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跨越五百年,古今不变的美——邹红教授小论青春版

标签:
昆曲传承2010北京大学邹红 |
分类: 昆曲传承 |
一曲跨越五百年,古今不变的美
——邹红教授小论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学与艺术成就
你知道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闪耀在何处么?其中的真意如何分辨?
你知道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八年后的第一场戏是什么吗?
你知道青春版《牡丹亭》是从哪些角度来沟通古典与现代间的鸿沟么?
这周四的经典昆曲欣赏课上,我们所聆听的是来自北师大的邹红教授对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学与艺术成就做出的精彩讲座。
邹老师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导入,详细剖析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学与艺术成就,与她个人的一些感想体会。
在第一部分中,她将“青春版”之“青春”赋予了内外两方面的涵义。打显在的一方面来看,剧本所表现的是青春恰好的少年人的美好爱情,也可以说是洋溢在剧场中的青春气息。而从内隐的一方面来看,昆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通过青春版而重新焕发青春,绘就一幅老树新花的图景,它使得昆曲这种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不止于古典,而仍可以在当今获得某种现代意味。
在她看来,大学生争相欣赏青春版《牡丹亭》,乃是青年学生对古典情怀的回升,他们看多了外来的玫瑰、郁金香,蓦然回首,发现自家后院的牡丹,也就是“古典文化传统”竟是如此美丽。
随之而来的第二部分中,邹老师通过放映梅兰芳先生、王芳老师的视频与厅堂版《牡丹亭》的照片,来向我们说明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正是在于以下三点——集中展示了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之美;融合雅性与观赏性于一炉;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梅兰芳先生
王芳老师
在影像资料的放映过程中,我们不禁感叹于大师的唱腔与身段之美,却为其布景之简陋、一桌二椅之苍白而慨叹,囿于当年的物质基础,我们不能希求过多。但在舞台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白老师便展现给了我们一个立体化的牡丹亭,为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不腻烦的欣赏三天华贵牡丹。
在最后一部分中,邹老师认为青春版的成功,不仅在于海峡两岸精英团队的共同努力,但更重要的是白先生本人的文化背景、艺术修养与他对传统戏剧的真知灼见。让1加上1,大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