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寺住持仓公创八极拳
(2019-06-23 11:34:48)月山寺住持仓公创八极拳
魏美智 庞满军
月山寺位于博爱县月山镇后乔村北月山寺风景区,始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历经金、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属殿、堂、楼、阁、亭、台、塔共同组成的古代寺庙建筑群。寺院规模宏大,占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古建筑35座。由正中院、东禅院、西禅院、塔林组成。整个寺院座北面南,依山而建,北高南低,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正中院是人们朝寺拜佛的中心场所,东禅院为僧人习文学医之场所,西禅院为僧人习武练拳之场所,中华三大拳种之一的“八极拳”即发源于此。整个寺院处在山青水秀、松柏成荫、风光秀丽的优美环境之中。但由于战乱兵患、风剥雨蚀,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主要殿宇已不存在,改革开放后在原址按原貌重新修复。先后修复了御道、山门、中佛殿、大佛殿、阁、配殿等。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有:御碑亭、藏经楼、凤皇台、苍公洞、碑廊和塔林。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月山寺的来历
月山寺位于博爱县城西北5公里处太行山南麓的明月山上。《覃怀志》记载,“明月山在府城(怀庆府城)东北40里,中有古刹自山坳层构而上,最后曰“凭虚阁”(现今大士阁),高峰舒豁,俯视其下,绿竹清流,村庐错比,如在几案间,田塍皆如圃畦、烟火相属,缥缈不绝。寺周迥古柏参天,不可计数,游人多题壁者。”
月山寺始建于金代。据月山寺《开山始祖空相法师碑》记载:金正隆三年(1158)九月二十七日,东明开法报恩寺禅院空相和尚游山到此,见“峰峦丛翠、奇秀幽深”遂“诛茅叠石,居于山坳。”于大定二年(1162年)二月初七日兴工,至五月十一日毕,修庵三间,定名为清风庵。
《覃怀志》载,“空相禅师名广寿,法号空相,晋泽州沁水县人,自少随少林和公禅师遍历名山,后留居覃怀,一日寻游明月山叹曰:‘此灵区也!’结茅构庵,泥丸柏子弹崖谷,葱郁成林。”
同年九月,金业宗完颜雍诏访环宇寺院有名迹者,咸敕赐名额。清风庵被赐名为大明禅院。明天顺二年(1458年)秋,郑王请其赐额,明英宗皇帝朱祁镇,赐额宝光寺。月山寺所在的山“谷背隆起两址相抱如环”“形如圆月,故名月山寺”。故明万历元年郑恭王为月山寺题匾额为“明月山城”。
月山寺历金、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乞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屡经扩建,规模宏浩,内有楼、台、殿、阁、亭十多座,房舍数百间。该寺分正中院、东禅院和西禅院,三院鼎立,建筑古雅、宏伟壮观。明清鼎盛时期,寺内有僧众500余人,至民国年间,仍有僧众一百余人。
月山寺是一座以佛为宗、以武为用,为曹洞正宗。清乾隆十五年秋,高宗皇帝乾隆曾陪驾皇太后,游览月山寺,并驻跸寺内。御赐匾额三:观音阁曰“兹意云垂”;毗卢殿曰“六通园满”;水陆殿曰“无尽光明”;佛殿对联曰:“功德水固环金容印月;吉祥云缥缈宝界凝香。”赋宝光寺诗一首:“月地由来号月山,蜿蜒一迳入云关,真成七宝光无定,消受三秋趣以闲,平野色含菁峭外,飞泉声在翠微间。心疑开士幽居处,欲辨残碑藓已斑。”
