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瞻斐诗话第二十一回 大伾山上鹭涛虎岫 淇奥吟诗人道伊何

(2011-11-15 11:05:37)
标签:

杂谈

分类: 小说

第二十一回 大伾山上鹭涛虎岫 淇奥吟诗人道伊何

  “《水浒传》第九十回写道:落日带烟生碧雾,断霞映水散红光。原来这座山叫做大伾山,上古大禹圣人导河,曾到此处。《书经》上说至於大伾,这便是个证见。今属大名府浚县地方。我来吟诵一首明代高尚志的《大伾山》。高尚志,明代山东寇县人,进士。万历十七年任浚县知县。”周颂鹤吟诵:

  紫雾通危嶂,苍山逼古城。诸峰伏地起,独岫入云横。俯带淇滨险,遥襄晋岭平。河隍中野曲,沙势大江迎。窈窕开幽径,参差构绮甍。松巢留鹤羽,兰若问僧名。洞久含灵润,花奇照晚晴。乘高瞻巨迹,寻古辨深铭。兴洽攀藤藟,怀舒委旆旌。浩歌安终极,万里望蓬瀛。

  “我也吟诵一首自己写的《大伾山》。”常云梦吟诵:

  孤峰慑九重,拔地逼苍穹。大川留遗迹,丹丘伴古城。山门寥廓处,仰望步峥嵘。柏涛怀神禹,千仞壁危倾。历代题摩崖,通幽访古径。山南听道语,恍若问佛僧。海若石佛望,天吴紫气生。龙吟云洞起,灵润雾岚峰。太极宫远眺,苍茫满目青。欲穷黎阳景,绝顶上楼宫。

  “我吟诵一首明代王铎的《再至青坛》。王铎生活于公元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人,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尤擅书法。幼时家境十分贫寒,明朝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多艰,崇祯十六年曾一度避难于苏州。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魏淇滨吟诵:

  窅窅崇色青,中兴溢此坛。石稠原少树,洞背故多寒。帝子留神鼎,河渠志汉官。为怜骐骈歇,暂得憩安盘。

  “王铎什么时间上过浚县大伾山,我怎么不知道?山崖上‘鹭涛虎岫’四个大字是他写的不是?”赵燕淇问。

  “我来回答。崇祯十七年春,王铎第一次登浚县大伾山,但见眼前龙洞幽深,极目远眺,黄河东移后在山脚下仍留有紫金湖,湖水波光闪闪,白鹭飞翔,如入仙境,王铎被这美妙胜景吸引住了。他参拜完大石雕塑,登上藏经阁,6000多卷的《大藏经》让王铎手不释卷,佛界的清静使他一时忘了家忧国难。他来到大石雕塑北龙洞之南的山崖前,当年此处树木参天,山势峻奇,水波潋滟,鹭鸟点点,烟霭蒙蒙。大伾山的风光激起了王铎奋笔疾书的强烈欲望,一腔豪情油然而生,他情不自禁地在云半山房的崖壁上写下了‘仙崿’、‘鹭涛虎岫’两方大字。”常云梦接话。

  “崇祯十七年春,王铎返回京城行至内黄县楚旺一带时,北京又传来消息说李自成已经攻占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无奈之下,王铎只好南下,赶赴南京。南下途中,王铎再一次路过大伾山。这一次因为行程匆忙,王铎只得趁夜色上山,上山走的还是那条路,去的还是云半山房,迎接他们的还是朱隽和尚,可大明江山已经易手。王铎在暮色中打量这云半山房:云半山房建筑奇特,房分三间,随地势,曲折有致,南间一半面东,窗对古槐,名小槐安,小槐安以西的另半间面南,抬头一望,云绕雾罩,名云邮。云邮北边的一间壁上有龛,供着释迦牟尼雕塑。绕龛而过,为山房北间,名维石斋。整个山房石壁环绕,天然回合,磊砢万状。房壁上有他前几日刚书写的‘鹭涛虎岫’和‘仙崿’题记。旧地重游,看着这景这物,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王铎在云半山房一手执灯,一手写下了《再至青坛》诗。青坛是大伾山的别称,因刘秀在山上筑青坛祭天而得名。王铎第二次登山之时,明朝政权已经覆灭,王铎的家国之痛、个人忧思,在《再至青坛》中表露无遗,王铎在诗中回顾了大伾山的历史名望,表露了渴望安宁、希求歇息的心情。”常云梦继续介绍。

