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
(2011-01-16 20:41:26)
标签:
情感宅女 |
分类: 观察 |
上周开选题会,说到“社交恐惧症”这个话题。有人有异议,大迦迦解释说:这么说吧,除了我那几个闺蜜,谁叫我出去吃饭,我都不乐意去。包括你。
众人愕然。然后,大笑。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我并不算“宅”。尽管我不爱每天都出门,必须出去一天,在家歇一天才好。但逛街、聚会、喝咖啡、吃饭种种活动,并没有排除在我生活之外。只是,和我一起的人,就是那么固定的几个朋友。只有那几个。
对陌生人,不是不畏惧的。每个月做稿期,不打那么十几二十个电话,不认识那些个陌生人,很难完成工作。每次都电话之前,都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制。中午十二点,吃饭之前,必须把这个电话打了!其实,也没那么难。但是,就是不情愿。
以前,貌似也不是这样。刚工作那会儿,热衷参加新闻发布会。一堆陌生人聚在一起,客气地微笑,亲热地寒暄,互换名片。乐此不疲。现在想来,自己逼自己的成分更大一些。
如今,身处那样热闹的场所,衣香鬓影、觥筹交错,还有粉丝大声尖叫,经常的,会恍惚。会有种灵魂脱壳的感觉,一个我坐在那里,另一个我,游离在外,漠然看着周围一切。
有天跟同事一起回家,路上闲聊。无意中说起来家人,我说我妈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从我到北京,快十年,从无间断。每天,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虽然不在身边,但是,我们彼此明了对方的一切新动态、新想法。同事惊诧,问你和你妈岂不是比闺蜜还闺蜜?想来,似乎差不多。
后来,又说起异地恋。两年多,每晚临睡前都要打电话,也是从无间断。经常会从九十点说到凌晨两三点。
打电话,用去这么多时间,究竟在说什么?
惊觉自己是对情感需求如此强烈的人。可能和家庭环境有关。明白亲密关系的实质和内涵。对沟通要求很高,对一切敷衍和心不在焉十分敏感。不屑于凑合。
我跟我妈说和以前相比,我平和了很多。她说,这只是表象。你的内在其实并没变多少。你依然只能和少数与你投缘的人相处。不像我,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和任何人愉悦交谈。
我说,你一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做不到。
所以,这么多年,身边的人一直都是那些。来来回回,兜兜转转,数量十分有限。对每一个人,都珍而重之。当然,也有因为环境、岁月逐渐疏远了的老友。前阵子因为琐事打扰一个许久没联系的大学同学,很不好意思,跟她客气。她说,朋友就是需要的时候,我还在。这句话,让我很欣慰许久。
想想这一年,也有新朋友。在网上捡到的我姑、跟我同住一个小区的姑娘,还有老赵。每一个新的朋友,都像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不用多费力气,就能互相理解,就能相谈甚欢。甚至,都不用那么刻意去了解。那种慢慢熟悉,慢慢喜欢的感觉,很好。
会本能拒绝一切有利害关系、有目的性的人际关系。会对所有抱着不同动机,伺机而动,说“咱们可以做朋友”这句话的人,本能远离。不得不说,这么多年,对人对事的耐心还是很有限。会因为一些小的细节,对某个人产生怀疑和拒绝。
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绝对地“宅”,就是纯粹一个人,拒绝任何陌生人甚至熟人。那么,可能他本身已经够圆满。关上门,在那个小宇宙中,情感就能获得满足。
还有一些人,是另一个极端。一定要朋友遍天下,一定要做到“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能一个人呆在家中,不能停下来。必须要热闹,必须要呼朋唤友,必须要众星捧月……这样的人,不是社交恐惧症。但是,可能是另一种更为严重的病症——深入骨髓的恐惧和寂寞,情感的缺失和毫无寄托,不知道要怎样来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