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秋雨
秋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000
  • 关注人气:8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帛书《老子》与今本《道德经》

(2016-11-19 19:10:01)
分类: 文学

帛书《老子》与今本《道德经》

秋雨

  帛书《老子》与今本《道德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50多部失传两千多年的帛书,其中有两张年代不同,形制也不同的帛,用不同字体与墨迹,分别都抄有《德》和《道》,与传世的《道德经》貌似形同,学者们根据这两部帛书成书年代的先后,将它们分别称为帛书《老子》甲本和帛书《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

帛书《老子》与今本《道德经》
  目前我们看到的《道德经》,比较流行的是魏晋时期王弼的“王本”,王本《道德经》全书共有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2章为《德经》。我们不妨把包括王本在内,流行于今天的《道德经》都称为今本。帛书《老子》全文不分章,《德》在前,《道》在后,无“经”字,一些文字同“今本”相比,看起来相似,但含义有细致的区分。

  考古研究已证明,帛书《老子》的下葬时间距今2170多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河上公版本《道德经》约早50年,而且考古也已证明,帛书甲乙本《老子》的誊抄时间都比下葬时间更早,而誊抄时间还和母本的生成时间有所差距,大致估算,帛书甲本《老子》出现在《道德经》之前至少100年。

  但也有学者认为,帛书《老子》的《德》在前,《道》在后,明显不符合文章写作和阅读的要求。如果还不知道“道”为何物,还不知道“道”到底讲的是什么,就贸然讨论“道”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如何遵守和使用它,有违“道”与“德”的前后逻辑关系。虽然眼下知道帛书《老子》最早,但不能排除日后有可能会出土更早的版本,可能最早版本的《道经》和《德经》的安排,就如同“今本”的顺序,今本《道德经》文字的前后顺序不可能是后人随意变动。

  学者们认为,甲乙本帛书《老子》虽同时出土,但无论是字体、誊抄形式、还是誊抄年代,都明显有所不同,可是思想、内容、主题是属于同一体系的,与《道德经》有极为重大的区别,它们被同时收藏于同一书匣内,至少说明在下葬年代已非孤本,只是可能墓主也难以取舍它们与原著《老子》的血亲关系。

帛书《老子》与今本《道德经》
  用帛书《老子》与今本《道德经》对照,发现后者对前者的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今本《道德经》中,仅因避讳刘邦、刘恒、刘启、刘勶和刘弗这五个皇帝的名讳,将全文中的“邦”改成“国”、“恒”改成“常”、“启”改成“开”、“勶”改成“彻”、“弗”改成“不”,导致全文出现了100多处重大改动。譬如《道德经》最知名的第一章:

  帛书《老子》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今本《道德经》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6句话全被今本修改,总共64个字,修改了25个,并把所有“也”字删除,把全部4个“恒”字换成了“常”字,两个“无”字改成“無”字,“万物之始”改成了“天地之始”,“以观其所噭”改成了“以观其徼”,第五句除改动还多出“同谓之玄”,第六句“有”改成了“又”。

  “噭”是呼喊、鸣叫的意思,“徼”是边界、巡查的意思,与原意相去甚远。帛书《老子》中有83个“无”字,5个“無”字,而今本《道德经》把83个“无”字全改成了“無”字,彻底湮没了老子区别定义使用“无”和“無”二字的深意。

  帛书《老子》中的“無”,表示的是虚拟的“没有”。而“无,名万物之始也”,指明“无”字专用于描述万物初生萌始的状态,有特殊的定义。初生萌始有单向的开始、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情形,也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情形。

  帛书《老子》中对“无”字的特殊定义,目的就是让读者准确理解与“始”相关的一系列词组的含义。譬如:无为、无知、无欲、无事、无道、无德、无不治、无敌。也是为了让读者区别其书中无为与弗为、无有与弗有、无名与弗名、无敌与無敌的不同含义。

  文中“万物”包含了“天地”,也包含了从前、当下、未来、有形、无形、有象、无象、无穷大和无穷小的一切事物。将“万物”改成“天地”,使“无”应用于“始”的范围极大地缩小。83个“无”字的消失,彻底使“无”的概念及其所讨论的内容令人无从知晓和分辨。

  有了“无”字的特殊定义,就能理解老子主张“无为”的真谛。旅美学者肖钢先生认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两层含义,一是探寻探索事物起始状况的作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作为,是一种科学研究发现的作为;二是清零复位,使生命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行为。有的学者也认为,中国历史上所有遵循“无为而治”理念治国的君王,没有一个是真正什么都不做的。老子的“无为”指的是不妄为,放弃不必要和容易产生腐败的所谓权力,还政于民,这是平民百姓都知道的道理和事实。

