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制周报:从“小报”到“中报”的报道策略转变

(2007-06-13 11:18:54)
    做媒体的人,一定要懂得中庸的道理.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国的伟大经典<中庸>中的名句.对于中庸的大道,我们实在缺少真正深刻的认识.
    史上最传奇的棋圣吴清源深谙此道,他在自传<中的精神>里有这样一段妙论:"过去的读书人,没有不记得《中庸》中的这段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这个字,是中央有一根棒子穿出的形状,棒子将其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表示着阴和阳。总之,中是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点,是最佳的意思。 "
   在今天的报业市场,我始终在摸索一种"中"的平衡艺术,在采编思路上,要把握导向和市场的关系,决不可随意触碰天花板,那会碰得头破血流,而如果掌握了度的艺术,中的道理,就反而可以豁然开朗,获得前景远大的发展空间.
   办报纸,大体分两类,一类为所谓的大报,譬如,党报都市报等等,另一类为小报,譬如,一些通俗的猎奇的法制军事类报纸,似乎从来"中报"的概念,我大胆提出"中报"概念,就是坚信在大报和小报之间存在一个新的品种:中报.
   中报就是将大报的权威性严肃性与小报的通俗性可读性结合起来,充分满足读者的趣味和品味,彻底用市场理念经营的报纸.
   年轻的传媒学人唐红波通过对法制周报的研究,对我们的中报理念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从“小报”到“中报”的报道策略转变

 

                          唐 红 波

 

《法制周报》创刊之初是以“暴露艳闻星闻”优先的通俗“小报”,但随着读者品位的提高,报纸质量也急需迅速提升。该报适应了时局的变化,及时洞察各个阶层读者的阅读倾向,以低成本,低风险的策略采取较为稳健的步骤进行改良。从低端入手,慢慢提升,用总编谷良的话说是将其先提升“半步”,通过近一年的摸索,结合当前转型时期读者层次的悬殊和需求多元的现实情况,该报当前选准了“中报”的战略定位,以区别于各政党机关的综合“大报”和各类针对专门读者的“小报”。法制周报策略定位不在教化,而在趣味。以笔者看来,该报创刊之初充分吸收“小报”内容的平易性与趣味性要素,以大量民生新闻培养亲近风格,同时吸收大报注重深度新闻和思辨的特征,将报办报宗旨定为“建设法制,弘扬正义”。“中报”战略旨在探索出一条既有高尚精神追求又能切合大众需求的道路。具体说来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的:

 

 

 

1、独——内容差异化报道策略

 

2006年初,社长 总编谷良提出,要突破事件报道的叙述模式,挖掘新闻背后得人性和情感,与读者心理形成共鸣。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追击新闻真相,弘扬人性关怀”的办报思想。《法制周报》丢掉了宏大叙事,靠案件和故事取胜,走中间立场。总是在自己实力、职权范围内,从一个个具体案件、现象、问题、事件入手,把报道做深做透。比如06年5月1日头版《“三玩市长”雷渊利的红黑人生》一文侧重以人性为本来分析腐败现象,见解独到,可读性强。该报的周年致辞的标题是“深度决定高度”。以笔者看来,报纸不能因为其纸张的大小和历史长短来判断其价值,而应该以是否适合时势及人情是最重要的。《法制周报》创刊之初,采取比较浅俗的编辑手段来迎合读者,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报纸与社会风潮相投,但这种状态不能维持太久,随着读者水平和品位的提高,受众需求多元化与受众市场细分化,特别是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信息需求推动报纸由言论报纸的时代走向报道报纸的时代,政治、经济、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复杂问题,需要一批资深的专业记者能够提供咨询,提供解读。笔者以为该报当前所瞄准的以中下层社会阶层为主体读者群的定位应当再提高半步,着重要稳定一批对时代潮流敏感的知识阶层读者群。

 

 

 

2、广——报道的跨媒体延伸与多元化格局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湖南经济电视台的信息资源早已成为了《法制周报》共享的信息平台。创刊初期,都市频道《警界》栏目为《法制周报》提供了不少稿件,也提供了不少线索,这为一份初创的报纸解决了很大的信息源,而随着法制周报的发展,这种信息的共享由单向转向了双向。目前,《警界》栏目也可以从法制周报获得不少信息来源。这是典型的跨媒体资源整合,大大扩展报纸生存空间,其报道内容的拓展模式类似于电视的“读报节目”。报纸的新闻报道实现了与电视台节目的双向互动,比如2006年3月20日的《法制周报》二版文章《捐卵事件引发“生死劫”》就是以经济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生死劫》的剧情为范本做出的深层解读。其实,《法制周报》报道的对象范围早已超出了政法部门,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通过近半年的摸索,《法制周报》逐步形成了以“法治、内幕、反腐、维权、调查”等各种涉法社会问题为报道中心,辐射到“健康、生活、情感、旧闻、明星”等其他热门题材的综合报道格局。可以说是顺应时代需求,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

 

 

 

3、亲——以三贴近原则培养亲民风格

 

随着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法制新闻日渐成为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内容,迅速赢得读者的关注与喜爱。《法制周报》的民生新闻展现情感的悲欢离合、人生百态与人性善恶等,给人以亲切与关怀。比如2006年5月8日的《70年守望打团圆》,5月15日头版报道的为艾滋画家征婚等系列报道的民生色彩浓郁。《法制周报》在内容编排上,民生新闻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关注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于无形中将诚信友爱、民主法治等思想观念融入到新闻报道中。笔者以为最关键的在于能将报道到基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尤其是当今多元分化的社会,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构成与分布,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才能形成对于社会基本情况的正确认识。

 

 

 

4、深——抓新闻的“第二落点”

 

“历史需要时间沉淀来还原真相,每一次真相的披露就意味着一个重大新闻的重大发现。速度型媒体所掩盖的事实真相总是需要深度型媒体的挖掘、整理和发现……深度决定高度,这就是我们今天大力倡导与传播的理念”。这是《法制周报》06年8月21日创刊周年致辞里的话。现实中的周报记者确实做到了将一条条并不起眼的小消息挖掘成为轰动全国的大新闻。如05年9月26日头版报道的《刑警父亲声讨杀女死囚》,从通讯员的一条普通的消息中开掘,挖出了一个刑警父亲为女儿每天写的感人肺腑的日记,写出了一个刑警父亲对女儿无尽的爱和对杀人凶手的满腔愤怒,震撼人心。作为该报的“杀手锏”——深度,被认为是超越同质媒体的制胜法宝。具体体现在发现题材、整合新闻、追击真相、分析人性等几个方面。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该报以理性与人本的态度,直面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文物保护、商业贿赂、心理危机、爱滋病、婚外恋、环保、网络游戏产业等社会问题,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将咨询和观点有机有力地整合起来,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法制周报》作为湖南本土的第一份法制类综合性报刊,短短的一年内,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报业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绩。但是,一张市场化的法制类周报要想长久地生存并发展壮大,必须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改良其选题,调整报道策略,优化办报思想,同时还应广泛采纳合理建议,不断克服不足与缺陷,才是在进步中取信于读者,最终获得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