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鼻祖《踏摇娘》
(2012-03-08 22:45:03)
标签:
杂谈 |
戏剧鼻祖《踏摇娘》
《踏摇娘》是起源于隋末,盛行于唐代,是一种歌舞结合的戏剧表演,后又被讹称为“谈容娘”。 唐天宝年间,诗人常非月有一首《咏谈容娘》诗:“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这首诗反映了这个节目演出时的情态、场景和受观众欢迎的实况。金元时期是我国戏剧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许多戏剧都采用了踏摇娘的演唱方式,和故事结构。到了明清时期,演皮影戏的演员,也常常使用《踏摇娘》的演艺方式配合皮影戏的角色,进行演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冯艳军先生研究了我国的戏剧发展史,认为,《踏摇娘》具有七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有人物,苏郎中和踏摇娘;二是有故事,夫妻吵架;三是有歌有和,四是有对白;五是有音乐、舞蹈;六是有化妆;七是服装,已经具备了构成戏剧的各种因素,是我国最早的戏剧表演形式。
各种版的《踏摇娘》记载中,都特意点出戏的其丑陋的男主角姓苏,更加强调了《踏摇娘》发源河内。因为,苏姓的发源地就在博爱县(原河内县的一部分)。《踏摇娘》与现代戏剧相比虽然简单,但是,它却开了我国戏剧发展的先河,是我国戏剧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