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懒惰与依赖
(2010-05-02 09:49:16)
标签:
万恶之源依赖心理意志的胜利欲望角色意识懒惰文化 |
分类: 则史篇:人文边缘 |
朱光潜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放在高一语文必修当中,归在“认识自己”的单元,其实讲的是励志。文章说到人性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即是懒惰,几乎就是“万恶之源”。我想,有史以来,恐怕对懒惰的认识的深刻,对懒惰的声讨,莫过于此。
懒惰为什么会成为“万恶之源”,实在值得追究。人因为有七情六欲,就需要用各种行为来满足,行为当中不正当的,大概就叫做恶行,比如杀人放火,偷盗淫秽,坑蒙拐骗,铺张浪费,饮食无度,诸如此类,都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引起的。人有欲望是正常的,没有欲望就会去死,关键是怎么来满足。我们看自然界各种生物,A吃B,B吃C,C吃D,D又吃A……循环往复,无论吃什么,都要自己去竞争,去搏斗(包括与自然环境的搏斗),不搏斗就不能生存,我们没有看见太多的依赖别的生物而生存的种类。人也一样。比如人之“六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就样样少不得,要满足它,就要通过正常的劳动去获得,去争取,越勤劳、越努力,获得的越多,越懒惰、越懈怠,获得的越少。懒惰而又要获得更多,就是不劳而获,必然要通过别的途径,而劳作之外的别的途径,大多是恶径,所以说,懒为万恶之源。
然而懒惰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养成的。人为什么会养成懒惰呢?盖懒惰刚刚发生的时候,肯定不足以对满足个人欲望构成威胁,不足以对生存构成威胁,否则懒惰不下去,人的本能会做出积极的反应——通过劳动、竞争减少或去除威胁,毕竟,把烧饼挂在颈脖子上也宁愿饿死的人很少见。因此,人的懒惰的养成,必然有可以懒惰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依赖的存在。客观的可以依赖的条件渐渐转化成懒惰的心理因素,渐养渐懒,懒惰成了习惯,依赖给了懒惰以主见,成了懒惰用来固守的心理疾病。
可见,依赖是懒惰之源。这样说来,依赖是“万恶之源”的源头,是“源之源”了。
懒惰不可怕,可怕的是依赖。因为懒惰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习惯比较容易改掉;而依赖是一种深层心理,进入思想,进入血液,如同吸毒,产生了化学反应,一旦附着,就很难根除。懒惰有时一旦觉醒,发誓改掉,可以立竿见影;而要去掉依赖心理,仅仅有认识还不足,因为不但角色意识很难转变,还有一个环境的问题——先前说过,依赖是一种生存环境——要改变环境,谈何容易。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学生读书,成绩不好,男女生的归因大致就不一样:男生多懒惰,而女生多依赖(依赖是女性的社会角色心里)。男生的懒惰易去,而女生的依赖难除。故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一旦到了高三,当男生突然醒悟,根除懒惰,也是瞬间的事,先前成绩不好的学生,短时间内便有了突飞猛进的效果,令人惊讶;而女生的依赖,虽然也想根除,但因进入了角色的深处,很多人走不出来,加上环境的作祟,效果很小,成绩难有较大的提升。
懒惰的深层就是依赖心理在作怪。依赖才是万恶之源。依赖生懒惰,懒惰生万恶——或者说,依赖和懒惰是互为一体的,有心的依赖即是懒惰了。一个人要成功,就要去懒惰,而要去懒惰,首先要去依赖。依赖使能力弱化,使战斗力降低,使生存受到威胁。
依赖的对立面是独立,懒惰的对里面是勤劳。独立使人进步,人人独立则人人进步。独立不是独存,恰恰相反,是共存,讲合作。人可以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但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依赖。人的依赖一旦被抽掉,不得已就要立起来,而要立起来,奋斗、勤劳就要产生。
不得已之外,也有主动的。一个人主动抛弃依赖,即是有依者而不依,有赖者而不赖,那是更进一层了,这是意志的胜利。这种人,精神强大,生活自觉,前途可期。
2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