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之乡:唐村

中华武术之乡:唐村
魏美智
第一个村名:无极里。源于在博鳌潭出生的贤者尹寿子。尹寿子的母亲怀孕超过了10个月,还没有生育的征兆。于是,尹寿子的母亲向一位老者请教。老者让她沿博鳌潭顺时针行走,这样走啊,走啊,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生下了尹寿子。
无极里源于五帝时期。有两条典籍记载证明,无极里是在我国五帝时期的古村落。五帝,夏禹之前的五位帝王被称为五帝。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zhun x)、帝喾(kù)、尧、舜。第二种指少皞(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这两种说法里都有尧、舜。第一条:《帝王世纪辑存》尧:“尹寿子为许由友,许由,诸侯,尧师臣也”。这说明尹寿子是帝尧时期人。第二条,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轶事》:尹寿子,相传虞舜时人,说道经于河阳。虞舜,即帝舜。因帝舜属于有虞氏,所以称为虞舜。这两条资料说明唐村在尧、舜时期就有这个村落。
尹寿子是无极文化和导引养生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道教的创始人。《历代佛祖通载》记载:尹寿子说《道经》《德经》一千三百卷,说《通玄经》六十卷。卷,是指古代写作时用的是甲骨、竹片、木片。写了几块后就将它捆在一起,称之为一卷。过了一千多年,到了战国时期,科技就比较发达了,出了个李聃,他开始研究《道经》《德经》,将道德二经放在一起,成为一篇,进行研究。于是,就有了《道德经》。说《道德经》是李聃所创,实在是大为悖谬。从出湖南长沙土的西汉墓葬里可以看到《道德经》将《道经》放在前面,《德经》放在篇后,仅此而已。
历史经过夏商周战国等一千多年,频繁的战乱毁掉了许多历史记录,只知道有个叫尹寿子先贤,具体情况谁也说不清楚,老子也没有办法解释,于是后人就编造出了《老子出关》的故事,说是老子出关碰到了尹喜,尹喜以不让过关为由,要挟老子写了《道德经》,很有点滑稽的味道。但是,尹喜也不懂什么《道经》《德经》《通玄经》啊,于是又编造出了另一个人物尹文子。说是战国时期人,将原先尹寿子所说的《通玄经》六十卷的内文,每句前加上了“文子曰”三字,改头换面,将《通玄经》篡改成了尹文子所作。
无极里这个村名到了西汉时期仍然存在。其证据就是《金伞山万寿观主刘自然传碑》所记载,刘自然“学道无极里”。刘自然出生于战国末年,汉武帝元朔二年还到金伞山万寿观跟随刘自然学习导引养生之术。
第二个村名,柏壁寨。这个村民的发现是村民挖河时发现的一块寨墙上的匾额。长70公分左右,高40公分左右。上面阴刻“柏壁寨”三个大字。村民才知道原来唐村还曾称为柏壁寨。但是,柏壁寨始于何时,终于何时,还不太清楚。
第三个名字:唐村。唐村的来历传说与李世民有关系。唐高祖李渊起兵时,李世民来河内一带调运粮草,利用运粮河向前线运送粮食。在柏壁寨村里发现墙上写有“兴司灭李”的标语。经调查了解,原来是千载寺内有一口井,因为用水问题司马氏与李氏(与现在的唐村李氏没有任何关系)发生了纠纷,于是,李世民让士兵们在千载寺外面又挖了一口井,调解了宗族纠纷,村人感恩戴德。于是在李渊太极殿登基建立大唐王朝的时候,村民将柏壁寨改名为唐村,以纪念李世民挖井掉解纠纷,让全村加强团结的事迹。自那时起,唐村的名字一直沿袭自今。
唐村是一个以司马氏为主的村庄。当时的司马氏分为三个支属。其中,属于司马迁的那个支属留在了汉中;以研究历史为主要业务;另两个支属一支迁移到中山,即今邯郸一带。在赵国的以武术为特长;在中山的喜欢当官,做了中山国的宰相。赵国的一支以传剑理论显。他的后代就是司马卬。这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记载。
明代之后,唐村武术发展的更加迅速。《李氏家谱》《拳谱》记载的武术理论有《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长拳者一名十三势》《十三势行功心解》《太极拳论》《打手歌 》《十三势目》《春秋刀诀》。
