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今昔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盖头揭开,悉数亮相,今昔对比,一显延安真容。
昔日之延安,且不说革命年代的许多故事,就凭宝塔山、延河水、南泥湾、枣园、民歌、信天游、陕北道情、秧歌、腰鼓等,足以令人神往。
毛主席让延安人民翻了身。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等原因,延安人民的生活一直很苦。当时,最能反映这一现实的是延安沿路、沿村镇户外的标语口号。不用调查研究,就足以说明问题,就可以判断延安人民社会经济生活到底如何。如:“治穷先治愚”、“扫除文盲”、“提高识字率”、“反对封建迷信”、“禁赌禁毒”、“反对嫖娼”、“防止性病”、“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提倡一胎,反对二胎,杜绝三胎”、“确保妇女上环率”、“开展新一轮专项斗争”、“打黑除恶”、“打击偷盗石油器材”、“严禁乱开乱采”、“严禁毁林开荒”、“严禁放火烧山”、“加吃碘盐”、“防止地方病”、“大小便如厕”、“若要富先修路”、“尽快解决温饱问题”等等。这些标语口号如实的描写了延安人民当时的情况。纯朴的延安人民不知何时形成这一习惯,喜欢在户外写标语口号,而且毫不客气的暴露自己的真实情况,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公布于众。一位南方商人曾很不理解的对我说,一方面招商引资,另一方面标语口号又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这些标语口号成了延安人民的符号,使革命年代红色的符号大大逊色,感到不太理解。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而今,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俨然一派现代化的景象。过去敢于暴露自己阴暗面的标语已不太多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标准的高速公路横穿南北,新火车站,飞机场,城市高楼林立,街道整洁,特别是新城百米大道,更能体现延安城市建设水平.老百姓穿着入时,特别女孩子打扮更加时髦,咖啡厅、酒吧、舞厅比比皆是,夜晚商店橱窗灯火通明、街道的霓虹灯流光溢彩,是今日延安的特色。红色旅游、追求绿色GDP是延安经济科学发展的新亮点。从飞机上俯瞰,延安的一座座山头变绿,据说林草覆盖率已达百分之42.9,这个成绩实在来之不易,令人激动,因归功于朱总理退耕还林的英明决策和延安人民的辛苦努力。目前,温饱看来已经没有问题,农村全部实现了合作医疗,全部实现了农村低保,而且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中小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给“村官”发工资,实现农民“零负担”。去年,延安GDP达到453亿元,财政收入148亿元,人均财力全省第一。这期间我的好朋友延安市长张社年,书记王侠主持工作,看来做了不少有益于延安人民的事情。
延安的确发生了变化。本人在延安工作多年,经历了延安方方面面的变化过程,最大的企盼是延安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现在看来希望很大。
(2007年5月12日到延安,第二天离开,
纯属有感而发,对延安不敬之处,请谅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