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新雕塑)
这一天又过去了,我们的记忆会不会又一次清零?有意无意地忘却那些不该忘却的?
14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阴沉的冬日里,我第一次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后来几乎是逃出来的,因为再多停留一会儿,我会窒息。逃出来,大口呼吸着并不清爽的冬天的空气,觉得象是又活了一次。可抬眼,又看到了“300000”,大大的、粗粗的黑字,就那么无遮无挡,那么无从躲避,冲进了眼里、心里,永远忘不掉。我知道,那300000南京人,300000血肉灵魂,却没有再活一次的希望了。
曾经有杂志评选南京为中国“最伤感的城市”,其实何尝是伤感,这个词太轻巧,绝压不住这座城市的悲凉之气。这种悲凉之气倒并非时时处处纠缠着南京人,只是每到冬天,特别是阴云笼罩的时候,便从寥廓的天边一点点氤氲了起来。
因为,那300000亡灵的祭日,到了。
今年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因了70周年的整数,得到了比过往更多的重视。大屠杀纪念馆也经过扩建又开放,那满布在墙上的遇难者的名字,让每一个曾经被视为渺小无谓的生命都郑重地被供奉在祭台上,让每一个来看望他们的人都更清晰地知道,这些都曾经是活泼泼的生命。今晚,收看《新闻调查》南京大屠杀纪念特别节目的时候,有一段画面让我突然泪流满面,那是1937年12月13日之前的南京玄武湖,划船的游人,男的,女的,笑着,开怀地笑着,而他们,她们,可是那300000中的数个灵魂?
其实很有一段日子,我怕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任何文字、图片、资料,下意识地不想知道更多的真相,我怕那种从脊梁骨深处生出的寒意,怕那种从内心深处生出的对“人”这个字的怀疑。所以,后来知道亲历大屠杀的魏特琳、让西方人开始更多了解大屠杀的张纯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我结束生命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我觉得我是能理解她们的,因为,她们大概是对“人”极度失望了。
而更值得尊敬的,我以为还是那些大屠杀的幸存者,常志强、夏淑琴……70年了,当他们一遍遍讲述着那些惨烈的经历时,他们心上的伤疤一定是一遍遍被撕扯开,痛到不知痛,可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他们用自己的痛把真相保留,把真相告知人类。他们还是对“人”、对后来的人始终存着希望,希望不忘却,希望不重演。
《新闻调查》节目里提到一个数字,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馆至今,有1400万人参观。这个数字不少,可是,我们的人口是13亿啊。作为一个公民,我真希望每年的12月13日能够成为国家的公祭日,让更多的同胞为那300000同胞祈祷,让更多的人都能永不忘却。
对南京大屠杀,约翰·拉贝先生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记”;幸存者李秀英老人(现已过世)说,“要记住的是历史,不是仇恨”。我是没有他们那样博大的胸襟的,特别是对那些试图抹杀真相的同类,我“不原谅”!

(南京,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