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放弃自己的概念

(2012-12-14 09:34:04)
标签:

概念

软实力

低渗透

气田

自信

 

不要放弃自己的概念

                               ——坚持“低渗透”概念,是自信的表现!

 

我还是很留恋“低渗透”这种提法。或许“低渗透”这个概念,这种提法会慢慢地被“致密”一词取代,可能会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低渗透”概念的历史地位谁也置换不了。实际上,中国人很早就把“难动用资源”叫做“低渗透”资源,或“低渗透”储量。“低渗透”发源地是鄂尔多斯盆地,说确切一点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延长统”油层,其储层的表现特征是“三低”,即“低渗透、低压、低产”,有时也叫“四低”,即“低渗透、低孔隙、低压、低丰度”。在专业或行业领域,“低渗透”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K(渗透率)的问题了,已经成为一个更为宽泛、更为广义的概念,实际已经演变成“非常规难开采油气资源”的一个代名词了。“低渗透”也代表着一段历史。

低渗透,是我们中国人的提法,是中国人定义的概念。《中国石油大百科全书》等文献,依据严格的标准,还把“低渗透”划分得很细,分为“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可以说这种划分比较准确和科学。而“致密油气”是美国人的概念,美国人把“页岩气、页岩油”的概念定义的比较准确。但是,“致密油气”我不认为他们定义的准确。“低渗透”是个主语,不是个谓语,语法上也讲的通,而“致密”充其量在语法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形容词。

“低渗透”是中国人的概念,“低渗透”已与中国的老百姓、与中国的勘探家、开发家风风雨雨经历几十年了,已经家喻户晓。中国各种资料、文献中应用的都是“低渗透”。“低渗透”和大家已经有了感情。很随意地把“低渗透”置换为“致密”一词,会在概念上产生许多的混乱,造成中国石油技术名词无形资产的损失。例如南朝鲜、北朝鲜这个民族,把用了1000多年的汉语,改成了不伦不类的朝鲜语、韩国语。朝鲜语最大的洋相和缺陷,就是光有“音”,而没有诠释的“词义”,随便找个朝鲜词看看,光有“音”的概念,没有“词义”的概念。不像汉字,随便那个字,都是一篇文章,许多字虽然“音”同,但“词义”是不同的。所以说,“低渗透”这个中国人自己创造名词一旦被取代,我们所有的文献资料就和历史割裂开了,就断档了,损失也太大了。

如今是个抢占概念的社会,抢占概念的时代。概念代表软实力,概念代表话语权。世界四个新兴国家,即“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外国专家弄出了个词,BRIC,代表“金砖四国”,这个概念很快“植入”到人们的视野,四国的名称就被占用了,并迅速传遍全球。而提出这一概念的并不是所谓的“金砖四国”的专家。在抢占概念方面,西方比中国强,民企比国企强。比如说过去我们叫“三高油气田”,即“高温、高压、高含硫”气田,这个概念定义多好,特别是“高含硫气田”,提的很准确,也很直接。结果某个国外公司来做了的一次报告,把这种气田叫做“酸性气田”,我们中国人善于学习,很快就“拿来”了,而且“很积极”的改为“酸性气田”。实际上他们很轻易的把代表我们的“高含硫气田”的名词,轻而易举的被取代了,被置换了,我们还不知道。他们把我们的一个概念被“偷偷”的给置换过去了,用“酸性气田”置换了“高含硫气田”,或许是有意,或许是无意,但表现的极其聪明。所以说“低渗透”一词,看来马上要被“致密”一词取代了,而且是中国知识分子帮助他们置换的。好在四川人还在坚持“高含硫气田”一词,而长期搞低渗透的人没有坚持“低渗透”一词,遗憾啊!也很悲哀!

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在疾呼,即“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权”问题,在“走出去”的时代,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就等于没有参与权,最多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充当一个小弟弟的角色,无形中也失去了自己的利益。一个小小的挪威用所谓的“和平奖”给中国人制造了多少麻烦,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有话语权。我们对“低渗透”一词是很有感情的,不管有些专家同意不同意,提法它准不准,至少“低渗透”是中国人的概念,是中国人的贡献,有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中国石油的特色,不能轻易放弃。

像中国石油这样的帝国式的寡头企业,就得要有自己的概念和自己的提法。为什么说中国石油是“帝国式”的?因为她最强大,在世界石油行业圈内有影响;为什么说它是“寡头”?因为她是行业名副其实的“油老大”。这样的企业就得坚持自己创造的概念。有自己的概念,是一种地位、一种势力。相反,没有自己的概念,再大也是侏儒。如果把自己的概念和标准不坚持,不弄一套自己的东西,光跟着那个别人走,既不是办法,更是糊涂。尤其是那些搞了一辈子“低渗透”的人,放弃“低渗透”,而赶时髦换成“致密”,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保护、珍惜中国石油自己的概念,是中国石油人的责任,我们要有自信。“十八大”给人的是“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发展自信”,就是样子。中国石油也要有自己的自信,坚持自己的概念,坚定的用自己的概念,是一条明智的选择。

   让他们(外国人)看中国文献的时候把“低渗透”翻译成“致密”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