《李氏家谱》记载的第一至第十一世李氏男丁共123人,其中,文武双修的74人,占总人数的60%;文武双修的74人中,拳师26人,占文武双修者的35%。家谱之外,尚有“从”字辈出家为僧,成为著名的枪法师,参加明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抗倭战争抗击倭寇的3人;柏山李孜后代参加抗倭斗争的2人;祖籍山西、云贵、湖北省的千载寺僧参加戚继光抗倭的共7人。此事《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有简单的记载。
李氏家族中武艺超群的战将10人。其中,因武艺超群,战功卓著被李自成任命为将军的有李牟、李岩、李仲、李友、李栋等五人。
第一位在战场上牺牲的是将军李栋。李牟、李岩因牛金星谗言被李自成杀害。幸存于世的有李仲、李友二位。李友负伤后隐匿在济源勋掌村,传下《神拳拳谱》一部。他在心意六合枪的基础上创编了勇战心意枪。著作有《神拳身法》等论著。传播于后世的拳法有4路《神拳》(无极通背缠拳)《易筋经•贯气诀》《交手法》《炼气诀》《九要论》,《心意六合枪•大使手•小使手》等。
《李氏家谱》中记载的著名武术家3人。第一位是李自奇,是唐村李氏中辈分最高的拳师。《李氏家谱》记载,李自奇是唐村李氏第八代。拳师。文武双修。崇祯年在山西、陕西传拳。据大清康熙二十八年岁次已巳年十月初一日所立的李自奇墓碑记载:他“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第二位是李春茂。《李氏家谱》记载他考中贡生后,没有走仕途的道路,“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名焉”。并且有《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等著作;第三位是李仲。他参加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也因武艺高强被李自成任命为将军。李自成起义失败后,他携带李岩、李牟的尸骨回到家乡,为逃避满清政府追杀,逃到浙江其三弟李俊的书社、拳场传拳为生,将李牟的独子李怀功抚养成人,并将自己的五个儿子都培养成著名拳师。
《李氏家谱》记载的武术人物在山东、山西、浙江、湖广、北京、开封、济源、南阳的地传授武术的66人次。所传授武术种类有无极拳、十三势、太极拳、通背拳,拳、剑、箭、心意六合枪等。
三、修家谱收集上来的的武术资料。2003年,为了进一步搞好家谱修撰,发动全村老幼收集与家谱相关的历史资料。共收上来的资料共分4类。一是《太极拳谱》;隆兴堂本《武经玄机秘录》;二是碑刻拓片两件,《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武术人物碑刻《李自奇墓碑》,李卓、李占鳌、李鹤林的有关墓碑碑刻。三是金伞山万寿观碑刻三件和李如松《八法五步道法自然》中抄录的《十三势行功歌》《无极养生拳论》等。四是心意六合枪谱、王堡枪谱。《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原碑已经找到,现镶嵌在千载寺的山墙上。这两块碑刻是记载千载寺武术最好的证明。对考证千载寺的武术历史与传承具有较高的考证价值。《武经玄机秘录》是宋元时期千载寺流传的心意六合拳、炮拳理论。原作应该有《武经玄机天字卷》《武经玄机地字卷》《武经玄机人字卷》三卷,现天字卷佚失,尚存地字卷和人字卷两卷。《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是明万历甲午年(1593年)二月二日黄河南北洪洞移民后裔朝拜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庙会,感谢千载寺“僧道大师,舍食传拳,养生积善,殷厚裔养脉恩缘”,“祈拜释、道、儒三教圣灵,拜谢僧道圣师传拳养恩”。对千载寺武术起到了旁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