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青岛炼化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中国石化、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出资设立(出资比例85:10:5)。公司10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投资125亿元,于2008年6月建成投产,是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一家单系列千万吨炼化企业。为满足产品质量升级和环保指标提升的要求,2011年第一次大检修期间,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200万吨/年。公司现有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等22套生产装置及相应储运和公用工程配套设施。所加工原油全部进口,以中东地区高硫重质原油为主,通过中国石化黄岛油库中转管输进厂。年产汽煤柴成品油800多万吨,液化气、石油焦、聚丙烯、苯乙烯、混苯、硫磺等各类石化产品200多万吨,产品主要通过海运和管道出厂,部分由公路、铁路出厂。今年7月1日开始,出厂的内贸汽油质量全部达到国Ⅴ、国Ⅵ标准,车用柴油达到国Ⅵ标准。
公司自投产以来,累计加工原油9373.19万吨,上缴税费819.88亿元。2016年,公司全年加工原油113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31亿元,上缴税费131亿元,实现利润40亿元,吨油利润居中国石化炼油板块第1名。今年1-6月,加工原油581.5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8.72亿元,上缴税费67.21亿元(其中地方分成12.61亿元),实现利润20.04亿元,吨油利润337.22元,中国石化第一,人均利润564万元。公司资产总额138.68亿元,负债52.40亿元,资产负债率37.78%。
公司在安全环保、生产经营、企业管理、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利润总额及吨油利润、单位现金操作费用(92.84元/吨)、加工损失率(0.39%)、储运损失率(0.13%)、吨油取水(0.33)等多项指标处于中国石化炼油板块优秀群组。长周期运行实现了中国石化炼油板块首次“四年一修”试点。公司组织结构扁平,采用两级管理模式,现有在册正式员工662人,人均劳动生产率居中国石化第一。在中国石化炼油专业达标竞赛中已连续6年排名第一,其中炼油综合能耗(56.14kgEO/t)较设计值(74kgEO/t)下降24%,能量密度指数(EII 62.81)已率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连续5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炼油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第一名。公司“渐进追赶”能源管理模式被国家发改委推荐参加并获选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系(IPEEC)的国际“双十佳”最佳节能实践。
青岛炼化规划目标,“近期年产1600万吨炼油 100万吨乙烯;远期年产2000万吨 100万吨PX”发展目标。王基铭院士讲:以增量调动存量的潜力。始终要记住,市场经济讲的优胜劣汰,计划经济讲容量,把青岛炼化做大做强。
青岛炼化面前面临问题,一是石油焦44万吨,太高;二是液化气90万吨,应延伸产业链;三是政府对青岛炼化是“近限远迁”;四是青岛炼化与青岛石化合并问题,2019年青岛石化关停。
2017.7.12—14日,由王基铭院士组团,带领中国工程院课题组,到青岛炼化和安全工程研究院调研,参加有袁晴棠院士、毛加祥教授、朱建华教授等。青岛炼化董事长孟祥德总经理、党委书记赵倍录、副总经理胡正海、宋立国、副书记雷平等参加汇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