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秋雨
秋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000
  • 关注人气:8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君子不器与管仲子贡之器

(2018-08-21 13:15:13)
分类: 我的家乡

君子不器与管仲子贡之器

秋雨

  一、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君子不器。’”器者,为有形之物。有形也就有了度,有了度必然会有满盈之时。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据此,“君子不器”就是要求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其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应心怀天下,其思要不器,其行要不器,其量要不器。

  《易经·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孔子在《易传》中说的话。器有形,器就是器物,也就是说所有有形的物都属于器,不单指器皿。道无形,道是所有器物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道与器始终不离不弃,无形而有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据此,“君子不器”具有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目的之意。

  综上所述,“君子不器”的意思应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领悟众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孔子的明道,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致良知,无非就是要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但君子应当知道,不器者超脱不出自然界,悟道是在某个时空这个大器中,得道后的应用依然是在某个时空这个大器中,脱离不开实际,也不能忽略现实。鱼儿离不开水,人离不开空气,当然也离不开水,离不开太阳,离不开地心引力,离不开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等等。因而,通过悟道只可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成为君子而不做小人,但不可能使人超凡脱俗变为神仙。

  二、不器之物

  自然界里存在着诸多不器之物,诸如:日月的光辉、大气流动形成的风、江河湖海之水等等。我们听不到宇宙的声音,也看不见宇宙的整个形体,满天星辉,寂静而浩瀚,天地宇宙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永不衰竭。天长地久,是因为它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人生不能生活在一个容器里,人的一生也不能像一个容器,有形的容器总是与外界隔绝,没有信息交换,总会自满的,自满了就吸收不进去新的知识,就会骄傲自大,就会不再进取,就会飘飘然,就会身处悬崖绝壁。人生要像江海里的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不管是做人民公仆,还是做普通百姓,都要廉洁公正,胸怀天下众生,洁身自好,学水的不争精神。

  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水自身是没有形状的,是不器之物。水有最美好的品格,水有最高尚的情操,平时的水很温顺,水每时每刻都在给大自然中的万物奉献着大爱,润泽造福生灵。水有谦让的美德,从来不被名缰利锁,‘抽刀断水水更流’,任凭刀劈斧剁,水是不会留下刀斧伤痕的,依然奔流不息。水柔弱扶风,静水深流,莫说水有何能,一旦把水激怒,水将‘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奔腾咆哮势不可挡,水可催枯拉朽,排山倒海!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柔弱的水具有攻坚克强的能力。

  人生要像水学习,学习水的美德,常流不息,滋养万物。水流必向下,不逆流,这是行为规范。水浩浩荡荡,这是有道。水临万丈深渊,毫不畏惧,飞流直下,这是勇敢。水没有高低不平,这是处事公平。水进容器,不因容器贵重而多进,不因容器贫贱而少入,这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水无孔不入,这是明察秋毫。水源自高山流向低洼,这是志向。水进水出,万物得以洁身,这是荡涤污浊。感叹水魂冰洁,气质高雅,水之品行,犹如君子。

  地球大气以及其流动形成的风,不受容器形状的约束,也是不器之物。《道德经》中说: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地球上的空气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地球万物离不开空气,空气虽然不像水那样能被看得见摸得着,但空气也和水一样,每时每刻都在给大自然中的万物奉献着大爱。微风拂柳,春风拂面,树静而风不止,莫说空气有何能,一旦把空气激怒,它将卷云携雷,凭着自己的强大让天地震怒,让风雷把天震坠,把地震陷!它也会源于天山之巅,舞于昆仑之上,跨越秦岭,飞渡太行,纵贯华夏南北,吹遍神州万里山川。它也会吹得惊涛拍岸,吹得倒海翻江,吹得人间惊恐万状!

  水和空气是自然界最柔弱的东西,但他们能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之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水和空气没有容器装载时,均是自然界不器的物质。请问普天之下谁能赶超这些不器物质的能力?当然还有日月的光辉,也属于不器之物。《道德经》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是在说道家修行的道,光明却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三、管仲之器

  《论语·八佾》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其中:“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树塞门”,树就是树立;塞门是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反坫”就是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上段文字译成现在的话就是: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孔子眼中的管仲,一是不节俭,二是不知礼,认为管仲与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是背道而驰的,因而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前文已经说“君子不器”,而孔子不仅将管仲说成是“器”,而且是“小哉”。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与事实不符,就像他把微子、箕子和比干树为“三仁”那样,完全是以自己划线,竟将卖国者微子树为后世楷模,而不是依据历史事实进行客观评价。

  管仲,出生于东周时期的嵩山南麓颍上,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颖阳镇,后成为齐国的相。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改革和外交战略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随使齐国称霸。管仲认为“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他把对大自然的认识应用于拓荒开垦、农业抗灾、土地开发,他善于把天文、地理、气象用于军事征伐,提出了著名的“天时、地利、人和”政治军事观点,所著《管仲》一书,有大量天文、历法、气象、农业等科学知识。也许是因为齐鲁两国的矛盾,孔子完全站在了鲁国的立场上,而将一位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说成“管仲之器小哉!”看来圣人也有私心,因受历史局限,受地域和环境影响,其历史观是错误的!

  四、子贡之器

  《论语·公冶长》中有:“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是在孔子赞叹徒弟子贱贤德时,子贡问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孔子所说的话,后世便将子贡誉为“瑚琏之器”。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夏朝称为“瑚”,商朝称为“琏”,此处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观点之一)。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人,即今日浚县人,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是孔子七十二贤徒、先贤十哲之一,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成为儒商鼻祖。子贡守孔墓六年,堪称尊师楷模,因孔子语,被称为“瑚琏之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关于“瑚琏之器”,多认为是褒义,但认识并不统一,也有认为是贬义。原因依然是《论语》前文已经说“君子不器”,而孔子却将子贡说成是“器”。据说,因子贡是一位富商,很有钱,经常穿华丽的服饰,孔子看不惯他的新潮,故而说子贡是“器”,且器为“瑚琏”。

  总之,因孔子事先声明“君子不器”,所以被他说为“器”的人,似乎会让人隐约感觉此人有点不好。譬如“大器晚成”,虽说是褒义,但隐约能感觉出有些贬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