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工程管理前沿编委会
《工程管理前沿》杂志,是中国工程院英文期刊,面向全世界发行。该杂志由工程管理学部主办,期刊团队设在华中科技大学,之前设在中南大学。期刊总编为著名科学家、地球物理勘察专家何继善院士担任,执行主编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院士担任。
2018.11.4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新一届编委会议。丁烈云、陈晓红(副主编)院士主持了会议,王红卫教授汇报了编委会工作和下一安排。 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其中10多位客座主编做了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工程管理学部主任做了编委会小结。
编委会一致认为,《工程管理前沿》杂志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也得到了SEI的认可,获得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朱建军分社长的肯定。但是,期刊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还是“稿源质量”问题,不过有望在2019年出现新的转机,即影响因子达到1.0以上,进入被录入捡索的行列。
参加本次编委会的成员有郑静晨、丁烈云、柴洪峰、陈晓红院士,编委和客座编委有毕军(南京大学)、方东平(清华大学)、方鹏骞(华中科技大学)、江志斌(上海交通大学)、唐立新(东北大学)、王慧敏(河海大学)、王先甲(武汉大学)、魏一鸣(北京理工大学)、吴德胜(中国科学院大学)、曾赛星(上海交通大学)、镇璐(上海大学)、任胜钢(中南大学)、李大元(中南大学)、王科(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等。可谓阵容强大,人才济济,这也是办好《工程管理前沿》期刊的基础。工程管理学部小聂、小常和中国石油鲍敬伟博士也参加了编委会。
新一届《工程管理前沿》杂志编委会、首次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而华中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副部级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华中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一同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入选《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之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华中科技大学截至2018年3月,学校占地7000余亩)不包括8所三甲医院占地),位于著名的武汉东湖风景区;学校设有45个学院,开设98个本科专业,现有正副教授2300余人;有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华中科技大学还设有8所附属三级甲等医院,比如著名的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均属于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即“东湖高新区”,或称“中国·光谷”,1988年创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成为湖北省武汉市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武汉人为此总是津津乐道,当然也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张名片,华中科技大学对“光谷”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用一句话说,“没有华中科技大学,可能没有武汉“光谷”,这样说可能武汉其他大学和企业会有疑义,但谁有如此实力能比得上华中科技大学呢?
中国“光谷”的概念,最先是华中科技大学某位教授提出,类似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概念,而美国“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南面,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圣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别称。美国“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美国“硅谷”依托的是斯坦福大学而闻名世界,而斯坦福大学借助“硅谷”提升了自己的价值。中国“光谷”借助华中科技大学等40多所大学,驰名海内外,而华中科技大学又因中国“光谷”名声显赫。
如今美国“硅谷”是当今世界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深圳可以媲美,在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中国“光谷”虽然和美国“硅谷”、深圳不是一个档次,但中国“光谷”为武汉提供了4000多亿元GDP,应该说武汉中国“光谷”作用已经体现出来了,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看武汉人了,就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创新能力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更杰出的科技人才出现,有没有更杰出的政府高官、高校高管推动这一事业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