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 绿色课程 绿色实践
(2009-02-02 13:56: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总结 |
记得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董洪亮主任在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篇专论中有这么一句话:“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实施,现在的主要任务应当是鼓励每一所学校形成自身的课程实施模式。”
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瞄准创办“规范化、创新性、现代化”的高目标,在勇于改革,精诚奋进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努力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开发儿童潜能,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之路。
我们学校自创建了江苏省级绿色学校以来,就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逐步形成了“绿色校园,绿色课程,绿色实践”的学校环境教育新思路。
优美的环境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功能。我校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投入,把学校建成了一本特殊的“教科书”。学校先后有计划地进行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兴建了植物园,绿化了风景区。将培植的盆花置于门厅和长廊,点缀着教学楼,做到了三季开花四季绿。当你走进校园,那碧绿的草坪,艺术化的走廊,五颜六色的鲜花,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令人心旷神怡。孩子们在这样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又有效地促进了心智发展,更激发了他们对环境、对大自然的关爱。
创绿以来,学校就成立了校长牵头,少先队和教导处具体负责的学校环境教育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制订了综合实践教育方案和实施细则,把环境教育融入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之中。教导处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要求任课教师上好三种教育课:
(一)上好环境教育综合课:学校把环境教育列入计划,学校自编绿色环保校本教材,单独设课,排入课程表,针对儿童年龄特点分步进行科学系统的环保综合教育:一是粗知阶段(一至二年级),主要是通过形象直观的形式让儿童粗浅地认识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能做到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知道清洁优美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健康;二是细知阶段(三至四年级),通过课内外阅读、专访,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环保知识,初步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并开展一些保护环境的简单实践活动;三是深知阶段(五至六年级),通过观测,考察,对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开展演讲知识问答活动,撰写环保小论文等活动,使环保认识上升一个新的层次。
(二)上好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课:鉴于国家新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新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的特点,开学初教导处要求各科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把握环境教育的切入点,组织教师整理出各科环境教育渗透点、结合点,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列入教研工作计划。使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语文:从阅读和写作入手,通过语言美的欣赏进行环境美的熏陶;思品:从具体事例入手,加强环境德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美术:从立意入手,通过形象和色彩抒发对美好环境的渴望与热爱;自然:从环境污染入手,审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密切关系;社会: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入手,了解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课程的潜在因素,以求最大限度地收到最佳效果。
(三)上好环境教育中队活动课:根据当前环境保护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种种环境遭到污染的实际情况,少先队组织学生灵活机动地开好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中队会,如以“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节能减排”等为题,组织讨论、调查,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少先队以绿色环境教育为主题,组织“手抄报展览”、“环保书画展”和征文活动,一份份精美的书画作品,一篇篇文质俱佳的习作,透射出孩子对自然的理解,反映出他们纯真的心灵和广博的内心世界。
学校十分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及时张贴有关环保宣传画和环保信息,还隆重表彰在环保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无声的语言,无形的教育,润物细无声。
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高素养的一代新人,加强“绿色实践”意义重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会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养成环保习惯,具有良好的环保道德,为今后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给小树交朋友”活动中,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给小树挂牌,定时浇水、护理,校园里的每一棵小树的健康成长都有了保障,保护一棵生命,感悟一次成长真谛。
勤巧、创造,变废为宝。现在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何保护环境,消除环境污染,那么资源的再利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保措施。我校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学校西北角绿化区有一座气象观测站,气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定期地进行观测,他们把风向、风力、气温、温度等及时地通过校“小星星电视台”向全校发布,关注天气状况,关注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为了加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我们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护绿保洁实践活动,把环境教育延伸到家庭,并正常开展"绿色家庭"评比活动。使学校的环境教育向家庭、社会辐射,发挥了环境教育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