  “大伾山上既有文人名士的诗文题刻,还有一位太监的诗句。明嘉靖己酉仲春,司礼太监贾堪奉旨到河南公干时,来到大伾山。站在一块平坦的岩面上,看着满山苍翠,贾堪不觉诗兴大发。善于揣摩上级意图的下官们早有准备,立即奉上纸墨,于是片刻之间一首诗出炉了,因为贾堪是皇帝身边的人,自然也博得官员们一片叫好之声。几百年后的今天,这首歪诗仍在。”魏淇滨吟诵:

  西崖山半有西凉,无数松花送好香。一派笙箫欢畅饮,和风淡荡赏春光。

  “我背诵一首明代冯梦龙《三言》里的诗句。该诗说是浚县才子卢柟所作,卢柟就居住在黎阳大伾山下,据说他的宅后建有一园,园中凿池引水,叠石为山,移得淇园翠竹,南方百卉,园子被命名为啸圃。”周颂鹤背诵:

  卫河东岸浮丘高,竹舍云居隐凤毛。遂有文章惊董贾,岂无名誉驾刘曹。秋天散步青山郭,春日催诗白兔毫。醉倚湛卢时一啸,长风万里破洪涛。

  “我背诵一首清代劳之辨的《大伾碑刻诗》。劳之辨,字书生,号介庵,浙江石门人。康熙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这首诗作于康熙四十二年,碑刻在大伾山吕祖祠。劳之辨乘兴登临大伾山和浮丘山,由两座山眼前的景物写到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但又为命运的不济而无法超脱尘缘而苦恼。”常云梦背诵:

  大伾名并古浮丘,乘兴还登最上头。四境桑麻眼底尽,二陵风雨笔端收。鲁山绎山在千里,卫水淇水直一沟。试把吴兴弁岘比,也如劲敌遇曹刘。

  世间渺忽隐神仙,谁见洪崖与偓佺。黄石授书空自昔,青牛传道更何年?天开洞府群真集,人到蓬莱万虑蠲。此地只应频信宿,如何容易撇云烟。

  “诗的大意是:大伾山和浮丘山东西相望,相离很近,两山的名字从古以来就不可分,我乘兴登上大伾山和浮丘山顶峰。俯瞰四周农作物尽收眼底,两山的风霜雪雨尽收笔端。山东的鲁山和绎山相距千里,淇河卫河却是一条河道。 弁山岘山在浙江,弁山为湖州的主山,素称‘吴兴富山水,弁为众峰尊’。岘山在湖州城南,宋代苏轼作《登岘山诗》:‘苕水如汉水,粼粼鸭头青,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意思是说吴兴的岘山可与襄阳岘山媲美。如果把大伾山浮丘山拿弁山岘山相比,犹如三国时期曹刘两家劲敌相遇。”常云梦解释。

  “世间飘渺似乎住着神仙,然而谁也没有见到过洪崖与偓佺。洪崖是神话中的三仙,就是伶伦,相传是黄帝乐官,他创制了十二音律,被誉为华夏音乐鼻祖,后来修道成仙。晋代诗人郭璞  《游仙诗十九首》:‘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偓佺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史记》:‘偓佺之伦暴于南荣。’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老子李耳骑青牛至函谷关而作《道德经》。黄石公授书落得空自叹息,老子著《道德经》又是何年?神仙洞府群仙真人聚来,人到大伾蓬莱仙境便会万千忧烦烟消云散。来到此地会对前世的命运深信不疑,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如果真是这样,芸芸众生如何能够轻而易举地脱离尘世。”常云梦接着说。

“淇奥美吧?周颂鹤离开了,常云梦该回来了吧?别在外面云游了,快回来吧!北宋词人贺铸写了一首《阻风白鹭洲招讷上人》,我给你背诵一下。”赵燕淇对着常云梦背诵:

  凤皇台下凤皇巢,白鹭洲边白鹭涛。舟未解维先望见,风能传语更相招。江南春物为谁好,淇上归心不自聊。何日结茅钟阜尾,幅巾相对一方袍。

  “贺铸要回归故乡淇奥了,船儿被大风困在白鹭洲,站在白鹭洲头,追思当年南京中华门附近凤凰台,想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系舟之绳还未解开,却先看到了讷上人,顺风而呼,举手向招。春风吹绿江南,江南春色为谁娇艳啊?想起故乡淇奥,归心似箭,不能自己。有朝一日就在南京的钟山脚下盖上几间茅庐,与讷上人作伴在此定居,做一个平民百姓或出家的僧人,平淡度日。其实我更怀念故土淇奥,回归家乡淇水岸边,我就隐居在淇滨,过我美好的田园生活。”赵燕淇又对着常云梦解释。

