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报告:古今观云识天(上)

分类: 聊斋 |

报告地点: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报告时间:2017年3月20日下午
古今观云识天(上)
李冰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3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就要到了,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观云识天”,云在地球庞大的水循环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天气气候预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观云识天”,谈论一些古今观云识天的话题,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同学们及时指正。
今天准备聊谈的主要内容有:
●卦爻中的云
●十二律中的云
●远古的天文气象台
●夏代的观云识天
●商周的观云识天
●秦汉到清的观云识天
●观云识天谚语
●云是什么?
●云的分类
●天气系统里的云
●今日河南气象测报
●气象人之歌

20多亿年前,随着今日大气的形成,天空出现了与今天同样的云。然而,人类关注天空的云却是始自万年以前。人类被动地受大自然驱使的历史,比有意识地认识大自然的历史要漫长得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五帝到商代进入农耕文明,黄河流域的先民最终成了有意识地观云识天、观天候气,他们起始是关注大地上的花开花谢、候鸟迁飞等,继而是关注日月星空、云生云消,从而萌生了治历明时的思想意识。
远古的天文学实际上包括天文与气象两门科学,今天的许多科学分支,包括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地学乃至数学等,均是从最原始的天文气象开始发生、分支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古往今来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与大自然长期求得和谐的观天候气史。
●卦爻中的云
万年以前,华夏先祖知道了蛇的蛰醒与天气变暖转寒有关。蛇苏醒天气变暖,晴暖时天地是分开的,那时没有文字,猜测当时可能被记为“- -”;蛇蛰眠天气变冷,阴冷时天地被云层连成一体,猜测当时可能被记为“一”。这就是最原始的两个爻符。
八千年前,黄河流域进入裴李岗文化时期,估计当时已经有了春夏秋冬的概念,猜测当时可能是把“- -”“-”两个符号组合起来,把往者至于上面,来者置于下面,创出了最原始记录春夏秋冬的四个符号:http://img1.ph.126.net/Dg36c_K6qzyyDiNbT13DAQ==/6632076017864150683.jpg。
六千年前,在两个爻符的基础上,伏羲在古蔡水岸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创立了阴阳之说。没有云可以看到天,有云就只能看到地,于是伏羲认为阳就是天,阴就是地,并用爻符“- -”表示“阳”,用爻符“-”表示“阴”。伏羲借鉴前人用爻符组合的方法,采取了三个爻符组合,创出了八卦图。
商代甲骨文时期,已经有了六十四卦的《易》。由此可知,卦中的两个爻符与天空的云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后世的创造发明,离不开前人的奠基,后世的进步,皆是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创新。正是:
凿开混沌初,追索伏羲魂。有物先天地,爻符隐雨云。
阴阳八卦创,引导古今人。太昊归天阙,陈州蓍草春。
●十二律中的云
黄帝时期,派乐官伶伦制作乐器。伶伦制成长度不同的十二个竹管,模拟自然界的风生云起、电闪雷鸣、大河波涛、林间鸟鸣之声,用竹管吹出了十二律,也就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和应钟。音乐早于文字,自伶伦作《咸池》起,始有专用乐名。伶伦所造十二律中,有苍穹云生云消的身影。
伶伦造律的同时,仓颉奉黄帝之命也在造字。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他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总结远古各部落的刻画符号首创文字。所以,仓颉造字的过程中也有云的身影。正是:
华胄轩辕始,炎黄五帝传。伶伦音制律,仓颉字开端。
天籁穿云影,流芳驻字间。观云多少事,千古有遗篇。
●远古的天文气象台
河南淮阳太昊陵算是最早的观云地点,堪称天下第一气象台。古天文气象台在黄帝时期叫做合宫,颛顼(zhuān xū)时期改叫玄宫,尧舜时又称总章,夏代叫成世室。夏代世室专设有官职,专门进行天文气象观测,占云物氛祥,察日月五星行度,以便治历明时,掌握季节。
夏代便有了司天的阏(è)伯台,距今4500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
