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浪亭游记

(2010-07-08 10:00:15)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记

4月4日中午,从盘门景区出来,叫了一辆黄包车,让车夫拉我到沧浪亭。

沧浪亭最初的主人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近亲孙承佑的池馆。北宋庆历四年(1044),诗人苏舜钦被贬至吴中,将此园买下并筑一亭台,取名“沧浪”,其意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几经易主并扩建,至宋代已是“园亭之胜,甲于东南”。现存建筑均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其布局堪为宋代园林的代表作品。经历代更迭兴废的沧浪亭,仍不失旧时风韵,清幽古朴中更富于山林野趣。园内以山石为主景,沧浪石亭、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看山楼、仰止亭等建筑被复廊和假山串联,又加以分隔,曲折而又错落。沧浪亭的花窗漏阁为园林一绝,据说,现在仅是散落全国各地的沧浪亭花窗就多达108式,尽管如此,现在园内的花窗仍是十分值得花时间细细玩味的细节。除了做工精巧、构思迥异之外,以窗衬景也是沧浪亭的建筑特色之一。

记得陈从周先生在《园林清议》一书中介绍过沧浪亭——

“园林苍古,在于树老石拙,惟此园最为突出;而堂轩无藻饰,石径斜廊皆出于丛竹、蕉阴之间,高洁无一点金粉气。园多乔木修竹,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小院兰香,时盈客袖,粉墙竹影,天然画本,宜静观,宜雅游,宜作画,宜题诗。从宋代苏子美、欧阳修、梅圣俞,直到近代名画家吴昌硕,名篇成帙,美不胜收。”

沧浪亭曾是乾嘉时期文人沈复(沈三白)的近邻。沈三白在他那本著名的《浮生六记》中写过与沧浪亭比邻而居的生活:“檐前老树一株,浓荫附窗,人面俱绿,隔窗游人往来不绝,过石桥,进门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树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周望极目可数里,晚霞灿然。少顷,一轮明月已上树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

因为上午在盘门景区游览的时候没有喝水,所以觉得非常口渴,便到沧浪亭茶室喝茶。因为自己带着乐扣茶杯和龙井茶叶,便只要了一壶开水,6元钱。又买了康师傅方便面和恰恰瓜子,权作午餐。因为昨晚睡在洗浴中心,包房内没有电源插座,不能给照相机充电,所以趁着在沧浪亭茶室休息的时候赶紧给我的数码相机充电。然后,一边喝茶,一边吃瓜子补充体能。茶室里有几位苏州本地人正在喝茶聊天,我便很惬意地听他们的吴侬软语……

觉得体力恢复以后,便到沧浪亭园内游览。因为想着下午要到光裕书社去听庞志英先生的大书,所以我在沧浪亭游赏的时间不长,只是匆匆走走看看,没有仔细品味。这次苏州游的五个园林中,只有留园是精读,以后我会用比较多的笔墨描写留园,其余几个园林都是浏览,只能写些大概的印象,呵呵!

沧浪亭的美,或者说味道,不仅在于它的叠山理水、花木栽植,还在于其中有文化,有历史,足供漫步其中的人产生兴会和联想。由此想到,旅行之前一定要做足预习功课,一定要了解旅行目的地的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如果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走马观花地看看,旅行的深度一定是不够的,旅行的感悟一定是肤浅的。我这些天一直在听评弹,也许就是为了今年秋天再去苏州听评弹的时候能显得比较内行一些,能跟弹词艺人进行交谈,呵呵!

言归正传,我沿着复廊走了一圈,透过漏窗观赏园内、园外的景致,忽听见不远处的一间小厅内传来悠扬的笛声。我循声疾步而去,发现是两位昆曲票友正在练习。聊过几句,方才知道他们都是沧浪亭的工作人员,因喜爱昆曲,所以练习吹奏、演唱自娱,也可为古朴的沧浪亭营造一种风雅的曲境。只听在那位男先生的笛子伴奏下,那位女先生唱道——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瑱。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縻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一曲唱毕,我便根据自己对于昆曲有限的理解与两位先生聊起了昆曲。那位女先生看着我专注的眼神,惊喜地叹道:“你是懂昆曲的。”是的,我读过白先勇先生的小说和散文,读过余秋雨先生的《笛声何处》,读过于丹先生的《游园惊梦》,读过陈从周先生关于昆曲美的文章,也多次欣赏过蔡正仁和梁谷音主演的《牡丹亭》,我当然知道昆曲为“百戏之祖”的地位,昆曲曾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过多少美的享受——梦幻之美、深情之美、风雅之美、灵异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形体之美、声腔之美、文学之美、缠绵之美……

