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事手段之一:敷衍成文

(2010-09-10 21:47:25)
标签:

丰满

记叙文

真情实感

真人真事

敷衍

教育

分类: 则野篇:教亦有方

与哲学家不同,小说家是极端善于铺陈敷衍故事的人。在哲学家眼里,事物的表象只是个借口,他关注的是事物的内核,因与果,真与伪,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象中抽象出来。他要的只是那个结论,不要那个过程。小说家则相反。小说家虽然最终也想通过事物来说明什么,然而他不能直接说出来,而要让事物自己来说,所以他犹如一个知晓了万千世界所有谜底而又不会说话的哑巴,不断的向你展示谜面的各种信息,骚首弄姿,百般暗示,想让你知道答案。在语言上,同样对于自然生活的概括和描绘,哲学家是以一当十,小说家是以十当一。哲学家是把世界缩小了看,他是由面到点的看;而小说家是把细节放大了看,是由点到面的看。所以,小说家写文章,如同细胞的分裂,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膨胀,芝麻大的事儿也可以敷衍成西瓜那么大。这就是本事。叙事的手段之一,就是善于铺陈敷衍。

怎么铺成?怎么敷衍?

曰:七分真实,三分虚构。

叙事散文虽然与小说不同(前者是纪实文字,后者是纯粹文学),但散文也未必就只能实录,小说也未必只顾虚构。文字的实录功能,照目前我们的写作水平来看,除了名词可以胜任,其他语言都会和现实发生偏差,几乎不能对应,客观上,我们没办法完全实录生活的真实,主观上,我们的思想一定会左右我们的现实,从而写出一定成分的“虚”的东西出来。小说,是无所顾忌的放大了我们的“虚构”能力。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这些“虚”,不但成为挥洒作者才情的肆意纵横的天地,而且也是作品最有魅力的所在,为阅读者所欲罢不能。事实上,对于记叙文的写作,我们一直强调“真情实感”,却不见强调过一定要写“真人真事”,盖“真情实感”未必一定生发于“真人真事”,“真人真事”未必一定能发生“真情实感”,谁说虚构的小说没有强大的情感力量,而让人“听评书掉泪,替古人担忧”呢?谁又能证明所有的新闻消息条条都能摄人心脾、感天动地呢?“虚”与“实”,并不是写作者文字表达成败的根本因素。

学生写作记叙文,老师要允许学生虚构一些情节,教会学生实中做虚,告诉学生虚与实的辨证关系,这样才能敷衍成文。

什么是记叙文的“实”和“虚”呢?

记叙文的“实”,就是事件的主干,事件的人和事,事件的主要过程:开端、发展和结局。这些是文章的主干,是“七分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写进去,不能空而虚。记叙文的“虚”,是在这些主干之外的,在不影响事件的基本真实,不影响作品表达的主旨的前提下,为了使文章高于实录、富有艺术魅力而“虚构”的成分,比如时间、地点、背景、旁景、景物描写、次生事件、相关事件、由此及彼的联想等等,这“三分虚”,使得文章丰满、曲折、动人,具有可读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生有了这样的本领,生活中任何一件简单的事件,都可以敷衍成文,那么,学生作文,又何愁无米下炊呢?

(实战练习:课堂作文《我为老师搞清洁》)

2010-9-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