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东北大学,位于东北重镇沈阳,始建于1923年,为张作霖创建,张学良曾任校长,现在是国家“211、985”重点大学。
2017.7.5日,王基铭院士相邀,到东北大学参加《工程管理前沿》专刊会议,同行的还有袁晴棠、舒兴田、丁烈云院士(原东北大学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还有鲍庆伟博士等。
当天,有幸参观了东北大学校史馆。总的感觉是历史沉淀深,发展道路曲折悲壮。但是,有关历史、人物介绍、以及校徽之类,有些令人费解,其中有三点值得商榷。
一、25年与近70年。
东北大学,始于1923年,1932年日本占领东北全境,东北大学逼迫内迁,直到1948年东北解放,东北大学重新返回故土,先后经历了时间约25年。这一时期习惯称之为解放前。 而解放后,是指1949年后,这一时期,学校名称多次改变,专业也作了调正。但是,东北大学的主脉没有断,东北大学的根还在。所以说,东北大学在新中国已存在了70年,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遗憾的是东北大学校史馆,用了大量篇幅描述解放前25年,其中又重点叙述了张学良任校长(1928.8—1937.1)时期。而解放后近70年,东北大学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东北工学院,在校史馆只简单介绍而轻轻带过,有些轻描淡写,使人感觉没有多大份量。讲解员也是快步走过,说话表情也没有介绍张学良时期哪样认真和激情。就是说解放后近70年,还不如张学良挂名当校长那几年丰富多彩。
25年与70年,从时间空间讲,相互差距很大。东北大学校史馆,把自己的历史严重的本末倒置了,而且很较严重,做的有些过分。东北大学这70年,从规模、贡献,与前25年绝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东北大学校史馆就轻易地自己把自己给否定了?
正确的看东北大学,应该是这样:不论以什么名称或形式存在,他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物,而且存在了70年,还在继续。中国工业的摇篮在东北,中国工业的最初的基地在东北、在辽宁,中国工业的重镇在沈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方工业发展的孵化器在东北、在辽宁、在沈阳。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东北大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东北大学都提供了有效的及时的智力、知识和技术支持,解放后东北工业、中国工业的发展,都与东北大学相联系。
二、张作霖与张学良
东北大学,是大军阀张作霖1923年决定建立,建校的初衷是为了更有效的统治东北,这可以从张作霖的“武有东北军,文有东北大学”,可以窥探其用意所在。
据说张作霖投资160万大洋建东北大学,并高薪聘请教授办学。梁思成、林徽因就是高薪聘请到东北大学(1928年),而且东北大学开出的薪水比北大、清华、南开要高的多。应该说张作霖对东北大学的建立起了决定性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开创性,在当时在东北找不到第二个人。
张学良在东北大学的作用,充其量是子承父业,起了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其父亲所不同的是张学良兼职东北大学校长,用现在的话说是个挂名校长,不过张学良对东北大学的投资不菲。在张作霖被小日本炸死后,九一八(1931年)后,东北大学内迁,并四移其地(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东北军西撤到了大西北。东北大学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张学良支持下,保留了东北大学的火种,这是张学良最有意义的贡献。
东北大学校史馆,从头到尾连篇累牍、不厌其烦的介绍张学良,甚至从当兼职校长,到西安事变(1936.12.12日),再到夏威夷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张学良对东北大学的贡献,莫过于子承父业,而不是发展。张作霖对东北大学的贡献绝对是开创性的,可校史馆对张作霖轻轻的几笔带过,没有评价。明显有贬低张作霖 ,褒奖张学良之嫌,这就不实事求是了。作为一个大学的校史馆,应该实事求是客观的态度对历史和历史人物,才符合“知行合一”的精神。
三、老校徽与新校徽
东北大学建校90多年历史中,其校徽发生了多次改变。但是,有影响的校徽是林徽因教授设计的老校徽,和后来在林徽因教授设计校徽的基础上改版的新校徽。


这是林徽因教授建校初期设计的校徽。用看图说话,该校徽内涵丰富,文化味十足,历史感、地域性、警示性都恰到好处。顶端是阴阳八卦里的正卦;地理标识从两个方面表现,一是篆体“东北大学”,另一个下端的“白山黑水”,从文字到图示均体现的尤为突出;中间是“知行合一”,反映的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更为重要的使在“白山黑水”图两旁,左边是黑熊,表示俄罗斯,右边恶狼,表示小日本,张牙舞爪,均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该图也表示东北大学有着地御外辱,保卫、建设东北的神圣责任。这种校徽设计在中国绝对是独一无二,应该是佳作,而且是难得的佳作。但是,东北大学不知为什么给放弃了?
新校徽虽然是在林徽因教授老校徽基础上修改。但是,完全变了味,颠覆了原创作者的本意。我认为弄成了四不像。

新校校徽最大的特点,是比较简单明了。“白山黑水”借用了老校徽,其图形的线条变古板了,就像是木刻;“东北大学”换成了张学良晚年的题词;增加了“1923”和东北大学英文名称,且占去了五分之三圈。
新校徽看上去,与中国其它大学都一样,千篇一律,没有特点,更没有特色,而且都喜欢加上英文名称,从来没有看到美国、英国大学加中文名称。林徽因教授设计的东北大学老校徽,就没有英文名称,这绝对不是疏忽,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一般都有一股气,这就是骨气,而且不那么特别媚外,没有那种“中国不如外国,现在不如过去”的公知行为。
林徽因教授精美绝伦的校徽,最大的贡献不在于设计了一个校徽,而且在校徽上提出了校训,即“知行合一”。日本人非常崇拜“知行合一”,遵循“知行合一”理念日本,则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据说东北大学要修改校训、如果在“知行合一”后面加什么词?都是狗尾续貂。
东北大学,如果还是沉醉在张学良时期,可能就进步不了,如果还是津津乐道张学良的历史,怎么也赶上中国其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