月山寺这一佛门圣地在抗日战争时惨遭兵之祸,大部分建筑成了断壁残垣,满山翠柏也被砍伐一空。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月山寺文物保护工作,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即派人专门管理月山寺,先后对月山寺的部分建筑进行了修膳。从一九九八年起,县政府投资1800余万元,重新修建了月山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阁、厢房配殿、山门、碑廊、御道、塔林、停车场等,以及僧舍、服务设施,使历经战乱伤痕累累的月山寺又焕然一新,成为省内外群众旅游和朝觐的好去处。
二、月山寺主要景点
大士阁,亦称观音阁、凭虚阁、转花楼,为月山八景之一,位于月山寺高处。原为明代建筑,抗日战争毁于兵燹,二OOO年重修。新修的大士阁仍为旧观,两层结构,一层供奉汉白玉观音一尊,二层供奉游客观光。阁体结构为木质结构,斗拱飞檐、壮观异常。登阁远眺,云蒸霞蔚,黄河如带,飘飘缈缈;近瞻,田塍如畦 ,竹林郁郁,翠柏苍苍,令人心旷神怡。
课密泉,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课密泉在府城东北明月山寺”。课密泉洞口有碑一通,书曰:“课密泉”,为清恒阳苏铎所书,是泉之标志。明弘治甲子提学副使游客王敕《题得密泉并序》记载了课密泉发现之经过。其序曰:“明月寺僧多水少,每遇天旱,苦于远汲。予过此,因景留连,乃于观音阁东峰下寻得一泉,甘而且香,游蜂聚吮,终日绕而不散,且酣缀崖树,任僧汲取,亦奇事也,遂名其泉曰课密。”
苍公洞,位于月山寺西侧山坡。洞口石上凿有“苍公洞”三字,不知何人所书,篆隶兼备,灵活飞动。洞深约四尺许,缘磴而下,外狭内宽,内有苍公像,像右旁复有一洞,高约2米,广约12平方。冬日,洞内温润和暖;夏则凉气逼人,虽盛夏至此,肌为之栗。为苍公手凿,系苍公晏饮习武之地。
《覃怀志》载:“苍公名崇苍,北直隶保定人,武进士出身,因游览至明月山,遂削发披缁为大比丘,静参得悟,常有一黑虎在其左右,时驱以负粮于山,下即化为驴,若遇劫者,仍为虎形。一日自知时至,嘱门人曰:吾报缘已尽,今当辞世,遂沐浴更衣,跏跌涅磐而逝。
清风殿,原名清风庵,为空相和尚所修殿宇三楹之一,居悬崖之上,每遇明月清风之夜,清风习习,甚为惬意。寺僧净树诗曰:“玲珑古殿捧山阿,松柏如虬绕砌多,况有清风匝地起,看经步月几回过。”朱藻诗云:“扑面清风至,山腰一殿悬,往来唯尔便,吹我莫春天。”
连环井,亦称神井,灵井。据《宝光寺碑记》载,连环井为空相法师所凿。雍正七年《覃怀志》载:“灵井在府城东北明月山,水洁而甘”。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载:“神井在府城东北西庄村明月山寺内,连环二井。相去七尺许,旧志作灵井”。民国二十二年版《道光铁路旅游指南》载:连环井,在水陆殿右廊下,一在亭内一亭外,杨五郎之像踞于两井之间,该井底表里相通,外汲(水)内动,内汲(水)外动,所奇者内井之水苦而浑,外井之水甜而清。虽井底相通而表里之水绝不相混。
凤皇台,《道清铁路旅游指南》:“在明月山前两山环抱中,吐一坡,踞坡为名,巍然独立,两旁环列翠柏,如铺绿毡。相传古时凤凰曾在此坡落过,寺僧便称此台为凤凰台,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和圣母皇太后曾在此处赏月。”寺僧在皇太后赏月地方立一石牌坊,由河内县丞杜麟正书“凤皇台”匾额,意隐皇太后在此赏月之事。
金鸡叫,在大士阁左下方山坡处。过去筑有砖台,四面有低矮围墙,站在砖台上,拍手或击石,即可听到酷似雄鸡鸣叫声。究其原因,是击掌或击石后,台西的石壁和寺东侧山坡共鸣造成的回声。据说,过去“南蛮子”来此盗宝,在月山寺转悠了很长时间,终于没有弄通金鸡叫是何宝物构成,因而无法下手。后来,听说明月山寺的金鸡与清化城内大士阁顶的金鸡是相通的。月山寺的金鸡一叫,清化城内大士阁的金鸡也回应,于是,在月黑风高之夜,将清化城内大士阁的金鸡喉内的“簧”偷走了,致使城内大士阁的金鸡不再打鸣。而明山寺的金鸡叫,南蛮子们始终没有得手。
