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戏剧专家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探讨“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魅力,自然少不了分析剧本。从原著中的55出到舞台上的27出,以前白先勇老师总是轻描淡写地用一句“只删不增”概括了剧本创作,而今晚课堂上香港中文大学的华玮教授谈起了整编过程,方才叫人感叹幕后的艰辛啊!

许多专家与戏迷所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白先勇先生要在《梦中情》《人鬼情》之后,排演题为《人间情》的下本?”华玮教授依剧本整编的原则,用一个字解答,就是——“情”!白先勇老师曾私下与主创人员说:“我们将《牡丹亭》定调为一则《爱情神话》,我们编剧的主轴便完全围绕一个‘情’字在下功夫。”上中下三本的演出,直到大团圆的结局,方才能够完整体现原著中“情至”的精神,尤其是第三本中,用社会大环境之“法”对应人间的“情”,表现出的是作者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了男女为情而坚决抗争的精神。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杜、柳二人经过重重磨难而结合,遭到父亲杜宝的冷遇,即使最后大团圆收场,依然无法掩盖喜庆背后的脆弱,让观众不免为他们是否幸福终老生出些许担忧。

熟悉汤显祖原著的朋友不难发现,在第二本中,主创人员把《冥判》这一出调换在《旅寄》之前,虽是一个小小的调正,也经过了专家们反复的研究。华玮教授自己私下就把原著精读了几百遍,删节原著,又要保留文采与折子戏的精华,又要考虑场次调换以利于情节的推演,还要注重场上演出的戏剧效果,以及观众的观看心理……真是“场上一分钟,案头十年功”啊!
要说“青春版”与其他版本相比,谁受益最多?自然是柳梦梅了。为了强化“情”的主题,使柳梦梅与杜丽娘对情的探求呈平行主线对称,剧中大大加强了小生的戏份。如重头戏《拾画》犹如一出男版的“游园惊梦”,小生的游园,不仅拾起的是一幅画,更是重拾了丽娘对情的感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柳梦梅拾画时,穿的服装与杜丽娘游园时的是同样一色,而且杜丽娘衣服上绣的图案为“蝶恋花”的寓意。
另外,一个大戏的角色安排上还要考虑剧团的演员构成条件,最明显的例子是《折寇》中,杨婆的形象被设计为美艳可爱的刀马旦,这是一个大大的突破,这对“欢喜冤家”也是全剧中的一大亮色。
有没有人想过,为何汤显祖将全剧取名为《牡丹亭》呢?望文生义,可以理解为“边上开满牡丹花的亭子”。华玮教授却认为:“牡丹不必开。”真正的牡丹亭是一种芬芳意境,哪里有情,哪里就有春天,哪里就有牡丹盛开。
华玮教授推荐阅读: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