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随笔】2018.5.7日在合肥稻香楼宾馆召开,主办方为中国工程院,承办方为合肥工业大学。论坛主题为“智能制造与工程管理”。论坛主席为中国工程院杨善林院士。工程管理学部主任孙永福院士主持了会议。安徽常务副省长邓向阳、樊代明副院长(中国工程院)、梁樑校长(合肥工业大学)致辞。中国、美国工程院和乌克兰科学院七位院士和学者做了主题演讲。该会议是本年度工程管理学部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
合肥近几年发展很快,被誉为“科技之城”(耐人寻味),也被列为中国科技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邓向阳很自信的说:“安徽经济发展,快于全国,领先中部”;使安徽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这到是出乎一般人的想象。
向巧院士(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做了“航空发动机研发与工程管理”的报告。使人了解到航空发动机研发之难,超乎想象。1852年世界诞生了航空发动机。中国是1934年开始研发航空发动机。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成立了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应该说走出了有意义的一大步。
美国工程院Johm.R.Birge院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做了“网络化与灵活性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报告。首先弄清楚资产负债表(客户)、核心负债(供应商)、非核心负债、权益等,以及网络对价值的影响,而影响分一阶效应和二阶效应,或反向一阶效应(股票),如爱立信公司。被称之为风险影响,测试结果一阶效应,有个传递过程,使收益和动量回归。还有二阶效应假说,以及向量中心因子的敏感性,结果是制造、物流,第O天的多层传染,最后供应链网络总结。这些可以帮助制造商减低智能制造的风险。
于景元研究员(701研究所)做了“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管理”的报告,“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管理”的提法,是钱学森和聂荣臻元帅最先提出,特点是“规模大、投入大、影响大”,“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涉及实践,而实践又涉及实践对象、实践主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系是系统工程实践论。“总体设计部”、“二条线(技术、调度指挥)”等,是系统工程的灵魂性组织,是工程实施的总司令部。这一条是中国“二弹一星”成功的基本经验。
美国工程院Ignacio E.Grossmann院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做“数学规划方法在流程工业企业范围内优化应用挑战”的报告。“多时间尺度”,“多模型”和“信息与模型”及解决方案整合,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是近10年一大进步。

促进数学规划的开发和应用。但是,面临大规模优化、线性和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同时,还受到经济约束、逻辑约束和变量约束等。最终提升方案概率的成功度。
凌文院士(中国能源集团总经理)做“智能化推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集团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

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是20世纪70年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现在。世界正处在一个颠覆性的时代,即数字化时代(社交网络、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行业定制化)、人工智能时代(可学习机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需要面对的现实是智能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引发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能改变的。
乌克兰科学院PAmos m.pardalps院士(佛罗里达大学)做“可持续制造和能源系统的优化、建模和数据科学”的报告。全球能源系统动力学。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两个目标,能源效益和可持续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是努力的方向。但是,世界还有16亿人用不上电,这是不可思议的。
杨善林院士(合肥工业大学)做“工业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制造工程管理”的报告。系统科学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工程管理。中国智能制造问题是产业体系不全、大而不强、技术相对落后、管理封闭、传统优势丧失等,需要急起直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杨院士是本次论坛的组织者)。
钱学森说:“学术讨论会”是一种重要的经验,人们通过讨论,提升技术水平和经济经济技术问题的方法。“学术讨论会”这种方法应该是中国式的原创,但至少在中国发扬了光大。这一做法,几乎人人都在做,但就是没有上升到“重要经验”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实际上我们需要很好的总结“学术讨论会”的做法,在智能化时代加以改进使之产生持续的生命力。
参加院士有:樊代明、孙永福、王陇德、胡文瑞、傅志寰、朱高峰、殷瑞钰、王礼恒、袁晴棠、蒋士成、刘人怀、郑静晨、刘 合、杨善林、周建平、黄维和、曹耀峰、向 巧、凌 文、柴洪峰、金智新、卢春房、范国滨、袁 亮、凌永顺、刘文清、陈学东。美国工程院John R.Birge,、lgnacio E.Grossmann,院士、乌克兰科学院Panos M.Pardalos院士等。中国工程院高占军局长、于择华主任、谭青海等参加了会议。刊头照片为刘合院士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