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理想主义”新闻

标签:
赵静有线新闻网都市一时间湖南广电新闻节目 |
有些历史不能忘却,有些记忆无法抹去,有些激情成为永恒。
一个纯粹的梦想,一群纯粹的人,2000年,我和我的团队打造了《有线新闻网》的超高收视和快乐时光。这段岁月的痕迹被记录在《追梦——湖南广电四十年》一书中,摘录其中片段,聊作美好回味。
感谢赵静对此稿的付出和努力。
坚持“理想主义”新闻
如果梦想是虚无,让我们为虚无献身,直到虚无变成现实
如果未来是希望,让我们为希望而活,直到生命活出精彩
因为这套丛书的缘故,广电掀起一股怀旧风。老欧(欧永忠)、王承舜、志超、小聂(聂胜强)、郭部长(郭智军)等,都是我多年的老同事,虽都在一栋楼里工作,但彼此都因繁忙偶有碰面也不过是寒暄几句便匆匆离开。可最近,大家伙一旦打了照面,会自觉的放慢脚步,轻松的聊上一会,包括远在台湾的小聂同学也会在网上留言。有趣的是,他们会不约而同的跟我提及10年前,那短暂而难忘的马坡岭岁月----这些当年从2000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的精英人才,原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要去做一名荣光的记者,却生生的被拉到远离城市的军营,接受与想象差距甚远的军训生活,而这,就是谷良的主意,那年,他29岁,任新闻中心主任(旗下有当时湖南电视的名牌栏目《有线新闻网》、《流动记者站》,收视与影响达到高峰)。
http://s8/middle/4ceabdc8g9e905891bf87&690
赵静:(你当年为什么要把这些新招聘的优秀人才发配到军营受训?)
谷良:当时有线台的新闻团队虽然很强大,那一批老同志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都很高,但是与势头非常强劲的其他台的新闻栏目相比,我们团队的新闻理念、专业激情和锐气都需要重新整理。我们要怎样保持这份锐气,就是我接手时所感觉到的最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地方。
那是1999冬吧,当时我们选择了马坡岭的军区教导大队作为实习基地,挑选了五十多名新招聘的大学生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封闭式训练和学习。
赵:(这种军营式的培训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谷:一方面通过军训训练他们的纪律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书本与现实的差距。从第一天开始我就告诉他们,来到这里就意味着他们大学四年所学到的东西都成了零;当时我还提了一个口号,“低调做人,埋头做事”,因为大学生刚出来的时候多少都带着“骄娇”二气,我想重新塑造他们,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有志向、有激情,同时也有团队精神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那个时候,白天我们受训,晚上,我们就邀请当时湖南电视界的一些优秀的人才来讲课,比如潘礼平、杨辉、周石星、范军等等,通过交流,大家发现这些人所理解的新闻是这么有意思、有激情、有味道,完全不同于教科书里所说的,他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新闻。
赵:(短短的七天时间,能改变他们所有的理念和他们未来的命运吗?)
谷:我觉得关键是在这七天里,他们可以用一种完全轻松的状态去学习,没有任何的包袱和压力,这种状态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有用的。再说我们接下来还有实践学习。七天之后,所有的人进入试用期;试用之后我又给了他们一个七天,在这个七天内他们必须学会采访、编辑、合成的整个流程。那七天大家都很有危机感,但是在这种危机感的驱使下,除了个别被淘汰的之外,大部分人都留下来了,留下来的现在都是湖南电视新闻的精英骨干。
赵:(听说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是没有老师带的,完全靠自己去琢磨,为什么?)
谷:当时我的记忆中记者圈有些不好的习气,有抽烟嚼槟榔的、有对红包感兴趣的等等,有只喜欢稿会议报道的。我想到的就是要彻底的改变,想培养一个纯粹的,真正业务型的队伍。我不想让他们沾染任何的不良习气,下决心要培养一流的充满专业主义激情的采编团队。我要告诉他们的是,你不是要红包的,而是来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的。
所以那段时间很残酷,只有老师告诉你怎么用摄像机,怎么编辑,其他都靠自己学,自己拍,可以说是用一种魔鬼式的训练方法让他们超速成长。
赵:(可是他们都没经验,又冒失,拍回来的东西不一定能用,一个小时的新闻有可能开天窗,你这么做不觉得自己在冒险吗?)
