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视觉美学

标签:
昆曲传承2010北京大学王童曾咏霓 |
分类: 昆曲传承 |
|
|
|
|
http://www.ici.pku.edu.cn/artsalon/UploadFiles_2381/201005/20100505092206380.jpg 4月29日,台湾知名导演暨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系教授王童,台湾室内设计师与平面美术设计师曾咏霓主讲《经典昆曲欣赏》课第八讲: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记》的舞台视觉美学。向同学们讲解了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舞台设计理念,并展示了许多服装、道具图片,直教同学们感叹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的精美绝伦。 对于昆曲,王童老师盛赞它是“流动的园林”,在他看来,昆曲,尤其是白老师这部青春版《牡丹亭》,不单单是一场戏,而是融合了语言、园林、刺绣、书法、哲学等等最为中国的元素而诞生的最动人的瑰宝。尽管如此美丽,昆曲却又不能维持一成不变的模样。毕竟时代在变,观众的眼光在变,审美在变,欣赏角度在变,没有什么不在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把握了数百年的时光筛子所筛出的最精华之处,也就是昆曲的唱腔、身段、空间抽象等等最本质的美学元素。在这八年中,两位老师以“八年抗战”的精神来做这样一出戏,将《牡丹亭》最精致化,例如,王童老师提到,仅在离魂那一场的水袖制作中,他们便尝试了多种丝,最后才发现只有苏州原产的丝才能创造出最弹性的水袖,其它种类的丝,好比泰国丝、印度丝,都不适合这种中国化的艺术。 之后,曾咏霓老师展示了数十张从《牡丹亭》到《玉簪记》的服装设计图,别看这里只有几十张,实际上两出戏的一百多套衣服可都是老师一笔一画的画出三百张的图才制作出来的呢。因为主题是青春,所以曾老师以粉嫩与柔和为《牡丹亭》的主色调,你看丽娘初登场的那套粉色长裙与娟秀的牡丹绣纹,便会忍不住感叹老师的匠心独具了。 恰如曾咏霓老师所说,最难得的不是设计服装,而是让每一场戏都能和谐自然,最协调的将“情”与“美”二字书写在舞台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