  “我也给你背诵一首宋代孔平仲的《途中口占》。孔平仲生活于960-1127年,字义甫,一作毅父,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与兄孔文仲、孔武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这首诗为孔平仲自东州返还故乡途中所作,东州在山东省境内,诗中蒙山、马耳、沂水多为山东省名山大川,河淇指的就是这里。”常云梦对着赵燕淇背诵:

  两岁东州不自知,人情全在欲分时。饯行连日侵银烛,送别临岐驻玉羁。望见蒙山思马耳,路经沂水忆河淇。归来定得从容否,寄语庭前红药枝。

  常云梦又在背诵西晋陆云的《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五章·其五》:

  人道伊何?难合易离。会如升峻,别如顺淇。嗟我怀人,曷云其来?贡言执手,涕既陨之。

  然后说:“这是陆云的诗,他生活于公元262—303年,字士龙,吴郡人,也就是江苏苏州,文学家陆机之弟,西晋文学家。西晋末年官拜清河内史,后与陆机同时遇害。人生之道是什么?难以会合,容易分离。相逢难如登山,分别易如顺淇河而下。我思念的人儿啊,何时才来?倾诉心里话,牵着您的,眼泪已经掉下来。”

  “我也来上几句南朝谢灵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之刘桢》。”郑有德好长时间没说话,他开始背诵:

贫居晏里闬。少小长东平。河兖当冲要。沦飘薄许京。广川无逆流。招纳厕羣英。北渡黎阳津。南登宛郢城。既览古今事。颇识治乱情。欢友相解达。敷奏究平生。矧荷明哲顾。知深觉命轻。朝游牛羊下。暮坐括揭鸣。终岁非一日。传巵弄清声。辰事既难谐。欢愿如今幷。唯羡肃肃翰。缤纷戾高冥。

  “谢灵运生活于公元385-433年,浙江会籍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华夏文化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算是华夏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游仙诗也都写到了山水,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盛,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从而引导了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魏太子就是曹丕,八首诗分别是曹丕、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玚、阮瑀、平原侯植。黎阳津就是黄河上的黎阳渡口,黄河流经黎阳大伾山东麓。”郑有德介绍说。

  “谢灵运本来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土族的政策,谢灵运也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他是想以此举对抗当政,发泄不满,从山水清音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谢灵运的山水诗善于描写山姿水态,创造佳句,富艳精工,典丽厚重。”姚淇明补充说。

  “我来几句唐代张说的《相州山池作》。”秘书长背诵:

  尝怀谢公咏,山水陶嘉月。及此年事衰,徒看众花发。观鱼乐何在,听鸟情都歇。星汉流不停,蓬莱去难越。邺中秋麦秀,淇上春云没。日见尘物空,如何静心阙。

  “张说,生活于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河北涿县),世居河东(山西永济),文学家。初授太子校书,其后累转左补阙 ,因忤逆抗旨,被发配钦州。中宗召还,累迁工部、兵部侍郎、修文馆学士。睿宗拜为中书侍郎,知政事。开元初,进中书令。开元十八年,封燕国公。出任相州刺史,后调任岳州。召拜兵部尚书,知政事,敕令巡边。后为集贤院学士、尚书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出任相州刺史时已经年迈,虽有效仿谢灵运游乐于山水之间,记写自然景物之美的心意,怎奈年事已高,已无登山涉水之力,观鱼听鸟皆已力不从心,深感生活无趣,人生寂寞,心情不能平静,于是写下此篇。”秘书长介绍说。

  “张说很是羡慕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歌咏山水,游于青山绿水之间,遥对明月,陶冶情志。可惜张说年事已高,顿生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面万木春那样的感觉。观着鱼游碧水,鸟语花香,已经了然无趣。苍茫星河运转不停,蓬莱仙山却难以抵达了,老了,往事不堪回首!正是邺城的中秋时节,张说想起了淇奥殷商时期箕子的《麦秀歌》,于是他吟唱起来:‘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淇水春日里的《诗经·桑中》往事,令张说回想,‘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然而如今都成了过眼烟云,散去了。人海茫茫,红尘滚滚,虽是两鬓霜秋,雪染白头,但张说的内心世界却不能平静。”常云梦补充说。

  说着话,他们几个已经到达淇水诗苑南大门,大门两侧的白色柱子很是雅致,几个人围着柱子细看上面的诗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