谷:是很冒险,不过对节目的编排我还是有考虑的,比如说三十分钟的节目,一半交给老记者去完成,另外一半会交给新记者去完成。另外我们手头上还有一些编辑性的稿件,实在不行还可以换。当然这样对节目多少会有些影响,但是我愿意拿这一个月的时间去赌,赌他们的未来,赌新闻的真正价值!
人年轻的时候,失败是一种财富,当时我自己也年轻,没想过退路,我只是很纯粹的想要带领他们一同去做最好的最优质的新闻。我很害怕平庸,我欣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我觉得人生就是一次激情的燃烧,要享受这个过程,一个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
赵:(那要换做现在的你,还愿意做这样的尝试吗?)
谷: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我从经视主管新闻的副总编出来做报纸,很多关心我的人都反对,但我没想过退路。纸媒体这个平台很寂寞很艰难,但我决心坚守,誓求必胜,因为人生的理想和做人的原则要坚守,不能妥协,这些年走过来,湖南广电给了我发展的空间,很多人帮助过我,我很感恩。
为了这份感恩,我立志要做这样的一个媒体,大家都能和谐相处,没有官场的争斗,没有人事的纠纷,没有你争我夺,只是一个干干净净做事的地方。很多人都觉得虽然现在广电的条件要比那个时候好很多了,但我反而找不到当时那种开心的感觉了。我能做的就是在我的团队里始终保持一片净土。
赵:(你不觉得你太过理想主义?)
谷:我一直觉得理想和现实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最快乐的是当时培养的一批记者现在都成了很正直很优秀的新闻人。实际上做电视做记者很容易走歪路,因为诱惑太大,但是他们这些人都没有偏离,非常出色。
赵:(事实证明你的理想主义的建构获得了成功,2000年“有线新闻网”的成绩显著,收视率首次全线超越省内其他新闻节目,你也被评为了省广电厅的十佳制片人之一。你觉得当年的《有线新闻网》输出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谷:一是输出了一批人才,二是提出了民生新闻的理念。
我当时的理想就是要打造一支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冠军队”,而不是一支个个天才横溢、互不买账的“明星队”,我做到了,所以你可以看到,不论是在中央台、东方台、还是省级各大媒体,很多从《有线新闻网》走出来的这些记者都是中坚力量,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些人没有一个人是靠关系生存下来的,全都是靠自己的实力吃饭,这是《有线新闻网》最了不起的一点。
另外就是努力在新闻中心培养这样一种理念----关注民生,我们将新闻的视角和焦点对准关乎人类生命生存的问题,对准普通市民,对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也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人道主义态度和民间立场,是应该倡导的。包括偷拍这种方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例如汤国兴那个时候是偷拍名家。《有线新闻网》对于民生新闻这一块的贡献是比较大的。
赵:(“有线新闻网”在2001年鼎盛期结束使命,改名为《都市一时间》,您怎样看待两档节目之间的渊源?)
谷:现在《都市一时间》的理念、人才、包括其管理模式都基本来源于《有线新闻网》。这里有一个历史传承的问题,做现场报道和深度新闻,我们有强大的传统和队伍,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文化,他会传染给周围的每一个人,曾经在里面战斗过的人都一定有能力去领导这个栏目,做出来的气质一脉相承。
赵:(你当年培养的那批人大都还坚持在新闻的道路上,你对他们有何寄语?)
谷:对事业,不抛弃不放弃,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对名利权,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祝愿他们越走越好。
栏目锐客
理想不死
那一年是冬天,2000年,对于当时已走过十年的湖南有线电视台,有些冷!早些年的经视台的横空出世,卫视台大器晚成,令曾经风光无限的有线台沦为二流。所以我们这些从两千个笔试两百个面试的人中选拨出来的五十六个新人,一开始就被寄托着“振兴有线”的期望。于是,那年冬天,我们集体走进了位于长沙远郊马坡岭的某武警训练基地,白天站军姿走队列,晚上就有湖南广电的“高人”前来授课。某一个夜晚,一位我已忘记了名字的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走上了讲台,对我们说了这样一番话:“新闻有三种做法,一种是像当官一样的做,你可以谋权;一种是像商人一样的做,你可以赚钱;还有一种是像孩子游戏的那样做,为的只是新闻的价值。你们要如何选择呢?”
