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11)
(2010-04-21 21:48:25)
标签:
故乡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我的家乡 |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11)
――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北国蓝冰
唐代(6)
29、刘禹锡 和滑州李尚书上巳忆江南禊事
白马津头春日迟,沙州归雁拂旌旗。
柳营唯有军中戏,不似江南三月时。
――全唐诗第365卷第096首
滑州位于今天的滑县东部,治白马,即古滑台城,唐代属河南道,管辖胙城、酸枣、匡城、长垣四县。“上巳日”,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江南禊事”应为江南修禊事,“修禊”是江南古代一个节日,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曹魏之后改为三月三日,伴着春风和煦,通过在河水中洗浴而将身上的疾病及不祥拂除干净。“白马津”位于今滑县境内,对岸位于今浚县境内,又称黎阳关。
30、刘禹锡 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
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众芳信妍媚,威凤难栖止。遂于鼙鼓间,移植东南美。
封以梁国土,浇之浚泉水。得地色不移,凌空势方起。
新青排故叶,馀纷笼疏理。犹复隔墙藩,何因出尘滓。
兹辰去前蔽,永日劳瞪视。槭槭林已成,荧荧玉相似。
规摹起心匠,洗涤在颐指。曲直既了然,孤高何卓尔。
垂梢覆内屏,迸笋侵前戺。妓席拂云鬓,宾阶荫珠履。
抱琴恣闲玩,执卷堪斜倚。露下悬明珰,风来韵清徵。
坚贞贯四候,标格殊百卉。岁晚当自知,繁华岂云比。
古诗无赠竹,高唱从此始。一听清瑶音,峥然长在耳。
――全唐诗第355
“令狐相公”名叫令狐彰,字伯阳,京兆富平,也就是今陕西富平人,为安庆绪部将,率军取滑州,任滑郑汴节度使。 “浚泉”源自《诗经》“爰有寒泉,在浚之下。”诗写出了世外高人喜竹爱竹,以竹为楷模。写出了竹的高风亮节,凌空虚心,挺直孤傲。然后写自己竹下读书抚琴的悠闲,写竹实际是在书发自己的情怀。这是一首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
31、刘禹锡 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长安旧游四十载,鄂渚一别十四年。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初逢贞元尚文主,云阙天池共翔舞。相看却数六朝臣,屈指如今无四五。
夷门天下之咽喉,昔时往往生疮疣。联翩旧相来镇压,四海吐纳皆通流。
久别凡经几多事,何由说得平生意。千思万虑尽如空,一笑一言真可贵。
世间何事最殷勤,白头将相逢故人。功成名遂会归老,请向东山为近邻。
――全唐诗卷356-27
刘禹锡自浚县北要去河南汝州时留给李程的诗句。刘禹锡与李程在长安四十年前相识,那一年刘禹锡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没想到湖北鄂州一别却过去了十四年。那个时候,正值德宗李适即位之初,李适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实施革新,果敢有为。但是,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积重难返,德宗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收效甚微,有的尽管粗见成效,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当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尽。德宗年间的六位重臣,到刘禹锡写此诗时屈指算来只有四五人了。昔日从安史之乱到平藩战争,乱臣贼子搞得国家满目疮痍,朝廷一次又一次的镇压平叛,国家才算平稳下来。刘禹锡与李程分别之后,经历了几多事情,坎坷的人生一言难尽。曾经的千思万虑已成过眼烟云,可贵的情谊,都在这笑谈之中。当白发垂老能够与故交相见,那种深厚情意胜过世间无数。功成名就之后都会要老的,到那个时候,就是走到天涯海角,刘禹锡也要与李程作邻居。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是望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被贬后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奉诏还京后又因诗触怒新贵遭贬,外放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之后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时年苏州水灾,他上任开仓赈饥,免赋减役,赢得苏州百姓爱戴。他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诗现存800余首。
