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炼在崛起

(2016-08-29 16:45:20)


地炼在崛起

 

      

【随笔】中国工程院《中国炼油与煤化工战略研究》课题组,先后调研了上海、浙江、湖南、辽宁、甘肃、陕西、内蒙等炼油与煤化工及油气销售企业,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地方炼油企业在崛起”。这些企业被外媒贬之为“茶壶炼油厂”,实际远远不是所说的是“茶壶炼油厂”(技术水平相当高),而且惊呼将“改变中国炼油化工格局”,“冲击日本等国炼油企业”,"亚洲的石油产品行情出现恶化"等。

     

 中国地方炼油化工企业(包括地方国资、私人、合资、股份制等),简称"地炼"。地炼崛起原因错综复杂。但是,基本的原因是清楚的、崛起的轨迹也是清楚的,其发展前景是可预测、可预期的。一句话,地炼崛起是国家经济制度的产物,激活地炼是国家政策扶持的结果,需要记住的是:目前“中国炼油产能已经过剩”。下面以随笔的形式讨论“地炼在崛起”问题。主要认识源于中国工程院王基铭院士团队,即《中国炼油与煤化工协调发展》课题组调研体会,仅供参考。

       

一是地练崛起是必然趋势。在山东、陕西、辽宁、浙江、山西等省,地炼企业已经初具规模,绝对不是人们想象的或文学化了的所谓“茶壶”企业,大到规划2000万吨的炼化企业,中到加工能力700万吨,小到50万吨左右“茶壶”企业。2015年,全国地炼加工能力1.6125亿吨,高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年炼油加工能力,而且不要低估地炼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些装置是非常先进的,如大连恒力石化、山东富海、恒源、天弘、海科、岚桥、齐成、汇丰等,河北鑫海,宁夏宝塔,辽宁宝来盘锦北燃等。他们依据灵活的机制,可以随意在中国找到廉价的上乘的技术拔尖的人才。地炼企业特点是可以瞬间发生巨变,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是地炼企业崛起的中央政府作用。2015年6月中央政府允许地方独立炼油企业进口原油,并发放执照、即分配原油进口配额,也就是说获得了原油进口权。12月又向地方炼油企业发放出口许可证。这是中央政府重大炼油化工产业政策的调整,其意图昭然若揭,就是要冲击所谓相对“效率低下”的国有炼化企业(这个帽子是西方人硬给中国国有炼化企业戴的)。仅2016.5月山东27家所谓的“茶壶”炼化企业,日均从青岛港进口原油120万桶,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15%,使中国原油进口量激增,促使6月份国际油价首次突破每桶50美元。外国舆论惊呼,这一政策将改变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拥有的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中国国有炼化产业格局,直接影响国有炼油企业的生存。

      

三是地炼企业崛起的先天“比较优势”。现在的大连石化、上海石化等企业,均执行的是国五标准,而市场上是普柴、国四、国五标准均同时存在,且存在市场空间,地炼化企业利用监管的缺失,不执行国五汽油标准,继续销售国四、普柴、甚至没有标准,是地炼企业机会成本很低,给严格执行国五标准的国有炼化企业造成竞争上的压力。相对国有炼化企业,地炼就形成了绝对的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加之国有炼化企业优质不优价,在某些区域市场上失去销售份额。据辽宁石化和销售企业反映,这种情况在辽宁、山东等省普遍存在,而且迅速蔓延到河北、山西、陕北、内蒙河套、宁夏等地。

      

四是地炼企业崛起的地方政府作用。从税赋讲,国有炼化企业与地方炼化企业有很大区别。国有炼化企业按税收的留存比率,留存在企业所在地的税收不到四分之一,省一级留存大概也如此,大部分上缴中央财政。而地方炼化企业税费全部留在企业所在地。实际地方炼化企业留存地方政府税费,要比国有炼化企业多得多。这样就形成了地方政府对国有炼化企业的税收歧视,反过来地方政府对地方炼化企业就存在动力上的热情和支持。浙江舟山群岛2000万吨炼化企业建设的前期工作,地方政府给予的足够支持和热情,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五是地炼企业的崛起带给国有炼化企业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国有炼化企业往往是埋怨、报怨,老是在提出问题,等待解决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和具体措施,相对于地方炼油企业显得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国有炼化企业必须下大功夫练内功,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改变仅重视汽煤柴燃料的传统,转变为既做燃料,也要把石油做成材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切切实实提升炼化企业的竞争力,形成绝对的比较优势,才是国有炼油与化工企业的根本出路。

      六是地炼企业的崛起必然造成炼油产业过剩。现在中国市场油气消费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炼油能力大于加工能力已是定局。2010年,全国原油加工能力5.84亿吨,实际原油加工量4.23亿吨,炼油负荷率72.4%;汽煤柴成品油消费量2.46亿吨,成品油产量2.53亿吨。这一时期原油加工能力已经过剩,只是成品油消费量和生产量基本平衡。到2015年,全国原油加工能力7.48亿吨,实际原油加工量5.22亿吨,炼油负荷率69.8%,加工能力高出加工量2亿多吨,造成炼油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2015年,汽煤柴生产量3.38亿吨,消费量3.15亿吨,基本平衡。具体讲,汽油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是也不会太大,柴油消费量在下降,航空煤油、润滑油还有增长空间。汽柴油市场基本饱和。实际炼化产业已经出现过剩,随着地方炼化企业快速成长、过剩必然加大,又可能出现和钢铁产业一样的过剩、这不是杞人忧,已经不争的事实。(注:成品油消费量为表观消费量,即国内产量➕进口量—出口量)

       七是地炼企业的崛起导致炼化产品走出去已成规模。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6.5.30日报道,“从去年七月开始,为了刺激中国石油市场竞争,中央政府开始向“茶壶”发放执照,分配原油进口配额,发放出口许可证。许多这类公司现在破天荒地也可以对外输出精炼产品。分析师认为,这可能改变亚洲汽油、柴油市场的格局。”《日本经济新闻》网站2016.8月12日报道,2015年下半年后中国向亚洲出口的石油产品急剧增加。2015年6月中国石油产品出口量达422万吨(半年),创历史新高。2016年1至6月中国的的总出口量为2147万吨,同比大幅增长。石油产品价格减去材料价格所得利润方面,2015年上半年轻油的平均利润在每桶14美元以上,如今缩水了约一半,每桶只有8美元左右。“如果利润降至每桶5美元左右,包括轻油在内的石油产品出口情况将变得愈发严峻”。加之,“中国对外出口的石油产品品质逐渐达到与(世界最高品质的)日本相同的水平。”“中国出口的石油产品对亚洲行情影响巨大。

        依据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单体人比集体获得利益的动机和动力大得多。地方炼油企业就有这种天然的动机和动力,而且获得利益的意志力惊人。在地方炼油企业与国有炼油企业博弈中,国有炼油化工企业将输在机会成本上和内部企业机制和管理上,有可能胜局将在地方炼油企业一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