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曲人的不老青春——记张继青、姚继焜老师的经典昆曲欣赏课

(2011-05-06 16:34:34)
标签:

昆曲传承

2011

北京大学

张继青

姚继焜

学生感想

分类: 昆曲传承

                                       昆曲人的不老青春

                              ——记张继青、姚继焜老师的经典昆曲欣赏课                           

                                             杨楠楠

    春末夏初,又是槐花盛开的时节,张继青老师和姚继焜老师这对昆曲伉俪时隔一年之后再次来到北大的“经典昆曲欣赏”课,为我们讲述“《牡丹亭》的表演艺术”。一年未见二老,他们还是这么矍铄硬朗、容光焕发。

课堂上,姚爷爷把早年学戏的往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上个世纪中叶的苏州文衙弄,粉墙黛瓦、雕栏水榭,然而这里上演的并不是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而是年轻的昆曲人勤学苦练的学艺生涯:依依呀呀的吊嗓声,汗水浸透的彩衣彩裤,师傅们严厉的批评教导,用来计算练习遍数的火柴棒,还有因为不间断吹奏甚至能倾倒出水来的曲笛,都是两位老师终生难忘的回忆。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跟随多位名师虚心请教、反复揣摩,终于成就了后来被誉为经典的“张版”《牡丹亭》。

    张继青老师介绍了《牡丹亭》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这几个主要部分。游园惊梦是闺门旦的基础课,“皂罗袍”表达少女游赏花园的欣喜,“山坡羊”体现女孩儿孤芳自怜的幽怨。寻梦一折完整、唯美,由姚传芗先生亲授,是“张版”的经典代表。写真、离魂两折更是张老师对《牡丹亭》的杰出贡献,由于师傅们都没有演过,张老师在1983年借助各方力量将这两折重头戏重新排演,至今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有深远影响。“张版”《牡丹亭》的唱、念、表体现了显著的南昆特色,不仅强调字正腔圆,还富有浓厚的吴语韵味,咬字行腔讲究由内而外、以情带声,唱腔、表演、人物感情相互交织、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另外,两位老师还对我们的校园版《牡丹亭》表达了极大的鼓励,对青年学生的昆曲传承使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课程的后半段,张奶奶照例为大家现场示范了《牡丹亭》中“皂罗袍”、“山坡羊”、“懒画眉”和“忒忒令”四个经典曲牌,虽然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但她身段眼神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娇羞的少女情态,含蓄温婉、柔美动人;姚爷爷也应大家的要求表演了《朱买臣休妻》中的一段念白,将鞋皮老生的潦倒寒酸、抱穷受志演绎得淋漓尽致、韵味十足,令现场的同学们笑声连连、大呼过瘾。记得去年昆曲课上他一人分饰两角为大家演示了《十五贯》的片段,也是那么憨态可掬,让人又敬又爱。

    此时讲台上载歌载舞的仿佛并不是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而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和意气风发的青年。我不禁想,也许昆曲艺术正是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能够使人徜徉其间,陶醉于糯米般绵软的水磨昆腔,沉浸在美不胜收的古典王国,忘却俗世的繁华纷扰,超越时空变迁与年华流逝,从此青春永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