记者,一位年轻女士来采
访我。采访完毕,她要我与她合照,同事把等在门外她的先生一同邀了进来。
我们三人合影完毕,她有点激动的告诉我,原来她与她先生本是北大同学,
彼此并不熟悉,但是二零零六年,青春版《牡丹亭》二进北大,两人去观看,
同时受到《牡丹亭》中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因而结成连理,我为这一对
璧人衷心祝福。这样的牡丹“姻缘”,我知道起码有三对。是汤显祖《牡丹
亭》中的至情至性,数百年来,勾动了无数青年男女的一颗“春心”。“情”
与“美”是昆曲,尤其是《牡丹亭》中不可抗拒的两大原动力。
现在看昆曲在高校中几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有一位北大学生在网上这样
写道:现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
有看过的。
培养青年演员,是我们另外一项重要宗旨,是一种奇妙的因缘使我选中
了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成员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主要骨干。二零零
三起,我力邀昆曲大师张继青、汪世瑜进行传承工作,把一块块璞玉琢磨成
器。“小兰花”班中生、旦、净、末、丑各就其位,加上苏昆原来中生代演
员,终于把汤显祖的扛鼎经典名著撑了起来,搬上舞台,大放光芒。这八年
来,我带领青春版《牡丹亭》组南征北讨,远渡重洋,转眼将临第二百场隆
重庆演。其间我们可以说是“休戚与共,祸福同当”。大家都为青春版《牡
丹亭》尽了一己之力。眼看着“小兰花”班由青涩稚嫩的幼苗,抽发成长为
一株株婀娜多姿、丰神俊朗的“奇花异草”,我为他们耀眼的成绩感到骄傲、
欣慰,但也曾为他们个别遭受到的挑战、挫折、挣扎、奋斗而担心、着急。
“小兰花”班现在已经脱颖而出,可以独当一面了。如果更进一步,得到政
府的大力栽培,给予机会把他们排演的剧目送到世界各国巡演,不但可能把
他们训练成国际级表演者,亦可将我们的文化瑰宝推到世界各国。
把昆曲艺术推介到国外,尤其是西方世界,是我们制作青春版《牡丹亭》
另一项要务,西方国家对中国戏曲的了解只止于京剧,西方人士很少人知道
比京剧早几百年还有昆曲的存在。二零零六年,青春版《牡丹亭》赴美西巡
演一个月,造成极大轰动,对美国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文化震撼”,舆论
界认为是自梅兰芳一九三零年赴美巡演以来,中国传统戏曲对美国文化界产
生最大的一次冲击。二零零八年,青春版《牡丹亭》赴欧巡演,在伦敦及雅
典都得到当地观众热烈反应。英国泰晤士报破例一星期连续两篇剧评,一边
倒的予以肯定赞扬。而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也因此在音乐系开设了昆曲
欣赏课程。英美学术界、文化界认识到中国昆曲艺术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程。
有不少戏曲学者专家,如吴新雷、黄天骥等教授曾撰文评论,青春版
《牡丹亭》作为一个成功的昆曲范本,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将“传统”与“现
代”接合得比较融洽。我们一开始便厘定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重要原则:
“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在昆曲的传统基础上,
发挥创意。我们制作出来的是一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昆曲。一方面保存了昆曲
的古典美学,又加入了现代舞台的创新元素,反映出二十一世纪人的审美观,
因而能引起广大现代青年观众的共鸣。上海戏剧学院昆曲专家叶长海教授认
为在他看过所有的《牡丹亭》演出版本中,青春版《牡丹亭》最能表现汤显
祖原著的精神,这是对青春版《牡丹亭》很高的评价。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
努力使四百年前汤显祖的扛鼎之著《牡丹亭》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又还魂
一次,恢复其青春亮丽的原貌。
青春版《牡丹亭》是两岸三地的艺术家、文化人共同打造的一项浩大的
文化工程。这些年来,我最怀念的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原创团队大家在一
起孜孜矻矻、日夜切磋的情景,那是脑力的激荡,智慧的冲撞,大家的创造
精神都释放出来了,当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灿烂发光的时刻,大家
都有一种完成一件精美无比的艺术品的成就感。我自称是“昆曲义工”,其
实我是义工队的大队长,参与青春版《牡丹亭》制作的艺术家大多也是义工,
他们都为复兴昆曲大业,做出了无私无偿的贡献。
青春版《牡丹亭》能够走得这样远,还有一群幕后英雄一直在支撑着我
们。我们推广昆曲,激发了许多企业家的文化使命感,无论他们在台湾、香
港、澳门、美国还是中国大陆,他们心中一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份热切的
关爱与期望。他们对青春版《牡丹亭》慷慨赞助,亦是希望能够把我们的文
化瑰宝昆曲保留下来。对他们的善意与热情,我们深深感激。
在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场庆演的前夕,我的心情虽然兴奋但感有忧
虑。青春版《牡丹亭》八年二百场,其本身的使命基本完成,可是昆曲的复
兴道路仍然非常漫长而崎岖。昆曲是我们这个民族表演艺术的最高成就,需
要全民族共同协力去保护、推广与弘扬,就像保护我们的文物:青铜器、宋
瓷、古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