当时台下静得我们能相互听到身边人的呼吸声。我就在此时,暗暗的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像孩子游戏那样的去做一名真正的新闻人。身边坐的那位我的同龄人,目光闪烁;身边人的身边人,也是如此!时任有线台新闻节目中心主任的谷良,那时候是一个带着瘦瘦的眼镜的瘦瘦的年轻人,他问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人要跳楼,记者赶到现场,是直播呢?还是救人呢?后来在我们的“新闻短期班毕业晚会”,我和另两个同学,就是以这个故事,创作了一个小小的戏剧。结尾,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尾,因为通过那短短的七天,我们已经隐隐的意识到:思考的意义,有时就在于思考本身。
就这样走进了《有线新闻网》,从第一次用摄像机那东摇西晃的画面,到深夜两点多暗访色情场所,从一名幕后的记者突然被点名做一场大型直播的主持人,里面的故事太多太多。
去年底,我接到了欧永忠老师的电话:“今天是你们这帮老有线台‘黄埔军校’的年轻人毕业十年,谷良说大家一起聚聚。”走进大房间,看到了许许多多熟悉的面孔,大家都很感慨,仿佛又回归到那段美丽人生。
我的发言是八个字:“回首十年,理想不死。”
(刘志超 《经视新闻》主编)
(赵静)
《有线新闻网》
栏目进化史
《有线新闻网》源自于1992年初开播的《有线新闻》,“大家风范平民本色”的定位让这档新闻节目成为三湘观众的首选。1994年底,该栏目与专题、编辑类栏目合并,组成当时省内播出时间最长的大型新闻类版块节目《有线新闻网》,总播出时长超过60分钟,节目内容涵盖时政、社会、文化、国际等新闻,是湖南有线电视台一档综合性日播主新闻节目,而其中的小版块《街头拾零》的出现,首次在严肃呆板的时政新闻中引进民生的概念,并成为此后《有线新闻网》、《都市一时间》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 2000年,《有线新闻网》收视率首次实现全线超越省内其他新闻节目,越居全省第一,曾多次被评为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
2000年伊始,湖南有线台领导对《有线新闻网》栏目进行了重大结构调整,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周新天、任龙飞担任首任制片人;2000年11月18日节目进行了技术升级,《有线新闻网》顺利实现非线性设备直播,节目播出质量大为提高。
改革之初的《有线新闻网》三分之二的记者是新招聘的新手,经过八个月的历炼,他们迅速成长,并各有所长。主持人陈志艳的大气风格、汤国兴的暗访、欧阳霁的现场、施文的画面、杨力的快速、刘志超的激情、李小平的勤奋、肖枭的老辣等,正是他们的努力让新闻网知名度飞速提升。
《有线新闻网》与其他台多档新闻节目相比,风格化更为明显:《今日要闻》、《今日主题》、《今日现场》、《今日资讯》几个部分有机组合,形成了《有线新闻网》可视性高、明快、及时、大气、信息量大的特点。
2001年5月,有线台更名为都市频道,《有线新闻网》更名为《都市1时间》。
附:湖南有线电视台《有线新闻网》 2000年名单:
台长:黄河清(曾经风云一时的名记者、湖南省广电局党组书记)
党委书记:陈大军(现任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副台长:廖治安、李浩(现任湖南卫视副总监)
总制片人:谷良、罗芳红、孙丽娜
制片人: 周新天 任龙飞(去世)
主持人:张骁北 、 万政
责编: 王承舜
记者组长: 欧阳霁
记者:肖枭 曹琛 姚丹
编译:徐瑟 李潞 周海宁
编辑:陈竞 舒萍
字幕员:陈丽辉 付清云 钟广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