刘禹锡性格刚毅,在遭贬的岁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屡屡勇士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压抑打击更激起他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增加了诗耐人涵咏的韵味,丰富了诗的深度和力度。刘禹锡是一位哲人,他的《陋室铭》是在被贬谪之时所作,《陋室铭》充满了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他高洁傲岸的节操,但也流露出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32、李绅 到宣武三十韵
七月趋梁苑,三年谢尹京。旧风除物蠹,新律奉师贞。
龙节双油重,蛇矛百练明。跃鱼连后旆,腾虎耀前旌。
路转金神并,川开铁马横。拥旄差白羽,分辔引红缨。
在浚风烟接,维嵩巩洛清。贯鱼奔骑疾,连雁卷行轻。
烟垒风调角,秋原雨洗兵。宿云看布甲,疏柳见分营。
鼓彻通宵警,和门候晓晴。虎符三校列,鱼胄万夫迎。
弄马猿猱健,奔车角牴呈。驾肩傍隘道,张幕内连楹。
森戟承三令,攒戈退一声。及郊知雨过,观俗辨风行。
望宋怜思女,游梁念客卿。义夫留感激,公子播英名。
泽广豚鱼洽,恩宣岂弟生。善师忘任智,中略在推诚。
式宴歌钟合,陈筵绮绣并。戏鼙千卒跃,均酒百壶倾。
乐与师徒共,欢从井邑盈。教通因渐染,人悦尚和平。
授钺惭分阃,登坛荷列城。虚裘朝独坐,雄剑夜孤鸣。
白发侵霜变,丹心捧日惊。卫青终保志,潘岳未忘情。
期月终迷化,三年讵有成。惟看波海动,天外斩长鲸。
――全唐诗第482卷第031首
“宣武”是公元781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建立的宣武军,大本营应是设在今开封一带。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成为叛镇、跋扈藩镇和唐中央政府反复争夺的重要地区。为了防范河朔地区及缁青、淮西等叛镇对唐政府的威胁和保护运河的安全,唐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先后在此地设立了一些藩镇,宣武军就是适应这一形势而建立的。宣武军占据着中原腹地,“在浚风烟接,维嵩巩洛清”,说明宣武军的前沿就处在当年流经浚县的黄河南岸。
别看诗人把个宣武军写的威武扬威,其实宣武军内部十分复杂。一是宣武军所处漕运咽喉的地理位置上,军中将士河北平卢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宣武军的核心和骨干,安史之乱期间和乱后,宣武军进入了大量的受河朔化影响比较大的军人。二是先后镇汴的节度使及与宣武军来源有关系的节度使张献诚、田神功、李忠臣、令狐彰等都和平卢军人和安史叛军有关系,他们投诚唐朝后,尽管有的表现得很恭顺,但其所率领的军队河朔化很严重,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走向叛乱的道路。三是宣武军节度使往往靠厚赏来取悦于军队的支持,而军队的要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反而为军乱埋下祸根。四是唐朝中后期,藩镇军队素质的降低。五是宣武军节度治军失当。由于以上原因,宣武军先后发生大的军乱就有八次。有这样的军队,诗人纵是“虚裘朝独坐,雄剑夜孤鸣。白发侵霜变,丹心捧日惊。卫青终保志,潘岳未忘情。”也难挽回大唐的江河日下。写到这里,我发出一声感叹:
繁荣文化兴盛昌,百年成就辉煌。贞观之治开元强。大唐安史乱,社稷始衰亡。藩镇祸灾倾大厦,黄巢血染亡唐。悲伤末代帝三皇。太宗魂在否?帝位给朱梁。
李绅,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6岁失去了父亲,靠母亲含辛茹苦抚育成人,无锡梅里长大。年青时曾在惠山寺中苦读诗书,于贞元二十一年考中进士,历任国子助教、校书郎、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部、中书舍人、江西观察使、户部侍郎、端州司马、滁州刺史、太子宾客、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担任过河南尹,官声很好。李绅为官41个春秋,被提升也好,受贬谪也好,他都没有丢掉对贫穷农民的那种情感,始终关心着人民的疾苦。
李绅被誉为悯农诗人,青年时期耳闻目睹农民生活的惨状,愤笔写下了《悯农》诗两首,被世代传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