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模糊概念

(2009-04-08 11:53:00)
标签:

经济

隶属函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

模糊概念

论域

中国

文化

社会

杂谈

生产

 

模糊概念

                      ---比如,男人要多高才算“高个子”。 

     

      

      模糊,意即不清楚、不分明。

   崔珏《道林寺》诗:“潭州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汪元量《扬州》诗:“重到扬州十余载,画桥雨过月模糊,”这里的“青模糊、”“月模糊”,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青山、月亮,但就是模模糊糊,分不清楚,看不分明。

   模糊数学是一门崭新的数学学科。模糊理论是研究模糊现象的数学理论。它始创于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论教授L.A.Zader(查德)开创性论文《模糊集合》,首先引入“隶属函数”这个概念,用来说明事物的模糊性。它的产生不仅拓广了经典数学的数学基础,而且是电子计数机科学向人们的自然机理方面发展的重大突破。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现实世界中许多问题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不分明的,甚至是很模糊的。如“高个子的男人”,多高才算高个子,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人们为了实现其既定的目的,需要研究这些不清晰的、不分明的模糊问题,使其清晰化、分明化,以获得有用的结果,本文就是想探讨这一问题。

   一、现象模糊。比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素质,加强企业管理,改善职工生活,都是带有模糊性的目标,因为很难确定一个定量化的标准,或者说不可能找到一个精确的、确定的界限。另外,随着企业管理科学研究的深化,管理的对象日趋复杂,对复杂事物的研究,在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的大系统中,其精确性与可行性之间存在矛盾,复杂性与精确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以致人们总结出“不相容原理”。即当一个系统(企业)的复杂性超过一定的阀值时,复杂性与精确性将互相排斥。这种现象在企业管理中尤为明显。如企业管理状况、经营效果状况、人员素质状况、内外部条件以及组织程度之类的“量”的定性,本质上不能像“物理量”那样实地测量,因此,把模糊数学引入企业管理,解释企业管理中广泛存在的模糊现象,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隶属函数是描述企业模糊性的关键。若把企业管理的对象称为论域,每个论域包含若干元素,则隶属函数表示论域到[0,1]的映射,一般用Ua表示。设A是某一带有模糊性质的事物,函数Ua在论域中某个元素X处的值,就表示X属于A的程度,即隶属程度。如评价一个企业经营效果水平,以A表示“企业经营效果好”,显然A是一模糊事物。若企业既定的盈利水平为P,隶属函数在P处的值就表示此种盈利水平属于企业“经营效果好”的程度。若有Ua(P1)、Ua(P2),则可以说P1的盈利水平比P2的盈利水平更接近于企业“经营效果好”。这样用模糊数学简便性的理论解释企业大量存在的模糊现象,就具有它的科学性和实际性。

   二、概念模糊。企业的含义,即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等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单从企业的一般性解释,这个含义是准确的。如果从中国工业企业的特殊性解释,企业这个含义就不清晰或者说不准确,带有很大的模糊性。为什么?企业含义规定的范围绝对没有包括“企业的社会”部分,企业除了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外,还承担一部分社会公益职能,即现代企业相当一部分活动是从事社会活动。这个社会活动既在企业外部,但更大成分在企业内部。权威的专家和“辞海”的修订者定性企业含义时绝对没有考虑企业社会功能这一特殊形式。可以说,中国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企业”二字的含义是模糊不清晰的,也是不准确的。这就给人们提出:一是要商榷中国工业企业的含义;二是要研究企业承担社会职能的这一特殊现象;三是要根据企业含义的模糊性,不能单独地只管企业的“企业部分”,而是要对企业和企业“社会部分”都要实行全方位的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的整体综合效益。

   三、内容模糊。几乎所有企业管理学家在论述企业管理内容时,都大谈企业管理的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企业的组织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以及质量,科技等管理,就是唯独不谈企业社会组织的管理(很大的一部分)。我认为,应该考虑企业的双重职能,即企业职能;社会职能。企业领导的双重身份——作为企业领导身份和作为企业代管理的“社会长官”身份;企业的双重方向——科学技术和感情投资;企业的双重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外部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社会效益)等,所以,可以说,企业管理的内容是模糊的。因此,我们就不能完全用管理企业的那一套方式管理中国式的企业,更不能用管理企业的方式管理企业的社会部分,也不能用政府管社会的方式管理企业的工业部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办法是,把企业管理方式和政府管理社会方式二者结合起来,寻找一种对企业能够有效管理的方式。这就是中国企业应选择的管理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企业领导既要学会管企业,又要学会管理“国家”二者兼之,才是上策。

   四、效果模糊。衡量工业企业的最终效果,一般主要是两个指标,即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和上交给国家的税利,统称为企业效益。可是,人们没有想到,企业在上缴利税前,已经承担了企业的社会部分,从资金上已经超前支出。所以,上交给国家利税应是部分利税,不能算做全部利税,以此推断,企业效益不反映企业付出的而实际发生的效益。因而是不清晰的、模糊的。另一种情况是企业在统计全员劳动生产率时,笼统的包括了企业社会部分的八大系统在内的人数作为基数,计算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这又是一个模糊概念。实际上统计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准确的人数基数,应该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直接参与人员。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不反映企业实际人均产值和利税,而我国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高,除了不清晰的模糊性外,基本概念都是有问题的。总而言之,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往往要比上报的高,但是,这个实际状况始终没有被人们接受,具体讲没有被权威的统计部门接受。

   五、比例模糊。根据朴素的数学概念,划分企业的两大组成部分,即企业工业部分、企业社会部分,其中假设的数学模式为“四、六”开,就是说企业的工业部分占60%,企业的社会部分占40%。划分依据和原则:一是分别用于管理投入的力量;而是人员、使用资金(消费方面)所占的比例;三是各自在企业的影响力和作用发挥程度;四是各自工作的辐射面等。这里也不能作出准确的定量,而只是做出模糊的假设量。这就提醒我们企业领导,在施展企业领导行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全部,不能只考虑部分。在制定企业政策时依据“四、六”开做出相应的决定,而不能只顾及一方而忽视一方,二者同步考虑比单项考虑要好。既要注重工业部分,又要注重企业社会部分。总体上要讲全控,具体上要注意平衡。二者结合,对企业才有利。

   上诉讨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中国工业企业从他的性质到管理内容方法,许多地方是个不清晰的模糊概念,并不是说模糊概念不好,而是说把企业众多的抽象性造成的模糊性,如何根据具体的问题建立确定的隶属函数,为不能精确实现各种定量的企业管理在实践上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新的想维。使这些模糊概念,经过近一步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变得相对清晰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