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玉鉴定举要》——011失水的两种成因
| 分类: 专著及论文 |
所谓质变,是指古玉在千百年入土过程中,因埋藏环境和岁月沉淀,造成的玉器质地上的变化。最典型的表现如:没有常见的玉器晶莹剔透,质地变得酥松,有的甚至有蜂窝状蛀孔乃至腐蚀般溃烂。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像玉而更像石头乃至烂泥。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玉器之所以莹润透明,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水。若水分散失,看起来就会很干枯,术语称为“失水”。严重者通体白化,不见玉质,强光不透,形同枯骨。
引起失水的原因大致有两种:
1、古玉曾经有受火的经历。
http://s2/mw690/001pkpeIzy7hpRA1amZ11&690
先秦两汉时常有焚烧玉器祭祀上天的做法,文献中称为“天燎”。而大量出土玉器上的质变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曾出土一枚商代玉戈(见上图),其前锋呈白色,即是入土前被火烧所致。
http://s16/mw690/001pkpeIzy7hpRVVpwj1f&690
http://s11/mw690/001pkpeIzy7hpRWXieSca&690
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出土的玉容器残片(见上图),下部发白处,亦为当年圆明园劫难中火烧而导致。
清代刘大同的《古玉辨》中也记载了火烧导致玉器质变的情形:有一枚常佩于腰间的玉印,某日失落,不知所在,次晨清扫炉灰发现时,“其色皆变为鸡古白矣。”
现代科学借助热分析仪,对矿物在不同温度下所发生的脱水、分解、氧化等热效应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大多数矿物(透闪石、蛇纹石、孔雀石等)在加热时脱水,并会因此失去一部分重量。有实验将绿色的蛇纹石玉加热到2000°C,即变成白色。再现了历史上“火烧玉”的成因。
2、埋藏环境中酸碱腐蚀。
借助科学仪器,把玉石的结构放大后观察得知,玉是由晶格(决定玉料的透明度)和金属微量元素(决定玉料颜色的深浅)构成。在埋藏的过程中,晶格中的结构水会被埋藏环境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侵入或置换,从而导致晶格瓦解,玉料的透明度和硬度等物理属性即随之改变。
http://s13/mw690/001pkpeIzy7hpS2qdT6dc&690
注:
该书的电子版,已登载雅昌网,免费供大家阅读。今附上购买链接,以书会友,全球包邮。
https://weidian.com/i/2198419796?ifr=itemdetail&wfr=c

加载中…