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采访回来后,很多人问我的问题。可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特别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因为印度实在是太Incredible,在那里,新与旧、快与慢、开放与封闭、进步与落后,几乎总是同时存在、相伴而生。在印度,你永远不会感觉乏味,因为你总会有新的发现与体验,不管它好与坏,都让你忘不了。
印度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自然不是浪得虚名,我们拍摄了很多印度发达的软件业、商务流程外包业、创意娱乐业的素材,镜头中的印度企业高效、规范,有条不紊。也许因为这与大家印象中农耕牧歌式的印度太不一样,我们节目播出两期后,不少观众带着明显怀疑的口吻在短信互动里留言说,“你们把印度拍得太好了吧?”但这些的确是事实,而且,在我们的拍摄计划中,确实很想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印度,一个有着充分理由每年GDP增长速度几乎赶上中国的印度。记者总是要发现一些新鲜的事物,如果到一个地方,只是为了验证自己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某些印象,那往往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而不是你“应该”看到的。何况,印象这东西有时太主观,很靠不住,比如印度的朋友坚称他们并非个个能歌善舞,可我印象中每一个印度人都是小时侯看过的那些“流浪者”、“大蓬车”,倘若真的验证起来,那失望的一定是我喽。
当然,一味地表现印度光彩的一面,同样不是客观理性的态度。对于这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前进的脚步总是伴着一些沉重的包袱,比如远远落后于其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等等,而这些是印度社会存在着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希望通过节目传递给中国观众的重要信息。说起这样的反差,有时是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展现在你面前的,就那样无遮无掩,无可回避。在最大的城市孟买,车穿行在街道上,时而经过一片环境极好的酒店、公寓,可一拐弯,就是另一片环境极差的街道、民房,中间没有一丁点过渡,你会不由自主地恍惚起来,到底是刚才眼花了?还是现在看到的更加不真实?就仿佛自己行进在一个庞大的外景基地里,看到的只是一个接着另一个的拍摄场景而已。诚然,几乎每一座繁华都市中都可能有晦暗的角落,但象孟买这样坦坦然地把好坏都一股脑儿地摆在你面前,至少在我到过的并不算少的城市中,是唯一的一个。
(孟买的千人洗衣场)
诸如此类的极度的反差,在印度的每一天,都有可能遇到,在极力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印度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就是印度”。
但无论如何,印度人是这样地爱着他们的国家,并坚信国家的未来是无比美好的,这也是此行给我留下的极深刻的记忆。在他们眼中,印度始终在向前走,而且始终没有丢弃自己的传统,他们有着与西方国家天然的认同感,又有着东方式的智慧,正是全球化时代当然的弄潮儿。在他们眼中,印度正朝着开国元勋尼赫鲁当年设定的道路前进着,“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度人的这种自信有时甚至表现为某些人坐井观天式的盲目,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联想到印度的经济增长,遍布全球的高科技人才,庞大人口中占大部分的年轻人,你可以忽视这个国家吗?可能忽视这个国家吗?尤其是作为它的邻居。
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与印度有着悠久的交往史,但我们在采访中却时常感到当今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太少太少:印度人都知道的中国人仅仅是Jacky Chen(成龙),还有人会提出“中国有地铁吗?”这样可笑的问题,而我们不也同样只记得印度的歌舞、印度的落后吗?人与人,国家与国家间都是一样的,一切的了解、信任首先来自沟通。今年是中印旅游促进年,在我们的节目陆续播出后,有观众说由此引发了对印度的兴趣,已经有了到印度去旅游的计划,反正我真的挺高兴的,高兴我们的工作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至少有了了解这个邻国的兴趣。
(老德里的街头,乱,可很好玩)
印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也许今后我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期待着再一次走进它,因为此行还有着太多的遗憾:没有到农村去,没有真正接触底层人的生活,没有深入了解印度的社会制度到底怎样影响决定着人们的观念与生存方式―――不过我相信,认识得越多,印度给你的感觉越会是“Incredible”,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