河南省汝南城北的天中山也是一处夏代世室。
夏王朝曾建都于今天的河南省登封东部阳城,河南省偃师二里头也有夏代遗址,那里也当有夏代的世室。
●夏代的观云识天
夏代之初有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远古技术水平的提高。由《山海经》和《周脾》可知,大禹治水时已会进行远古的大地测量,并掌握了一些气象知识,也学会了一些计算方法。大禹时期,黄河流域的智慧先民凭着一根测日影的竿子,竟然能计算出太阳的南北移动,以及北斗星座的直径和北天极的周长。他们没有到过两极和赤道地区,但他们竟然能够推知北极不生万物,北极附近夏天冰雪不会消融,北极一昼夜为一年,半年为白天,半年为黑夜。他们还推断出赤道地区冬天有不死之草,五谷一岁再熟。
夏代已有最远古的文献《夏小正》,相传是夏代遗书,被《大戴礼记》保存下来,是华夏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月令”。《史记·夏本纪》记载杞国保存有“夏时”,孔子曾到今天的开封杞县找寻过这篇文献。这篇远古文献,按照十二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每个月的物候、气候、天象和重要的政事活动,以及农耕、养蚕、养马等农事活动,形象地反映了夏代及其以前人们取得的物候、气候、节令认知。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陶器上有刻画符号,计有二十多种,多不认识。但其中一些文字与商代甲骨文对照,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隶定为同一字。如陶文中的
就是云物、云气,是一种灾祥祸福的征兆。正是:
五帝禹神承,江山启夏传。安邦凭世室,福祸卜云天。
云物氛祥测,星河大地观。先民多智慧,文献夏时篇。
●商周的观云识天
商代叫成重(zhòng)屋,周代叫成明堂,由太史管理。重屋和明堂其实就是皇家的天文台,用以观测天象,观天候气,行政告朔,以占卜军国大事吉凶的场所。
商代的淇奥(yù)有一处鹿台,鹿台除了是商末帝辛时期的财宝仓库,更应该是一处观测星象和风云变幻的重(zhòng)屋。西周时期有了周公测景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登封,是周公姬旦研究天文的圭表和观测日影的地方。
甲骨文对天气现象的记载已十分完整、细致,甲骨文中的“云”字写为
表示气流,整个字表示气流在天空流动。篆文表达“云”的专用名词时,在上面加了“雨”字,强调其天象特征。甲骨文中有对云的占卜,如占卜骨片《集合》14227,上面写有:
贞:燎于帝云。
意思是说,用燎祭火烧的方法祭祀上天的云。
其中的“帝云”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天气系统将要到来时,天上所能看到系统前沿的云,古时叫做“使臣云”,将这种云看成了“云神”的化身。商代为什么会祭祀“使臣云”?可能他们已经认识到云多了才会有雨水,有了足够的雨水才能保证农作物有个好收成,所以才会有对“使臣云”的祭祀。
商末周初箕子著《洪范》九畴,创五行理论,其中的“彝伦攸叙”,讲的是天地人伦的常道、秩序,后来成为周朝的治国法纲,被载入《尚书》,《史记》也有记载。内里讲到天象、气象、人象,观云识天,观天测人、测社会等,是一套严格而完整的神权统治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规定了天、地、人、神的等级关系和行为准则,而且大自然万千气象贯穿于这些相互关系之中。
商末周人延续“九世之乱”,为报私仇造反东侵,很像近代的日本侵略中国,但日本侵华失败,周人东侵获胜。姜子牙应运登上历史舞台,成了灭商兴周的黑军师。虽然姜子牙助周犯上作乱,但不能否认他对古代气象的贡献,他强调军事指挥要充分利用气象环境和天气变化,他还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
南京世界气象馆将姜子牙认定为气象第一人,不符合历史真实,这是不对的。在姜子牙之前,有很多为古天文气象做出贡献的人。伏羲比姜子牙早了三千年,可以算是人类第一任气象台长,但再向前推,为远古气象作出贡献的还有燧人氏、祝融氏、女娲、海岱族无名氏等。
周代有了《诗经》,《诗经》中直接涉及到天文气象内容的诗歌共有50多篇,内里讲到了多种云,含有丰富的气象文化。但《诗经》毕竟不是气象专业书籍,所以涉及气象的内容并不集中,只是散见于各篇,且多是作为赋、比、兴的铺垫,将天然的物境、特定的情境和人为的心境三境合而为一,营造出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氛围。
《诗经》之后,古人对云已有分类,有了山云、水云、旱云和雨云等,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说:“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对水分循环原理、季风、云分类、云气占卜气候等进行了论述,说明黄河流域先民对云已有详细观测。
