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传奇!从技术员到中石化总裁,再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带领企业跻身世界百强,曾世界排名第二,中国排名第一。王基铭院士具有重大工程技术背景的著名石化专家和工程管理大家,是令人尊敬的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石化总载、工程管理学部第五届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著名石油石化专家)
1942年,上海还陷在战乱之中,王基铭便是在这一年出生的。动荡的年代,维持生计尚且困难,但父母却坚持让王基铭完成学业。1959年,王基铭进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石油炼制专业学习,从此他的人生便与石化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64年毕业之后,王基铭进入上海炼油厂工作。1973年,他成为上海石化总厂化工一厂负责基建工程的副指挥。那时,上海金山还是一片海滩,什么都没有,是5万名民工扛着锄头,在王基铭等上海石化第一代建设者的指挥下把这片海滩变成工地。自此,上海石化便在金山卫茫茫的滩涂上拔地而起,用当时他们参与金山工程的话来说,叫"头顶青天,脚踏海滩"。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乙烯工业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近20年里,我国乙烯产量也是近乎为零,90%以上的石油化工产品依赖进口。1986年6月,我国引进的第五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获批,落户上海石化。在当时国内的政策下,30多亿元的建设资金完全依靠企业自行向国内外举债筹措。面对这种史无前例的情况,上海石化决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在三期工程行进至半时,工程却遭遇了"钱荒",工程建设面临停工绝境。作为上海石化总厂厂长的王基铭立即召开职工大会,号召全厂职工捐钱来支援这个工程。在王基铭的带领下,全厂职工牺牲利益,奉献力量,一下子筹集了2300万职工捐款。
1990年4月,三十万吨乙烯工程正式投产。这个历经了千辛万苦的三期工程,最终使国家在石化总产的固定资产从48亿元上升到100多亿元,使我国标志石油化工水平的乙烯产量上升到世界第八位,跻身世界石油化工大国的行列。
1993年,经过国有企业股份制规范化改制,上海石化成为中国第一家股票同时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企业。时任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王基铭,也是在这一年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3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00年2月,王基铭担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同年,中国石化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三地交易所成功上市,200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由此成为了第一家在境内外四地上市的中国企业。
中石化的上市,与王基铭的努力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他打破层层阻力,经过两周的海外路演说服了投资人,才让中石化取得了这番成绩。"当时是由我来具体负责这件事的。我带了两位同志去位于达拉斯的埃克森总部拜访埃克森美孚的副总。"
面对世界主要的资本市场(包括一些投资机构和大企业)对中国国企还存在偏见等不利条件,王基铭充分展现了个人外交谈判上的能力。在面对国际市场排名前三位的石油化工集团(埃克森美孚、BP和壳牌),他毫不畏惧,信心满满向其展示了中石化的比较优势,吸引他们投资,从而将中石化带上了世界舞台。可以说,此举不仅为中石化成功上市、走向世界打开了胜利的大门。更为重要的是,这也使得中国石化的发展眼光、视野,及考虑问题的格局,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2005年11月,王基铭以其深厚的石化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企业高层到学术机构重要成员的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和新的起点。尽管转变成了咨询参谋,但他仍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石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做贡献。
在2019年9月,能源产业献礼"新中国70华诞"主题活动——第三届(2019)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首届"能源文化节"上,王基铭成功入围"能源功勋70人",荣获"能源功勋·泰斗人物"奖。
岁月流转,转眼间王基铭和中国炼油化工已经打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道。如今,已经78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在中国石油和化工前沿为产业振兴殚心竭虑。"石化是我的生命,是我的追求,也是我一身的责任。"王基铭动情地说。
(本文素材来源: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中国能源报,看一财,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看上虞,中国院士馆,上海石化,中国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