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乡愁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在此之前,作为SOHO中国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潘石屹和夫人张欣一起,赴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等地,展开SOHO的上市之旅。十几天的时间里,他们的踪迹踏遍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和全世界最富有的银行家们见面,当然,也住最豪华的酒店,品尝各地的美食。
但是,潘石屹说,在美国看着华尔街的摩天大楼,他最想念的还是甘肃天水的家乡,想念在乡下田野里被火烧过的土豆,玉米,毛豆,想念村子里那头他一直放养的老黄牛。在此之后,因为SOHO中国的成功上市,外界普遍认为潘石屹夫妻的个人资产已达三百亿,直逼中国首富杨惠妍。
他是一个苦孩子。曾经缺吃少穿,但经过后来持续不断的奋斗,成了中国有名的房地产大亨。别人大都只看到光鲜富贵的一面,很少有人看到他的乡愁。
电影《公民凯恩》中说,一个人因为童年的缺失,所以长大后才会终生去寻找弥补。凯恩一辈子都在奋斗,最后奋斗成了知名大人物,但去世的时候,他感到孤独。他最留恋的不是那些豪华家产,不是香车美女,而是一个童年安慰自己的洋娃娃。在那些寂寞的童年的夜里,它陪伴着充满恐惧的凯恩。
潘石屹当然不是凯恩。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个当年从贫穷的甘肃天水,依靠个人奋斗成为中国知名房地产大亨的潘石屹,几十年的生活风雨下来,他在复杂的商业名利场中的酸甜苦辣。为了今天的成功,他当然付出了,我想最大的付出是什么呢?
是纯真。
是的,纯真。那是一个天堂般的情怀。它和金钱无关,它是内心的一种极朴素的体验。它的同义词是单纯、简单。
在潘石屹的家乡,在他童年的回忆里,纯真意味着饥饿了,邻居大婶塞过来的一个热气腾腾的红暑;纯真意味着他欣喜地看着村头的一棵玉米生根发牙;纯真意味着对远方更大世界的幻想,意味着下雨天老师背着自己过河回家的身影。
依靠那些纯真的梦想,他顽强地走到了北京,走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里。
但是,他很快发现,残酷的生活,需要一个人不那么纯真,或者至少伪饰纯真去面对。商场如战场,虽然不是尔虞我诈,至少也是刀光剑影。你得到多少,你就需要付出多少。在一个更大的繁华都市里,纯真需要被包裹起来,面对许多世俗的拷问。
所以诗人叶赛宁忧郁的咏叹着成长:不叹息,不悲伤,我也不哭泣,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不再是青春少年。它意味着成长常常是以失落和蜕变为代价。
今天的潘石屹成功了。忙碌的生活,也许没有时间让他常常顾得去感叹乡愁,没有时间让他去梳理失落和付出的一切。但是,乡愁——这一个记载着你最纯真的情怀,它会无时无刻不突然回到你的心里。也许是在异国他乡,也许是在梦醒时分,也许在迟暮之年。它提醒着你的失落,提醒着你再也回不去了,提醒着你成了一个游子,成了一个失去了故乡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用说谁比谁更成功。《红楼梦》里的词咏叹得好: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冥一堆草没了。而著名影星嘉宝老年回忆自己的生活说,她觉得自己一生都荒废了。
但这种失落和乡愁般的情怀,并不是让我们放弃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寻找。象潘石屹那样,每个人都是一粒充满可能性的种子,你并不知道你生下来,会走向何方,会走得多远。这种乡愁般的情怀,是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里,在繁华都市里,偶尔停下匆匆的脚步,问一问自己的根在哪里,问一问自己失去了什么,比如爱,悲悯,理想和热情。而只有这种时时的提醒和追问,才会让我们不致于迷失自己。
一个人走得多远,生活就让他离开自己的根有多远,而这种失落和惆怅就会有多深。潘石屹的乡愁是真实的。我们在他的博客里,在他的许多文章里看到他虽然越走越远,但对于纯真和道德的追寻一直被他所牢记。可怕的是更多的中国人,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的千千万万的人,他们离开家乡很久了,他们越走越远,他们还忆得起自己的乡愁吗?他们回望自己来时的路吗?他们还找得着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