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剧鼻祖《踏摇娘》

(2012-03-08 22:45:03)
标签:

杂谈

戏剧鼻祖《踏摇娘》

 

          魏美智

 

 道光五年《河内县志·志余》援引《乐府杂录》记载了一则我国最早的戏剧形式《踏摇娘》的来历:“踏摇娘者,生於隋末。河内有人丑貌而好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色美善歌,乃自歌为怨苦之词。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因写其夫妻之容。妻悲诉每摇其身,故号踏摇娘。”《御览·五百七十三卷》,《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七·乐考二十》对此都有记载。说是我们河内(今博爱、沁阳)有一位姓苏的男子,天生一副酒渣鼻,相貌比较丑陋。他没有做过官,却自称做过郎中官。他特别喜欢喝酒,却有个毛病,每次喝醉回家,都要殴打他的妻子。他的妻子长得容貌非常漂亮,却所嫁非人,每次挨打过后心里都非常难过。这位美人爱唱歌,挨打之后,就边唱歌,边摇摆,用唱歌排遣心中的苦闷。她的悲悲切切、如泣如诉的歌声吸引了很多人来谛听,也博得了周边邻居的同情。很多邻居也仿效她的歌声和她反抗丈夫殴打的动作,边唱歌,便殴斗,由此,慢慢的成了一种演唱方式,在黄河北部流传开来,“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河朔,指黄河北部,人们把这种《踏摇娘》的表演配上了音乐,更增加了戏剧性,观赏性。表演这故事时,丈夫着妇人衣 ,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 ,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 ’,以称其冤 ,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

《踏摇娘》是起源于隋末,盛行于唐代,是一种歌舞结合的戏剧表演,后又被讹称为“谈容娘”。 唐天宝年间,诗人常非月有一首《咏谈容娘》诗:“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这首诗反映了这个节目演出时的情态、场景和受观众欢迎的实况。金元时期是我国戏剧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许多戏剧都采用了踏摇娘的演唱方式,和故事结构。到了明清时期,演皮影戏的演员,也常常使用《踏摇娘》的演艺方式配合皮影戏的角色,进行演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冯艳军先生研究了我国的戏剧发展史,认为,《踏摇娘》具有七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有人物,苏郎中和踏摇娘;二是有故事,夫妻吵架;三是有歌有和,四是有对白;五是有音乐、舞蹈;六是有化妆;七是服装,已经具备了构成戏剧的各种因素,是我国最早的戏剧表演形式。

各种版的《踏摇娘》记载中,都特意点出戏的其丑陋的男主角姓苏,更加强调了《踏摇娘》发源河内。因为,苏姓的发源地就在博爱县(原河内县的一部分)。《踏摇娘》与现代戏剧相比虽然简单,但是,它却开了我国戏剧发展的先河,是我国戏剧的开山鼻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井关古战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