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领悟 |
上初中时,我是个相当叛逆的孩子。
清楚记得那会儿物理老师有个癖好,上课一定要求同学们带练习册。谁没有带,就回家去取。每天上课前,都会问:谁没有带练习册?站起来!我常常把练习册藏在宽大外套里,默默站起来,在老师“出去”的呵斥声中走出教室。
那时候的物理课,简直是一场狂欢。那时候,外面的世界无限宽广。天分外蓝,草分外绿,我们垫着练习册坐在地上,聊天打闹,过着很欢乐的时光。我认为搞清楚倒霉的物理公式没有任何意义,我更想知道我到底是谁,为什么我会在这里?一直磨蹭到快下课,才出现在教室门口,装乖说:老师,我取回来了。
这样,成绩不会好;成绩不会好,自然不会讨爸妈欢心。
记得有个周末一直玩到傍晚才回家,依然兴致勃勃,只顾说今天去哪里玩了,都没看到我爸脸色不对。他一把把我提溜到阳台上,说:你看!
我问,看什么?他说自己看!就把我晾在那里很久……
我莫名其妙,嘟囔了几句。他走过来指着对面一个小小的窗口给我看,气得语无伦次,大意是说对面也是一学生。人家一早起来八点就坐在书桌旁,已经坐了一天了!你为什么出去玩一整天?
我也生气了,人家坐一天关我毛事啊!
然后,后果很严重。我妈也参战了。当天晚上,我没有饭吃。
大概每个家长都是这样,总是喜欢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家的比。我爸单位有个叔叔的孩子在隔壁班,那会儿学习特好。每天他碰见我爸,都要大老远喊住,吹嘘他孩子阶段测验又是全班第一,问我考得怎么样。能怎么样啊!我那会儿学习太差,都不好意思往家拿考卷。他这么一穿帮,回家又是一通批斗……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阴影。从小就恨人说:别人都怎样怎样,你为什么不能怎样怎样?
一方面是恨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另一方面,与别人不一样的同时,自己是心虚的。一有人这么说,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又做错了?是不是自己又不够好了?为什么总是不能让别人,让自己满意?
每个人心里都有两种声音:内在的严厉父母和内在的反抗小孩。一方面,叛逆小孩教唆你不负责任自由自在,不断挑战权威,不断放纵自己;另一方面,严厉父母不断批评你,指责你,告诉你你又错了!你永远都没有别人好。
在学习自我观察的过程中,如果有情绪的波动,会试图冷静下来(虽然很难),努力看看到底是什么惹到了自己?触碰了怎样的旧伤疤。
然后,会逐渐滋养出一个公正的有爱成人的声音。一开始,是L无意之中充当了这个角色。遇到各种问题,他会尝试分析,帮助我。后来,发现自己内心也会发出有爱成人的声音。他有几个特质,首先,他不批判你;其次,他不会制造二元对立,例如赞成你的作为或不赞同你的想法。他只是如实地观照,然后用极其慈爱、宽容的方式与你沟通。他会告诉你:我知道你很不喜欢别人拿你与别人比较,我知道你很努力,也知道你只想做好自己。但是,你要允许别人指责你,因为他不了解你。不过,你也可以允许自己难过。不需要去隐藏或逃避它,就是跟你的难过在一起……
当你去滋养这个有爱成人的声音,让它逐渐壮大。然后就会明白,自己多年来在外面寻找的无条件的支援,其实就在天边不远处——自己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