记得平舒君先生在《昆曲的旧梦前尘》一文中这样写过:“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昆曲声腔的魅力就在于字调的协婉,倚声填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难灵感乍现,一挥而就……然而如果真的能够洗净凡尘,沉心静气地去体味,那丝丝入扣的感觉能使人心弦一颤,有一种久违的亲切之感,而圆润流畅的曲调仿佛一股清泉,滋润着肺腑,让人通体舒泰——听昆曲就像喝上七碗阳羡茶一样,都是可以通仙灵的。”

辞别两位昆曲票友后,我悠闲地漫步在沧浪亭中。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满园春色说不出的娇娜可爱。爬上小山,园林的景色尽收眼底。嫩绿的新叶、粉红的小花,真个是姹紫嫣红开遍,天气还有些微凉,空气中弥漫着树叶、青草的香气,还有各种花的香。

我想,春天真不是读书天啊!又想,如果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苏州人,能在这样的园林中居住一段时间,每天看着园林的清晨和黄昏,该是一件多么闲适、惬意的事情啊!

陆文夫先生在《梦中的天地》一文中曾描写过他在这种园林中的生活况味——

“我曾在某个花园中借住过半年,这园子仅占两亩多地,可以说是一个庭院,也可以说是一个花园,因为在这小小的地方却具备了园林的一切特点,这里有湖石堆成的假山,山上有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小路盘旋曲折,忽高忽低,一会儿钻进洞中,一会儿又从小桥上越过山洞;山洞像个缺口,那桥也小得像个模型似的。如果你循着小路上下,居然也得走好大一气;如果你行不由径,三五步便能爬上山顶。山顶笼罩在参天的古木之中,阳光洒下的全是金线,处处摇曳着黑白相间的斑点。荷花池便在山脚边,有一顶石板小桥横过水面。曲桥通向游廊,游廊通向水榭、亭台,然后又回转着进入居住的小楼。下雨天你可以沿着回廊信步,看着那雨珠在层层的枝叶上跌得粉碎。雨色空濛,楼台都沉浸烟雾之中。你坐在亭子里小憩,可以看那池塘里慢慢地涨水,涨得把石板曲桥都没在水里。”

“这园子里荒草丛生,地上都是白色的鸟粪,山洞里还出没着狐狸。除掉鸟鸣之外,就算那池塘最有生气,那里水草茂盛,把睡莲都挤到了石驳岸边。初夏时,石岸边的清水中游动着惹人喜爱的蝌蚪。尖尖的荷叶好像犀利无比,它可以从厚实的水草中戳出来,一夜间就能钻出水面。也有些钻不出来,因为鲤鱼很欢喜鲜嫩的荷叶。一到夜间更加热闹,蛙声真像打鼓似的,一阵喧闹,一阵沉寂,沉寂时可以听见鱼儿唧喋。唿喇喇一声巨响,一条大鱼跃出水面,那响声可以惊醒树上的宿鸟,吱吱不安,直到蛙声再起时才会平息。住在这种深院高墙中很寂寞,唯有书籍可以作为伴侣。我常常坐在假山上看书,看得入神时身上便爬来许多蚂蚁,这种蚂蚁捏不得,它身上有股怪味,似乎是一种冲脑门儿的松节油的气味,我怀疑它是吃那白皮松的树脂长大了的。”

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恬淡而美好啊!可惜,我们的出身是不由自己选择的。

也许,出生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小镇上,已经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了。

于是,又想起海明威哥哥的话来:“想一想不是也很好吗?”

离开沧浪亭后,我打的到了观前街光裕书社,欣赏到了庞志英先生的大书《宋太祖》。

关于庞先生的书艺,我会另起一文,这里暂且不表。明天,我会具体写写拙政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