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自然︱北迎紫极

分类: 感怀自然 |
认知自然︱北迎紫极
秋雨
我家乡浚县古城的北城门题额是“北迎紫极”, 北城楼题额是“拱北”。记得早年的浚县北门外是一条东西向的沙丘,像是一条横卧的黄龙,龙头欲要探入卫河吸水。黑夜站在北门远望,看到的是北天的北极星和小熊座、大熊座、仙后座、天龙座和仙王座。北极星又称紫微星,古人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故有“北迎紫极”。拱北:对着北极紫微帝星,两手抱拳上举以表敬意,因而就有“拱北”。
中国对北极星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2020年5月7日,河南发现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或为黄帝时代都邑所在,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遗址中就有用九个陶罐模拟北斗九星的遗迹,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正是赖此主根脉而绵延不绝。
《周髀》中记录的事情可能很古老,保存了很古老的资料,黄河流域的先民很早就用表来测天了,时间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周髀算经》卷下之一记载:欲知北极枢璇周四极,当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此北极璇玑四游。冬至日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表颠,希望北极中大星,引绳至地面识之。又至旦明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之。首及绳致地,而识其端,相去二尺三寸。其绳致地所识,去表丈三寸。
“琁玑”指北斗七星,尤指北斗前四星。上段文字讲明了北斗七星在春、夏、秋、冬旋转移动的意义,也说明了具体的观测方法。《吕氏春秋·有始览》中说:“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可见古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已经认识到北斗七星是移动的,并设定了一个固定不变的天极。《周髀算经》所载的璇玑四游,是在商代武乙时期前后百年(前1123)间进行的较为准确的天极四游观测。
北斗七星是在不断旋转移动变化的,远古时期天极附近的很多星都担任过极星。三皇(前2824),极星为右枢;五帝(前2608),极星为天乙;帝尧(前2263),极星为太乙;商代(前1357),极星为少尉;商末(前1097),极星为帝;现在的北极星为勾陈一。
商末以帝星为北极星,这就是《周髀算经》所说的“北极中大星”。《周礼·冬官·匠人》中有“昼参诸日中景,夜考之极星”,也是用太阳和帝星来确定时间。汉代帝星离北极渐远,比商末远了1.8度,但仍说“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后人用古代的事物,大约是为了保持古风,也许这里面包含着后世在隐晦地追忆商末帝辛。
《周礼》中也多次谈到使用《周髀》中的方法。《地官·司徒》记载:“以上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北则景短,多暑;日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
其中的“土深”可不是土层有多深,古人已经认识到地是一个球面,自己所处的地方在视觉上比四周都高,“测地深”就是要测量东、南、西、北四方在当地平面之下有多深,以此来测定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地中”指的是“天中”之下正对的那一地点,也称“极下”,也就是北极,“求地中”就是求离北极有多远,也就是测量当地所处的纬度,也许那个时间还不知道用赤道和地球两极作为参照系。四季气候的特点是:夏日影短而多暑,冬日影长而多寒,春日东影正西而多风,秋日西影正东而阴雨连绵。“日至之景”指的是夏至日正午的日影,影长为一尺五寸,整个地中极下都为日光所照,所以有“天地之所合也”等语。这是远古的大地测量技术,也是远古的科学!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天象和物候的著作,相传是夏代遗书,被保存在位于今天的河南杞县,由《大戴礼记》流传下来。这篇远古文献中有“北斗授时”的原文如下:
正月: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斗柄县在下,则旦。
对于北斗是观测斗柄指向,用斗柄指向定月份就是斗建。古时候的星图,上为天顶或者南方,下为北方,左为西方,右为东方。原文中的“县”就是今天的“悬”字。“正在上”是斗柄指向南方,“县在下”就是斗柄指向北方。按夏历的斗建,六、七月在未辰和申辰,斗柄指向偏南方。这是指的昏的方向,旦的方向就应是北方了。所以这两条都符合夏代的天象。
《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是歌颂卫国卫文公建设楚丘的一首诗歌。其中的“定”就是北方星宿,此星昏而正中,时值夏正十月。于是时,可以营制宫室,故称为营室星。而“揆之以日”中的“揆”就是测度,树起八尺之臬,而度其日之出入之影,以定东西,又测日中之影,以正南北。具体方法是:太阳还没有升起以前,先立一根竿子A在东边,太阳刚出地平线,在竿子西边十步处的影子上再插一根竿子B,然后等太阳落山。太阳就要落下时,在距西边那根竿子B十步处的影子上又插一根竿子C。东侧的两根竿子A、C连线,取中位插上一根竿子D,竿子B、D连线的方向就是正东西线。
夏代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校正用北极星测定的南北线,早期建筑物的方位估计也是这样确定的,在还没有发明指北针的古代,这已经很科学了。这种方法是有误差的,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发掘的夏代初期大型宫殿遗址,应当是夏代的世室,建筑的大型宫殿相当宏伟,但它的南北中轴线有八度的误差,估计就是用这种原始方法定的方位。
诗经时代的星空知识已很丰富,关注的星宿已经很多,涉及星空的诗篇有《诗经·小雅·大东》等篇。《大东》用天空星宿的有名无实,来比喻不合理的事在天上与人间都一样。天上有条银河,照人无影空有光。织女分开两脚,一天行进七襄(十二辰,夜间从酉到卯)。虽说整夜忙碌,织布不能成章。牵牛星儿闪闪亮,可是不能拉车。启明星在东方,长庚星在西方(其实均为金星)。翘把儿毕宿张着网,把它安在天路上。南有簸箕星,不能簸谷糠。北有南斗星,不能舀酒桨。南有簸箕星,舌头伸不长。北有南斗星,柄儿朝西方。谈及了银河,织女三星,牵牛三星,启明、长庚(均指金星),箕四星,斗六星。“维北有斗”不是北斗星,而是南斗星,即二十八宿的斗宿,它在箕星的北边,所以有“南箕北斗”之说。
古往今来,北迎紫极,紫极为人类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人类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想象,引导着人类从过去走到今天,又将从今天走向未来,不得不使我夜阑更深之时面向北方紫极,恭敬地揖手“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