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投杂志文章
(2010-07-09 14:55:27)
标签:
子孙大人物刊号《读书》腕儿杂志抄袭文化 |
分类: 则史篇:人文边缘 |
2007年以来,没有向杂志投过一篇文章,不是没写文章,也不是不会写文章,也不是没钱买邮票,也不是没时间上邮局,也不是找不到杂志的邮寄地址,也不是不会发电子稿件,也不是没收到频繁的约稿,也不是不知道投稿发表后的种种好处,也不是没有几个熟人在杂志社……总之,似乎什么也不是,但是有一点很是,那就是很不屑于,不信任,不感冒,不把它当回事,发表了不觉得自豪,没发表一点也不自觉落后,不自低于人。对于杂志,身边的杂志,真的还是假的,良的还是莠的,公开发行的还是内部参考的,有刊号还是没刊号的,国际的还是国内的,盈利的还是公益的,我都分不清了,我都辨不出了,我几乎都不看了——因为实在是太滥了,太花了,太不值看了,太怕上当了。我知道发文章是要钱的,价钱越高的文章传播得越远,但是几乎没有什么杂志是不要钱的;不要钱的杂志据说质量反而很高,反过来给作者钱,但是,不要钱的杂志发的文章有可能是假的,是抄袭的——埋伏了20多年都被发现了,说明什么呢?一则说明假文章真多啊,一则说明假文章从来就没有离开杂志过,无论你是多么“核心”的、“权威”的杂志:
“本报讯今年3月10日,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文章。该文指出,清华大学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存在多处抄袭……”
清华,主编,博士,单这几个名号的其中一个巴结上了你,你这一辈子也够受用的了,何况集中在一人身上?这样巨大的腕儿,原来也是抄过来的,那么天底下还有几个人没有抄袭过,还有几本杂志是干干净净的!与此相比,辽宁大学副校长被签名而不知情的涉嫌抄袭,就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你到网上去“百度”一下吧,打上“抄袭”二字,你的眼睛都会被刺痛了!大人物都如此暗目张胆,我们这些小辈不抄不袭哪不是白不抄不袭?谁让我们的大人物制订出评先晋级一定要在杂志上发表一、两篇论文的制度呢?
这就是当前或者一直以来我们的欣欣向荣的杂志生存的大好环境!
每当我翻开一本杂志,对着扑面而来的文字,闻着扑鼻而来的书香,我就像一个当婚的大男,面对着一个个灿然美丽的女子,心中猜测,哪一个是纯洁的处子?哪一个是天然的女人?哪几个是用钱从人贩子手里买来的?在这样的不信任、不愉快、带着防备心理的阅读心态下,我就渐渐的宁愿不去翻看杂志了。我既然不愿意看人家的杂志,那么我就不理睬任何杂志的约稿,我既然怕被人家的文章骗了,我又怎会把自己的文章变成别人眼中不怀好意的猜忌的“牺牲品”,如同纯洁的农家少女,虽然品质未必上乘,但是品种却完全是自产,属于“自主未必创新”的那一类,岂容邪恶的眼光来玷污,不淑的心思来猜忌,被人当作“不洁”之物来看待?我甚至禁不起当一篇簇新的文章发表在杂志上,身边的同事会用异样的眼光来“腹问”:不知道花了多少钱?
所以,我三年来没有向杂志投过一篇稿,我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章,只是为了不让自己闲着,或者以写作促使自己进步,不知道价值抵不抵得上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一个人的自私的进步,也许真比不上在杂志上发表让千万人“受益”的贡献呢!
所以,我自己写给自己看,如果看着喜欢,又有一定的数量,就自己花钱去出版,留给后世子孙看——反正是花钱,干嘛不花在自己身上,而要把钱给别人?没有花钱在自己的著作中放别人的文章的吧,如同没有人把别人的孩子一直养在自己家里一样。杂志之所以可以卖假骗人,一则因为杂志是别人的,二则因为杂志是短命的,三则因为骗过一次起到了作用就可以做封坛盖罐或者手纸之用的,而自己著书就不能。自己出书骗领导专家可以,骗自己不好吧,骗自己的子孙恐怕又不好吧,长期骗自己骗自己的子孙就恐怕更加不好吧!所以,我们的领导专家,对于那些需要用论文来证明水平或促进进步的行业,不如干脆改了规矩:每一两年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是不行的,每一两年写五至十万字的自己的书是很好的——前者一点也不代表有进步,后者无论如何都会有所进步的!
20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