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修辞――词语的锤炼
(2012-01-28 23:04: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学 |
简说修辞――词语的锤炼
秋雨
作文和说话用词时,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贴切,而且要求用得恰到好处,用得恰当有力,这就需要对词语认真推敲和提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练字,文章写好后,需要反复推敲和修改。
一、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
一般地说,句子关键的成分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动词或者形容词锤炼得好,用得恰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譬如: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句子一开始便以惊人的艺术笔力,概括了昆仑山脉总的特点,“横空”极言昆仑之大,“出世”力写昆仑之高,“阅”将昆仑山拟人化,“阅尽人间春色”艺术地说明昆仑山时间之久。雄浑巍峨的昆仑山,横亘大地,矗立万仞,仰首天外,俯瞰人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沧桑变化,同时也见证了人间的古往今来。“横”、“出”、“阅”三个字,原本是及普通的动词,但经过作者的锤炼运用,便十分恰当地总括了昆仑山雄浑、磅礴、历史久远的全貌与特点,可谓点石成金。再譬如:
杨柳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一丝发抖的声音愈颤愈细。
新芽用“吐”,发抖的声音用“颤”,“细”又和“一丝”、“颤”相配合,写得何等生动逼真,细致入微。
二、修饰语的锤炼
正确使用修饰语,多为定语和状语,是使文章准确、鲜明、生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修饰语的锤炼也很重要。譬如: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醉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一个名词同时用了七个定语,而且互不重复,这是很不容易的。从路线、历史、对敌和对人民的态度等几个方面来修饰“民族英雄”,这需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和熟练用词的技巧。再譬如: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这是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中第五、六两句,“忍看”、“刀丛”原来的诗句中是“眼看”、“刀边”,原来的词语应该说也是恰当的,但作者觉得原词语不足于抒发心中的仇恨和伤痛,“忍”是状语修饰“看”,“向刀丛”是介词结构作状语修饰“觅”,修改之后使诗增添了千钧之力。
三、每个字词的斟酌推敲
词语的锤炼不仅限于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修饰语,就是一个数字、一个代词、一个虚字或者一个成语,选用得好,就会起到很好的修饰效果,甚至增减、修改一两个字,也会使文章大为生色。所以,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需要斟酌推敲,认真修改。譬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会保护你们的合法权利!(讲话时的录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会保护我们的合法权利!(发文时的文字)
“你们”、“我们”一字之差,疏远和拉近了个别头儿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精确地表达了某些头儿骨子里是否甘心情愿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因此说,练字首先要练思想,词语的运用离不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骨子里的东西再注意都会从字里行间暴露出来。除了思想的修养、认识的提高,还要有丰富的词汇,才能从中选用精当的词语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果词汇贫乏,语言干瘪,要求准确地表情达意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词语的锤炼,字词的斟酌推敲。
四、词语的锤炼与修辞
词语的锤炼与修辞关系密切,当然与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面、观察事物的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人品涵养、人格魅力等也有密切的关系。譬如:
散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横扫千军如卷席。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洒”运用了拟物,“如卷席”运用了比喻,“连天”、“动地”运用了夸张,“华佗”、“小虫”运用了借代,使词语锤炼达到了一字不易的高度。字里行间隐现着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面、观察事物的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人品涵养、人格魅力等。词语的锤炼与词语的有意雕琢、粉饰、华丽、堆砌是有本质区别的,词语的锤炼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客观事物和思想情感,而后者却是一种单纯追求形式美的不良文风,像汉赋那样堆砌华丽的辞藻,华而不实,虚无浮夸,像某些头儿由别人代写又长又空的讲话稿,新时代应该反对。(简说修辞告一段落,后面简说作文结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