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一堂公开课的总结
(2009-01-10 10:51:32)
标签:
《祝福》名篇文学作品鲁迅鲁镇 |
分类: 则野篇:教亦有方 |
一、
《祝福》是鲁迅的名篇。因为是鲁迅的作品,估计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又因为是名篇,故对人物、主题的分析把握历来都有争议,也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定论。我的设想,尽量回避对人物固有的定性的分析和对主题空洞的诠释,而把重点放在如何处理教材上。事实上,这也是教学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像这样一篇较长的文学作品,抛开教参,抛开定论,把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取舍、上课的重点、顺序转化成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祝福》上四课时不为多,我用了三课时上完,而且从情节到人物、环境、主题形成一个体系,这一点,是我第三次教《祝福》的“苦劳”。实质上,我不是备一堂课,而是三堂课。至于引导学生对作品做细致的分析,其目的是诱导学生学会挖掘小说这种文学性最强的体裁的主题,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学生喜欢文学作品(本册书有两个单元小说共八篇,《祝福》只是一个开头),这与当前新教材侧重文学作品的思路也是一致的。至于对学生应试的训练,比如“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也许并不相符,关键是教学目的和出发点不同所至。
我之所以没有选择较为简单也可能较为热闹的第一节课“情节”的教学,而终于上了第二节,是希望通过人物的分析挖出一点新意来,即“祥林嫂真正的不幸是从第二次到鲁镇开始的。”这一点前人各家都未曾下过结论,即使有,也未找出与之有力的证据。我备课的精力,全部用在这一点上,实在没有过多的去考虑教法问题。我想,我的详细的教案,如果不是教学目的的需要让我去咬文嚼字,即使把教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但这样做,名篇的价值就失去了,文学就失去了,语文也就失去了。
二、
整个课堂,以老师讲为主,这就是所谓的讲评式,或讲座式。这当然不是我事先安排的。
——我刚才讲过,我没有刻意的想过用什么方法,我甚至没有把它当作公开课——尽管课堂上也有学生的应答、朗读、感受、理解、提问。我的目的,就是贯穿着让学生明白“祥林嫂真正的不幸是从第二次到鲁镇开始的”这一条线,为下一节课分析主题做铺垫。这个目的应该是达到了的。后来老师在评价这堂课的得失时指出:备课太细、讲解过多。后者有道理,但前者不应是缺点。实质上,这堂课真正的不足倒是“容量较小”(庞沛语)。至于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该像数学课那样上”,本人就不敢苟同了。关于这一点,涉及到公开课听课评课的原则和标准问题,我想在另外的文章里专门谈一谈,这里就此打住。
200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