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名城古鄈城
(2016-12-28 23:04:18)博爱县三大史前古城之三
夏朝名城古鄈城
魏美智
清化镇古称鄈城。鄈城这个称呼存在于汉朝之后。据《尔雅》记载,鄈城的鄈字的原字是癸,汉朝之后,为了分别城邑与乡村,凡是属于城邑的,都在原字旁加了个邑字旁。鄈去掉了邑字(即今的耳朵旁)是癸字。加上耳朵旁才读鄈。
癸的称来源于古老的姓氏癸北氏,也称癸比氏。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关于癸北氏最早的记载是《帝王世纪》:“有虞氏(舜)有三妃。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北氏(《檀弓》疏作癸北氏)生二女宵明、烛光。有庶子八人,皆不肖。故以天子禅禹。(引文见《史记·五帝纪》集解)。《古本竹书纪年译注》也记载:癸北氏,帝虞(舜)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之出也。一曰霄明,一曰烛光。
癸北氏,《古今姓氏綦》,《帝王世纪》、《路史·国名纪》皆作癸比氏。到了商、周,称为癸北国。
癸北氏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判定癸北氏所在地域,古籍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他们的部落的名称叫癸北氏,二是他们生活在“处河大泽。”查阅历史资料,全国以癸作地名的有两个,一是博爱县的清化镇,故称鄈城,秦汉之前就叫癸。此外,还有距离清化镇2.5公里的一个小村庄叫小癸庄。再从古代清化镇所处的地域环境看,清化镇地处太行山南麓,向南到射犬聚皆是一片沼泽,完全符合了“处河大泽”的地域特点。
癸北氏所处的时代正值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末期,作为部落首领的癸北氏,就嫁给了帝舜,由此,癸北氏逐渐为父系社会的姓氏所代替,因此,流传下来的姓氏并不多。由癸北氏派生了两个姓氏。一是比姓;二是北姓。
比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也只名列在第一千零三十八位。比姓的著名的历史名人有帝舜地妃子癸北氏;七十多才出仕的宰相比干,以及比干的后代林坚、己庶其等。
北氏也来源于古癸北部落,据有关部门调查,北姓在全国只有2000多人。但是,追根溯源,他们都是来源古鄈城的子民,也是中华姓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民间传说清化镇古城墙为明孝宗皇帝朱佑堂拨款所建。其原委出于明孝宗第三女永淳之所请求。《明史》记载:“谢昭,河内人,尚孝宗第三女永淳公主,授驸马都尉,掌宗人府,加太子太保。”谢昭,为现博爱县清化镇二街人。传说谢昭与永淳公主回祖籍省亲后,看到清化镇城墙败坏,因向孝宗皇帝请旨拨款修筑城墙。孝宗皇帝问公主是要金城还是要银城?公主想,黄金要比白银珍贵,因回奏曰:要金城。于是,便修成了黄土土质城墙。原来,孝宗皇帝所说的金城是黄土质结构的城墙;银城是青砖结构(青砖为银色)城墙。这个传说从修城墙人的身份也可见一斑。据记载清化城为明推官潘棠所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潘棠,明辰州卫人,字希召,号云巢,弘治(明孝宗)进士,授怀庆推官,擢南吏科给事中,疏宁潘有异志,人服其远见,后为忌者所排,降武义丞,稍迁内江,以云南按察佥事丁父忧归,遂不复出。”怀庆府推官,是主管刑名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级法院院长。一般情况下,修筑城墙都是知府、知县一类官员出面修筑,刑名官员出面修筑城墙,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从癸到鄈,从鄈城到清化城,历经长期的历史演变。据《魏书·地理志》记载,在北魏的时候,鄈城称之为太行城;唐如意年间成为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一年之后复归河内县所辖。直到1927年经吉鸿昌呈请国民革命政府批准,从沁阳县析出建立博爱县后,成为博爱县的治所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