御碑亭,建于明嘉清四年(1525年),是河南省仅存的两座砖石仿木结构建筑,亭内各立汉白玉石碑一通,碑体上雕刻盘龙坐霸下,碑文介绍了佛教的由来、展及白马寺和月山寺的佛教活动情况。右侧玉碑除个别个句损毁外,其余大部完好。碑文书法以柳体为宗,笔力刚劲挺拔,中宫收紧,四外开张,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左侧玉碑大部漫漶,内容已不可考。
藏经楼,砖石结构,楼体三层,在诸座建筑中如鹤立鸡群,十分醒目。据说,楼内过去藏经颇多,远近闻名,抗日战争时,经卷悉被焚毁。现楼内供奉地藏王菩萨,善男信女,多朝拜者。该楼系寺院现存年代最早的文物。为河南省文 物保护单位。
塔林,月山寺塔林共有四处。一是空相禅师寿塔。为乾隆六年所建,位于凤皇台正中。是寺内塔林中,最高的宝塔。塔东为褚师祖宝塔,西为锡霖禅师宝塔,南有清风轩和明月禅房。在空相禅师寿塔西畔,立有《开山空相和尚碑》一通,该碑详细记录了开山和尚空相创建月山寺的事迹和月山寺修葺的经过。二是苍公塔。为月山寺第二代方丈八极拳创始人苍公的寿塔,位于大士阁西北约100米处,与空相法师塔子午相对。规格略小于空相法师寿塔。三是六公塔。第十九代方丈六安净吉大禅师的寿塔。六安禅师为河内人。寿塔建于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塔后有六公和尚塔铭碑记一通,详述了六公禅师幼年失母爱,由奶奶抚育成长,年少多病,后出家为僧潜心礼佛的经过。
四是七星塔,位于六公塔之南山坡下。内有明月山几代住持方丈的寿塔七座,布局仿大熊星座(北斗星),建造极为别致。这七座塔均为六角五级砖塔,每座砖塔的正面,均大砖刻字,一号塔铭为“圆寂师祖王公之塔”年代为“嘉靖岁次吉旦,六号塔铭为“郑府川正王铬之塔。”五是在塔林之山半腰,有两座清朝所建砖塔,皆建于清乾隆年间,两塔均为满雕花纹。其中一塔高10.3米,周长9.42米,为群塔之寇。南端一座为“普同宝塔”六角五级结构,修筑年代不详。
碑廊,建于2000年,内镶明清以来清乾隆皇帝、官员、居士、才子题咏月山寺的不同规格的碑刻28通。内有乾隆皇帝的《德云比丘图》碑一通,诗云:德云比丘水月身,万亿紫金慈悲尊,思意自性弥陀现,圆通广大圣贤僧 ……。”《千载寺》普观所书的《清凉末香偈》,驸马谢诏的《登明月山书怀》等诗碑。
天王殿,始建于金代。殿门两侧的明柱上为白马寺当代方丈释绍凡书联: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经年坦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殿内正中为弥勒佛坐像,两侧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后为韦陀菩萨。
大雄宝殿,为寺院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大殿,面阔五间,深四进,檐两重,极具豪华。初建于金代,后几经修膳,现为寺僧举行法务活动的场所。殿正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右为药师佛,左为弥陀佛,后为南海观音。佛像两侧,各悬经幢一通,分别为《心经》、《大悲咒》。
大佛殿,始建于金代,重修于明清。清乾隆皇帝为此殿题匾额为“无尽光明”,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边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