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王童、曾咏霓老师北大昆曲一课
向阳
听说台湾著名导演王童老师和他的夫人曾咏霓老师将来给我们讲解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与美工之后,心里就很激动。不单只是因为我非常喜欢台湾电影,而且早就对青春版牡丹亭里那些雅致的服装醉心不已。
王童老师说,昆曲是美丽的园林,进去的人很少,但进去了就不想出来。许多人说昆曲是小众的阳春白雪的艺术,终究是流行不起来的,之前我也曾有过这种想法。清丽婉约的唱词,千回百转的水磨腔以及曲子本身所积淀的文人情感,如若不具备些专门的素养,是不能欣赏昆曲的魅力的。然倘若要将其改造一番自降一格去迎合大众,其本身的内蕴也就会大打折扣。
昆曲是如何与江南遇见的,王童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江南水乡气候宜人,历来又是偏安之地,有园林、丝绸、苏绣、文人书法绘画。而这些原材料酿出了许多芳香的故事,这些故事又为曲词家们提供了素材。舞台上舒卷的水袖仿佛是流动着的园林长廊,而曲径通幽的园林又似凝固着的水袖,曾咏霓老师在谈及昆曲服饰与建筑的关系时这样说道。吴侬软语、烟波画船、雨丝风片、皓腕霜雪,是江南的水流淌出柔软而灵动的昆曲,昆曲又给了我们一个印象江南。
在看青春版牡丹亭DVD的时候,就对它的灯光运用和环境的营造印象深刻。极简的舞台设计加之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有时确实很难让人察觉到剧中环境的变化。但王童老师运用到电影手法,用灯光在同一舞台上营造不同的环境,这样既方便了演员情绪的抒发,也使观众能更清楚地觉察到场景的交替。王童老师说,艺术一使劲儿就完了,不要刻意为之。刻意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往往会落得个不伦不类的境地。曾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其他版本牡丹亭的图片,他们大都是自以为是地改变着昆曲,用大量的现代技术和实景充塞舞台,使本来高度抽象化符号化的昆曲艺术失去了留白的空间,许多余韵没能延伸开来。就像王童老师说的,传统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时代在变,美学在变,说故事的方法也在变,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把古典中好的东西保留下来。
曾老师则通过图片讲述了不为人所知的青春版牡丹亭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服饰的美我不再赘言,老师们对待艺术的完美主义的追求和真诚让我感动。每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服饰都没有重样,服饰还要与人物的情绪相吻合。春香在做侍女时穿的是裤子,在丽娘死后,她被收作杜家的义女,便换做裙装。曾老师不止注意到身份地位的变化还注意到了年龄的变化。桌围椅披都不能出丝毫差错,需与人物服装色彩相适宜。十二花神每一位身上的花都不同,然图案又在相互区分中有着统一。其细微处用心如此。
王童老师每次讲座都会讲这么一句话,“人的痛苦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此话用之昆曲艺术亦可,不妄加改变,留住它本身所积淀的文化,这样也就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