春秋时期,巍巍中岳嵩山南麓出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管仲,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天赋聪慧,生活的阅历,加上他的刻苦钻研与求索,使他积累起关于黄河流域大中原地域的丰富气象知识,懂得了观云识天对于农耕的重要,后从事政治活动,出任齐相,才华得以施展。他把观云识天的知识应用于拓荒开垦、农业抗灾、土地开发,并且还用于军事征伐,提出了著名的“天时、地利、人和”,认为“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
管仲在《管子·侈靡(chǐ
“秋云之远”是说秋云高,秋风凉,能动人悲秋之心。
“夏云”为含雨之云,静而近人,及于人体,感到雨泽。
“皜(hào)月”当空,幽静清婉,能动人意愿。
“云平“大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层状云,下不了大雨。
“无委云”说的是无根之云,形似飞马,因没有水汽来源,不会降雨,或者只是滴了零星几滴,很快就消散了。古人认为云触山石而生,故称山石为云根。
管理人事,施行教化,用行云流水来比喻,说明对云已有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以云和月来比喻管理人事,施行教化,可见管仲政治精明,也说明他对云的了解。
关于商周的观云识天,也写上几句:
说不尽商亡周兴几多愁,诉不完帝辛冤案未曾纠。
寻不见甲骨文字人为丢,听不忍恶名谥(shì)纣万古留。
想不到甲骨占卜鹿台楼,真不易箕子洪范著九畴。
错不改姬昌被囚羑里后,睡不稳推演易经命相求。
贼不臣牧野暴乱姜尚谋,只不过军事气象始从头。
多不知诗经风雅云隐忧,忘不了管仲教化云月酬。
悲不再的商周,唤不回的春秋。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云天隐隐,流不断的长河悠悠。
●秦汉到清的观云识天
到了汉代,天文气象台成了必不可少的建筑,司天也便成了常设机构,秦汉以后有太史令。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建有建章宫,东汉建武中元元年(56)建有灵台,是两处观云识天场所,建章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东汉灵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
南北朝时的南朝建有灵台。《晋书?天文志》中说:“灵台,观台也,主观云物,察符瑞,候灾变也。”隋代设立太史监,唐代设立太史局,始称司天台。宋元有司天监,元代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观星台,明初置太史监,后改为太史院,后又更名为司天监、钦天监,沿袭至晚清。
黄河流域智慧先民“治历明时”思想的产生,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探索,到了夏代算是有了对于物候、气候和节气形成的系统学问,之后又经历了夏、商、周、秦、汉,气象科学逐渐得以发展。直到公元前104年,西汉武帝太初元年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二十四节气也就基本定型,后又经过唐、宋、明各代的进一步完善。
黄河流域先民发明创造的二十四节气,使得古天文气象科学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合宫、玄宫、总章、世室、重屋、明堂、灵台、司天台、观象台,是创造二十四节气时留在黄河两岸的璀璨明珠。《夏小正》《洪范》《易经》《逸周书》等,成为华夏观云识天、观天候气的千古文化瑰宝。二十四节气是继火的应用之后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比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还要伟大,成为世界气象史和天文史上的奇迹。
秦汉时期,对云的观测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依据云的颜色,把云分为赤、黄、白、青、黑五色。并依据云的形状,把云分为稍(shāo)云、阵云、杼(zhù)云、轴云、杓(sháo)云、钩云、卿云七种。还进行了详细描述:
稍云精白者,阵云如立垣(像一堵墙),杼(zhù)云类杼(像织布梭子),轴云抟(tuán)两端兑(ruì)(像揉搓了一样两端尖),杓(sháo)云如绳者,钩云句曲(就是弯曲),卿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qūn)(盘曲形状)。还对云生云消的方位、移动方向有一些具体描述,总结出云的天气预兆。
自秦汉以后,对云天的观测有了不少成果,有了看云识天气的云图。《汉书·艺文志》中辑录有泰壹杂子云雨、国章观霓云雨等内容,《隋书》中辑录有候云气、天文 占云气图、日月晕 云气图等内容,《宋史·艺文志》中辑录有云气图、占风 云气图、占风 云气 候日月星辰图等内容。按理说古书籍中应该附有不少云图,可惜大都失传,已无从查考。正是:
三代战云后,秦汉到明清。风生云起千古,继往永传承。探索风云奥秘,修筑灵台候气,气象渐萌生。治历创奇迹,节气利农耕。
观云物,察有变,测阴晴。司天幻化,几度风雨未曾停。月有生消朔望,天有春秋冷暖,规律古今恒。岁月乾坤转,人类地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