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摘自《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晚上和大学同学聚会,几杯咖啡下肚,如同喝了酒一般,变成话痨,絮絮叨叨个没完没了。许是工作了的缘故,再见到同学,总是倍感亲切。
以前存留的记忆,经过后来无数次重组、安装,已经变得很淡了。乍一回想,似乎全是无聊的,晃晃悠悠的岁月。一点点把散落的回忆拾起来,突然发现属于我的、属于我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竟然也是饶有趣味。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
在所谓的艺术类院校,学着非艺术类专业,身上却都染着些许艺术家的特质,自我得要命。不过,颇具特色,以及日后让我怀念不已的还是我们说话的风格。简单来说,一个人讲话,要像单口相声;两个人对话,要像对口相声;三人及以上,以找出一个共同打击的目标为佳,怎么别扭怎么来。交谈过程中,万不可讲究逻辑性。简单举例说明:聚会前,大家陆续到来。A与B见面时要做诧异状。A说:同学,真巧。你怎么也在这!B说,我们同学聚会呢,你来干嘛!话题由此接下去,能绕多远就绕多远。
四年都如此,慢慢也就习惯了。不过日后会觉得麻烦,很多人,毕业以后遇到的很多人,与你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之内。你说得他不懂,他说得你不懂,于是,沟通产生障碍。
上大学那会儿,大伙都忙着谈恋爱。我一直以淑女形象出现,装得比较矜持,见过我真实面目的人没几个。原以为我没有八卦的潜质,谁知人真真是一点错误犯不得。稍有疏忽,一星半点便能放大到许多倍。
那个传说中的桃色事件,真相其实是这样:快到大三,我下决心弥补校园恋爱的空白。现在回忆,当时像列表一样,把小说、电影中必需的要素列了出来:春天的白杨树、白裙子少女、阳光男孩;看电影、看展览、一起上自习、一起吃饭;要有一次脸红心跳的牵手……背景、事件都八九不离十,人物却选错了。详细经历不用赘述,历时短暂,没有开始便已结束。
有一件事值得记录。上大课,我们俩坐最后一排。他无聊掰手指玩,我好奇为什么我的手指从来掰不响。他说,我帮你。一使劲,咔嚓,钻心的疼。我居然哭了。我埋怨他不知轻重,他怪我不可理喻。虽说性格迥异是主要因素,但这件小事却成为闹翻的导火索。哈哈!
暧昧的时光,现在想起,无比矫情却有万分乐趣。说的时候,大笑之余还有些懊恼。为什么什么都安排好了,人物却选错了呢?那个男孩都没有自行车,以至于我环着男孩的腰坐在车后,满世界转悠的梦想到现在还是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