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贡献

沈括的贡献
《梦溪笔谈》被公认的成书时间为1086—1093年,也就是说是在北宋王朝宋哲宗时期,这一时期是沈括基本结束了宋王朝因“永乐之战”失败后被监控局面(监视居住达七个年头),加之沈括接近人生的晚年,政治抱负基本无望了,有时间潜心研究学问,对其一生科学研究积累的成果和认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并著书立说。
沈括科学研究的基本动力,一是沈括一生对科学研究非常好奇,热心科学研究,且兴趣广泛;二是北宋王朝比较好的科研环境和气氛,以及比较宽松的社会氛围;三是沈括人生中后期基本失去朋友,长时期被排挤,比较孤立;四是家庭主妇(夫人)是一位悍妇,经常当着孩子打骂沈括,基本没有爱情和家庭温馨可言。前两条是正向动力;后两条则是反向动力。这四个方面的“正反动力”促成了沈括科学研究的成功。
《梦溪笔谈》中对石油的记载是:“
一般讲“发现”属于科学的范畴,也就是说在约1000前,沈括在陕北任公职时就“发现”了石油。时间过了约900年后,1907年清政府出资,才在陕北延长钻探成功了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又过了70多年,1981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在陕北发现并成功开发了著名的亿吨级的安塞油田。目前,鄂尔多斯盆地油气产量接近8000万吨当量。也就是说,约1000年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陕北“发现”的石油,就是今天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目前,鄂尔多斯盆地油气产量接近8000万吨当量。
《梦溪笔谈》中记载有: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至今,约1000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用的“石油”一词,就是沈括命名“石油”的这一词。当时,沈括不但命名了“石油”一词,而且,还指出与“旧说‘高奴县出脂水’”的区别。意味着用新的“石油”一词,否定并取代了旧的命名,如“石漆、石膏、石脂、石脂水、火油、猛火油、肥、可燃水”等词。
然,沈括“石油”一词的命名,比“脂水”等其它一词,要科学的多、准确的多,也被其他命名更为接石油的固有特性。科学讲“发现”,科学家讲“精准”,沈括不愧为是伟大的古代科学家,就凭“命名石油”一词就足够了。沈括,毫不夸张地说是世界第一次准确科学命名“石油”的第一人。
从此,“石油”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一词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近代没有那个名词比“石油”一词被人们青睐和恐惧,没有那个名词有“石油”一词有如此高的政治和战略属性,决定二战胜负,以及二战后的多次战争、政治和外交均是围绕“石油”而进行的,可见“石油”的重要性。
《梦溪笔谈》中记载:“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沈括明确定义石油为“液体”,所谓“高奴脂水”、“延川石液”,就是说承认和定性为石油是流动的液体,颜色“黑如墨漆”,生于“砂石之中”。
该段文字科学的指出了石油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为“液体”,二是颜色为“黑色”,三是“生于岩石之中”,四是“可燃”。把这四个基本特征合并为一句话,就是“生于岩石之中黑色的可燃的流动的液体”。当时的沈括不可能组成完整的定义表述,也不可能提出石油化学分子式。但是,沈括揭示了符合石油定义的四个基本物理特征。现在,有关石油的定义更为精准,但不同的学者也有区别。但作为当时的沈括,能把石油定义到如此程度,虽然是物理描述,已经是相当超前和科学了,不能不令人更加敬佩。
《梦溪笔谈》中说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这些超前的不凡的伟大预言,均被近代和现代石油科学的不断证实。尤其是“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生于地中无穷”的科学预言,更是证实了沈括先生约1000年前的科学判断。此预言是大胆的也是伟大的,没有深入的研究,不可能有如此科学大胆的判断和预言。随着常规石油的开发,特别是非常规石油的开发,这种超前的预言在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人,更证实了沈括先生预言的正确。虽然,在沈括之前的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的《汉书》也记载了“石油”,比沈括记载又早了约1000年左右,但仅仅是个记载,而没有做出详细的论述,只是说那里有此东西,更没有对其做出什么预言,也是了不起的,是世界有文字记载最早提到石油。
2、预言石油终将替代柴薪
3、预言石油将会造成环境污染
《梦溪笔谈》中说:“盖知石烟之利”,“不知石烟之害”。用现在的话只知道石油之利,不知道石油之害。“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翻译成现代话,
沈括其人的另一面。沈括先生做为科学家是名符其实的。但从政、从军、做官、做人大大的失败。王安石与沈括家是世交,沈括父亲去世后墓志铭是王安石撰写,沈括参与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推荐,当王安石变法被宋神宗贬后,沈括急于和王安石划清界限,很快写万言书批驳其恩师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宋神宗看后并没有重用沈括,相反却免了沈括的一切职务。沈括还有一件事做的不地道,他和苏轼是朋友、求其诗作,拿到后挑出几处诗句,把苏轼告到皇帝哪里,说苏轼诗句有反对皇帝的意思,宋神宗还算明白,没有追究苏轼,但也没有重用沈括。当王安石二次启用后,认为沈括是小人,此人不能用。沈括在当时人品一落千丈,被人不齿,引起众怒,死后没有人撰写墓志铭,也没有人给其立个墓碑。沈先生做为科学家是“全才”、“通才”,做出了永垂不朽的贡献,应受到尊重,不因沈括先生人品的某些瑕疵,而贬低沈括先生的科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