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自然界没有废弃物!
《海峡两岸气候变迁与能源永续发展论坛暨高峰会》在台湾台北大学举行,论坛议程之一是9月25日考察台湾水泥公司,简称“台泥”,而具体考察对象是台泥和平水泥厂。该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15年,中方组织者为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谢克昌院士,台湾方为前台湾外交部长、交通部长、环境署长叶日新先生。(下为台泥和平水泥厂鸟瞰图
图一、和平水泥厂烧结炉
图二、和平水泥厂
图三、现场摄和平水泥厂貌
(该图为刘合院士摄影)
台泥和平水泥厂建于2000年,是台湾最大的水泥厂,现在年产量为560万吨(2019年),实际建设有三套竖井作业线,单套年生产能力450万吨,三套竖井同时作业,满负荷生产年产量实际可达1200多万吨水泥。
和平水泥厂遵循新的理念,即:“自然界没有废弃物”,“循环经济”,“零排放、零污染”(实际上不可能完全百分之百做到),“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等。这是台泥最具有代表性的理念。
台泥企业文化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特色,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文王姬昌《周易》。
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台泥是世界著名企业,公司董事长是大名鼎鼎的辜振甫先生,著名的海峡两岸“汪辜会谈”的关键人物,也是当时的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辜先生虽已经过世,但台泥似乎仍在前行。
辜振甫(1917年1月6日—2005年1月3日),字公亮,中国台湾省彰化县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辜家祖上到台已200多年。台湾知名企业家,首任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
台泥和平水泥厂最独特的是石灰石开采和矿石破碎加工工艺,其突出的特点是与传统开采矿石作业完全不同,即:
1、矿石开采在山顶露天开采;
2、矿石运输、粉碎设置在山体内部(矿石粉碎机、传送带设置在山体水平隧道与竖井的结合部);
3、工艺流程为先在山体内开挖水平隧道(安装矿石传送带和作业活动及行车),再开挖垂直竖井(直径六米);
4、继续开挖水平隧道,直至竖井(山体内),再开挖竖井直止山顶(看下工艺流程图)
现场详细工艺流程图说明
山高1127米(海拔),垂直竖井(两段)约1000米,竖井直径6米,实际竖井山顶开口很大,大约直径50-100多米。(下图)
50吨翻斗车运至山顶竖井口,井口形状类似巨型漏斗(看上下图即知,摄影于2019.9.25日下午)
矿石运输翻斗车在山顶竖井口卸载矿石,为了不扬起灰尘,自动喷水除尘(上图)。
著名能源专家、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院士在兴致勃勃的观看卸载矿石。
值得一提的是:粉碎机(德国造)安装在山体内竖井与水平隧道的结合部。矿石在山体内经过两次垂直自由降落相互撞击粉碎和粉碎机粉碎,使矿石达到要求的技术粒经,再次用传送带送往加工炉。(下图为山体内粉碎机)
已生产了20多年的德国粉碎机
山体内工作隧道(见下图)
下图隧道题名为辜振傅先生
更值得一提的就是:矿石在粉碎机粉碎之前,在竖井自由降落时,矿石靠自然降落的势能自然粉碎,使大部分矿石粒经变小,减少了粉碎机的工作量,这绝对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令人惊叹的是开采矿石始终遵循环境保护的理念,没有在开发矿石的同时使山体破容,环境遭到破坏,较好的保护了自然环境,使人们没有感受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矿石在山顶露天开采,然后运输距离很短,减少大型翻斗车的运输量;竖井内矿石是自由降落;在水平隧道矿石是传送带运输,也就是说矿石的粉碎和运输全部在山体内完成,再用传送带送往加工炉制成水泥。
矿石原料到加工成产品再到码头的距离只有3.7公里,如此短的距离,本身就是竞争力的体现。
我把这一做法称之为水泥“矿石开采、破碎、运输绿色工作法”,堪称一大创新,完全体现了“永续发展”的理念。
参加本次考察的有谢克昌院士和黄其励、黄维和、赵文智、陈勇、刘合、刘臻、汤广福院士等,以及华北电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多位教授。台湾方主办前台湾外交部长、交通部长、环境署长叶日新先生安排了这次活动。
说明还没有写完,回到北京后继续研究。手机没有电了,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