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珠玑,句句点睛——白先勇课堂经典语录

标签:
昆曲传承2012北京大学白先勇 |
分类: 昆曲传承 |
1、在北大开昆曲,我觉得有几种意义。第一,是要重新启动、重新启发古典文化教育传统。第二,昆曲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我觉得遗产的英文是一种继承,还是活下去的,我们是继承一种文化传统。第三,昆曲是世界性的文化瑰宝,它已经成为全人类这种文化艺术,我觉得我们在学术上,在北大这么重要的学术殿堂里面,应该给它学术的研究和地位。
2、我希望同学们在上我们的昆曲课以后,希望有一种反思,我们古典的文化,我们的古典戏曲,对我们现代21世纪还有什么样的意义?让我们得到怎样的感动,得到怎样的启蒙?希望你们能重新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一种亲近。
3、我对北大人有很大的期望,我想在90年前,在这个地方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100年很快就要来了,我希望在北大同样的地方产生另外一个新文化运动,可能我们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就在这里产生,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是北大的学生,你们的DNA里面,都有很强烈的文化意识,而且你们在人文教育方面,有这么深厚的根底,在文化方面一定有你们自己的看法,有你们自己的理想,你们可能就是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
4、汤显祖这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等于是一个宣言,高举情的旗帜,他说情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往而深。有去无返,为了情可以死,死还可以回来,死可以生,为了爱情从死亡可以回转过来,如果生而不可以与死,死不可以复生者,情至,情到最顶点的时候,是可以穿越生死,是可以穿越生死的限制的,在汤显祖来讲,情这个字,我想这个情可能比我们普通的爱情更形而上,是人生而带来的这个特质、特性,这个不是礼教,不是任何政治制度,也不是任何宗教约束,甚至于生死都不能限制,这么大的一股力量,这是对汤显祖来说的,《牡丹亭》背后真正的力量在这里,这个剧的力量在这里,我几次到北大演出,我想北大的同学们被这股力量感染,被这股情的力量、穿越生死情,为了追求这个情可以不顾一切,可以死去活来,这种追寻,我想这才是《牡丹亭》的精神,
5、我想每个时代的表演艺术,一定反映那个时代的美学,我们有时候《牡丹亭》演下来,最后的确形式上也比较老化、比较僵化,怎么给它赋予新的生命?现在21世纪,怎么让昆曲这么一个古老的剧种在现代舞台上发光?这是我们的创作人员制作的时候一个最大的挑战。
如何把传统跟现代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大挑战。我也希望同学们听了这个课以后,对这个主题有所思考。
不光是昆曲,也是我们整个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如何把我们几千年的文化跟现代结合起来。
我们从19世纪末以来,到20世纪,从大的方向看,十九世纪时西方的强势文化对我们正在衰微的古老文化是一个大的挑战,一直以来我们这个古老的中文文化都以各种方式在回应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的路走得非常坎坷,在思考如何把我们的古老文化和现代结合,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很多时候路途走岔,但一直在走,一直在回应。
21世纪,世界有一个大的趋向就是全球化,其实全球化就是全球西化,还是西方主导的,西方的强势文化主导的,所以在这点上,我们更应该有所觉悟,回应全球化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文化怎么立足,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我们做昆曲,也是在大的趋势里的一环。
6、青春版《牡丹亭》,不仅是找两个年轻的演员给年轻观众看,是在寻找如何在它的根基上加入现代的元素,增加它青春的生命,思考如何唤回古老文化青春的生命,这才是背后的意义。
7、昆曲美,一个字形容就是“美”,它是我们所有的表演艺术最高雅的。我们这个民族产生这样的艺术,我们觉得自豪,它是中国式的、完全中国式的。
8、昆曲这样的艺术,不能让它衰亡下去,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护持住这个牡丹花,把它推向国际上、推向全世界,我们去美国、英国、希腊都演过了,西方人非常非常欣赏,可以说是尊敬,这么了不得的成就,我们要保护它,大家都做我们的(昆曲)义工,大家一起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