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历史旅游文化杂谈 |
【随笔】中国工程院《中国炼油和煤化工重大战略研究咨询项目》课题组,2016.10.18日,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天业集团调研。王基铭院士代队。参加有中国工程院、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神华集团和大唐集团专家学者等。
石河子曾是新疆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也是农八师所在地,现在称之为第八师。第八师的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26师,原为陶峙岳上将的起义部队。石河子以你场为依托,工业为主导,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为一体化的军垦城市,被誉为“戈壁明珠”和“人间天堂”的美誉。
石河子曾在乾隆年间就有少量屯垦,不过不是军垦,而是组织边民开荒种地。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后,解放军26师进住,在一片荒原戈壁上,白手起家,展开了大规模开荒种地,建设工业设施。现在石河子城市面积466平方公里,人口约7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0万,18个团场,耕地300万亩,有热电、化工、纺织、农业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2015年生产总值415亿元。石河子是全国著名的军垦城市、文明城市、旅游城市,被联合国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宜居城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4个师,178个团场,最初十万多解放军转业官兵,耕地1200万亩,分布在新疆三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的“风头、水尾”之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收起战斗武器,拿起生产武器”(1952.2.2),在亘古荒原上开荒种地,以凿空拓荒的大无畏精神,以令人吃惊的生存极限状态和极其原始简陋的的生产手段,用以个个鲜活的生命之驱,发展工农业,唤醒了千里荒野、万里戈壁,开辟了“屯垦戌边”的伟业,书写了“屯垦戌边”的伟大历史,这中间鼻祖式的开拓者杰出代表,非王震、陶峙岳、王恩茂、张仲瀚将军莫属,非十万解放军官兵莫属,非兵团后代人莫属,她们是中国“屯垦戌边”历史上最可爱的人,也是中国社会最值得记忆和尊敬的人。
石河子城市建设极具特色和特点。城市最大特色是“整体划一,功能齐全,一街一景,一街一树”。尤其是街头、公园、公共建筑门前的雕塑,留存了最初“屯垦戌边”的历史记忆,延续了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生命。既是目前的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延续了最早的城市规划设计,而最早主持石河子城市规划设计的是燕京大学毕业投笔从戎的兵团副政委张仲瀚中将。驱车进入城区使人感觉进入树林之中。据侯国俊常务副市长(师长)介绍,绿化面积达43.2%。为此,国家授予“森林城市”。城市最大特点是“军人选址,军人建设,军人管理”,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
石河子农业发达且先进。兵团农业全部实现了现代化和机械化。尤其是农业滴灌技术令人吃惊的进步,而且是与 “种植、地膜铺设、滴灌设施铺设” 一次完成。棉花采摘、西红柿采摘全部机械化。所有滴灌设施,棉花采摘、西红柿采摘设施,均为石河子企业生产制造,特别是滴灌设施国产化后,制造成本极低。滴灌(毛管)成本每亩100元,以色列每亩成本则是1200元。机械采摘棉花每亩成本180元,大大低于人工采摘(每斤棉花人工采摘成本2元)成本。这种农业生产成本的绝对比较优势,使兵团农业生产持续盈利,并且是走向市场、走向现代农业的最大的比较优势。
滴灌技术的规模应用,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小麦亩产600公斤,棉花450公斤,旱地水稻亩产836公斤。滴灌面积、棉花机械化采摘率达90%以上,这在全国绝无仅有。过去河南农民赴新疆采摘棉花在兵团已经成为历史。遗憾的是农业大水漫灌的落后模式在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还在继续。尤其首创的旱地滴灌种植水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更重要的是耕种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原创性重大技术进步,不亚于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技术。
石河子工业极具特色。新疆的现代工业的源头是新疆建设兵团,而建设兵团的源头则是石河子第八师,而第八师工业的佼佼者则是天业集团。天业集团无疑第八师工业、乃至新疆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天业集团发明的旱地滴灌水稻种植技术,是对中国北方旱地农业最为杰出的伟大贡献。作为一个企业能做出如此伟大的贡献,应该说为亿万农民带来了福音。滴灌节水技术,从制造国产化(具备600万亩生产能力),到成功走向世界15个国家,使以色列滴灌技术产品退出了中国市场,国内外累计推广应用6000万亩,仅凭这一项就值得尊敬,值得赞扬。
天业集团,顾名思义,立足“天山脚下创伟业”,看来是做到了。天业集团连续五年进入500强,在全国“500强”排名为454位。在石河子市有如此强悍、强大的企业集团,实在是了不起,而天业集团董事长宋晓玲,出人意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兵团战士,其人温文尔雅,不慌不忙,谈吐自如,干脆利索,业务熟悉,头脑清醒,犹如 “屯垦戌边” 的、企业家式的花木兰,之前是该集团总经理。
天业集团化工产业很先进。拥有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而且基本做到循环经济所要求目标,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煤炭、发电、电石、聚氯乙烯、电石渣水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干法乙炔配套电石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应该说是重大贡献,在全世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最终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但核心仍是个机会成本问题是否具备比较优势。
石河子教育独树一帜。石河子有大专院校14所,科研机构18个,其中最著名的是石河子大学,属于国家211大学之一,面向全国招生,在校学生2万多,特别是农业学院、医学院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留在了建设兵团或新疆。天业集团大部分技术人员来自石河子大学,这和东北人员流失严重形成鲜明对比。
石河子社会稳定。据侯市长介绍,“凡是兵团所在地,社会都很稳定,没有发生过恐怖事件”。兵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真正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毛主席在新疆 “屯垦戌边” 的伟大设计,越来越体现了伟人的高瞻远瞩。王震将军的 “屯垦戍边” 的伟大功业,同样光照日月。1975年撤掉新疆建设兵团,历史验证是“战略的下下之策。1981年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践再一次证明是“战略上的明智选择”。
近代新疆有两个人不可忘记,一个是清朝晚期的左宗棠,70岁高龄抬着棺材,从老毛子走狗手中收复了新疆,才有新疆这快土地。另一个人就是王震将军,独步进入新疆,实现和平解放,并主动请缨,“屯垦戌边”,建设新疆。这两个人对中华民族版图的贡献,不亚于东西汉杰出的天才将领霍去病、张骞、陈汤、甘延寿、窦宪,班超,以及常惠、解忧公主贡献,不亚于唐朝杰出统帅高仙芝将军的贡献。
从石河子看新疆,新疆人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许多年前,我曾给王乐泉建议,不能再宣传“雪线上升了,塔里木河干枯了,恐怖分子造反了”,留给内地人的感觉是新疆生态退化之地,恐怖之地。实际完全不是这样,而是美好的、有着极大发展前景的新疆。
石河子兵团“屯垦精神”,我理解体现了中国道路,体现了中国建国之道。值得人们深深的尊敬和学习并发扬。
屯垦戌边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