帛书《老子》与今本《道德经》
  帛书《老子》中的“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用“无”字的特殊定义就可以正确理解。“无知”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或使生命内环境清零复位的知趣;“无欲”就是探索未知或实践超级觉醒状态的愿望;“无不治”就是把可能造成不可收拾局面的问题消灭在初始状态。这是一套通过生命修炼实践而使人超凡脱俗,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生命质量的科学方法。

  今本《道德经》中改成了“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無为,则無不治”。历朝历代直到今天,几乎都理解成了“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作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因而,原本积极入世的老子思想,成了愚民和消极文化,曲解了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的文字。

  今本《道德经》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帛书《老子》原文是“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据《汉典》,“弗”字是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其本意是矫枉、校正、有所约束。“弗言”就是有所约束地阐发言论或观点,而不是“不言”;“弗知”就是言者的认知和知识都是有局限性的,而不是言者完全不懂不知。帛书《老子》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真知者谨慎而言,而不会信口开河;发表观点的人即便言之有理,也难免没有局限。

  今本《道德经》把帛书《老子》里的“有争”“弗争”“不战”全改成了“不争”。如帛书《老子》里的“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天之道:不战而善胜”等,今本《道德经》却变成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

  水往低处流,水火无情,洪水猛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固然可善利万物,但怎么会“不争”呢?李白有言:水“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空中的云水,因为有了相互的吸附、碰并、争食,才有了从云滴变大为雨滴,化作雨、雪、雹降落地面。水是“有争”的。

  “弗争”是有约束、有条件、有规则地展开竞争。“人之道,为而弗争”是对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的正面鼓励,也是社会发展的文明方向,“为而弗争”充满健康和正能量。“不争”是一种消极态度,也是一种自寻烦恼,因为人类的本能就是怀疑、挑战和竞争。宣扬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完全是自欺欺人,也是摧残人性,是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动,正好与老子思想背道而驰。

  帛书《老子》强调天之道是“不战而善胜”,无非是要读者在“不战”上多思考取胜之道,并不是不作为就能取胜。唐玄宗、宋徽宗都没有理解其深意,但却将“不争而善胜”荒谬地引入治国的实践,都导致了可悲的结局。

  水“有争”是自然属性,人道“弗争”是社会属性,天道“不战”是客观规律,今本《道德经》全变成了“不争”,失去了原文深刻的发现和思想价值,也使今本《道德经》成为“不争之术”,估计“中庸之道”也是受“不战之术”启发,真是误人、误家、误国!

帛书《老子》与今本《道德经》
  旅美学者肖钢先生认为,读懂帛书《老子》的密码十分重要。帛书《老子》全文5400余字,不重复用字共790余字。其中,“不”字全文使用了194次,“以”字使用了166次,“其”字使用了149次,仅这3个字就使用了500余次,约为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

  帛书《老子》是一篇带有密码的著作。字和词既有通常的用法,又有特别的定义;既有全文一致的定义,又有同字同音不同意的区别。在让人读后一目了然的字句背后,隐藏着超越的智慧和重大的机密,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字词的确凿定义和含义,常常难以发现其深邃和情趣,不仅无法了解作者的本意,甚至还会误解这位哲圣。

  包括“不与弗”“无与無”,帛书《老子》中共有17组、50多个具有密码性的词,如恒与常、毋与勿、国与邦、吾与我等,都是在围绕着生命现象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对于当代人而言,那些“加密”了的概念,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却是学者们都知道和普遍讨论的内容。

帛书《老子》与今本《道德经》
  也有学者认为,《道德经》是一本解读《易》的百科全书,老子的《道德经》根据《易》中天地自然的信息和规则,来阐发和界定人间种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天道循环表现在人间所有的事情上,也就是按天道运行的内在规律去做,不按这个规律做,逆势而动的时候,就不能得到天地之力的相助,做事情难度就大。实际上是把天地运行的法则、天地存在的状态,作为人依据的一种原则,去指导人的生活、工作、思想,治国、修身,建设国家,打仗,做事。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这只是世界历史潮流更替过程中的一轮走势。而西方的科技领先,也仅仅不过几百年而已。更何况科技无疆界,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已经渐趋一体,中国全面赶超西方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

  正因为《道德经》对帛书《老子》原文改动太多,其中还包括几个大段落的前后大挪移,导致其主题、思想和叙述逻辑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人们才感觉《道德经》违背常识,逻辑不畅,费解难思。因改动给传世至今天的《道德经》造成了极为重大的传承损失,其残存的思想智慧,只是原著的凤毛麟角,不仅造成原著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巨大科学成就被彻底销毁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主题也是完全相悖的,比如“无为”的本意和“不争”的谬误等。因而旅美学者肖钢先生撰文认为,《道德经》被误传了二千年。但也有学者不以为然,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